江雨童
“时天雨粟,盖天不能藏其行;鬼夜哭,盖鬼不能遁其迹。”这是《山海经》中形容仓颉造字后的现象。虽为上古神话,但古人对文字之敬畏可见一斑。汉语文字与文学,自商代的龟甲,西周的铭文起,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古老的浪涛始终激起鲜活的水花。然而传至今日,汉字却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且不论《四书》《五经》等艰深晦涩的典籍无人问津,就连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也少有人感兴趣。外语冲击、国际接轨、时代变化等都是我们为自己找的借口,从当今“蓝瘦香菇”等泛滥井喷的网络流行语中可以看到,对汉语、汉字的游戏化,调侃化,才是汉语失势的内因。
西周王室有專门的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手持木铎,一边走一边摇动,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夫,还上机上忙于纺织的工女,一听到木铎之声,便放声而歌,歌出平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情的冷暖悲凉。振铎之官便将歌谣一句句收入行囊,那里装满了关关的雎鸠,苍苍的蒹葭,青青的子衿和南山之斯干。《诗三百》中的十五国风,均是人们口头传唱,被木铎召唤,收入书中的。周天子亦从民间的歌谣中,得知九州黎民之疾苦。从简牍韦编到印刷出的铅字,我们至今仍能感受到来自上古的那份不朽的情怀和那份专属于汉字的风雅和浪漫。
而在当今,若是振铎之人还行于市井或阡陌,能否得到什么歌谣?我不敢说只有网络流行语,但如今任人吟咏的古风是丢失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蓝瘦香菇”的火爆确实是网络文化的常见现象,像台风一样,来得猛,去得也快。诸如此类的网络流行语是汉字在现代信息媒体下的异化,用于游戏无可厚非,但倘若全民都沉浸在这种快餐化时代之下,汉字的魅力就难以真正体现,所诞生的能传世的经典也将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可真要“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穿越纷繁复杂的网络语言,幸好,我们仍看到了一些好的现象。譬如有人在北京地铁发起的“在地铁里捡到诗”活动,每天在上下班的途中,在地铁里集体读上几首诗,可以是唐诗的大气,也可以是宋词的隽永;可以是徐志摩的清新,也可以是艾青的厚重;或许下一站,会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一般惆怅的姑娘在路上徘徊……这让我看到,在网络流行语蹿红之际,仍然有钟情于经典与至美之人,我多么希望这类人能越来越多。
我希望,对于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保持不排斥,不制造,不传播的态度。我希望,伟大的汉语传承到现代,有更多人愿意发现它更深的宝藏,有更多普通人能在工作闲暇之余,品上一首诗,让久被尘俗封锁的心在文学之海里涤荡。我更希望,五千年的木铎之音,能永远传递下去。点评
本文优点有二,首先布局精巧,条理清晰,起承转合,结构自然。开头提出汉字“窘境”,点明造成此种困境的内因是“网络流行语”的冲击;接着古今对比,指出“倘若全民都沉浸在这种快餐化时代之下,汉字的魅力就难以真正体现,所诞生的能传世的经典也将越来越少”的危害;然后写有人在北京地铁发起的“在地铁里捡到诗”活动,侧面提出了解决困境的方法;最后提出希望,进行呼吁总结。其次,诗化语言,含蓄蕴藉,表达流畅,极富画面感。文章开头引用《山海经》中的成句,足见平时积累的深厚,亦见作者对汉字的真正热爱;西周王室官员采诗情况的描述,化用诗句,文字优美,富有画面感,读后令人口颊留香;“在地铁里捡到诗”片段中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的联想,妥帖自然,读后令人神往。如果在论述中能紧扣材料,文章的说服力会更强,但瑕不掩瑜,总体看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