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 城市民族工作关键词
小区里悠闲的老人
3月中旬,下午3点温煦的阳光正落在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小区的一群老人身上。他们三五成群,自带凳子,坐在小区入口右侧的花坛边,聊天、打扑克、捡豆子……。不远处,一栋栋黄色外墙的楼房里,是这些老人的家。
老人们六七十岁,面孔恬静,衣着朴素、整洁。面对我们的照相机,表情轻松,“给他拍一张”,一个老人笑着,指着一位长须的老人说道。其他人跟着一起哄笑。
如果不是刻意询问,我们不会想到,眼前这群悠闲的老人,离开各自的土地,住进城市共同的社区才短短8年。也不会相信,他们原本是来自不同村寨,不同民族的陌生人,现在却因为共同的生活成为彼此的陪伴。
栗子园小区建于2009年。起因是楚雄的一个重点工程——青山嘴水库的建设。库区移民安置点,就选在当时距离市区3公里的鹿城镇栗子园。
2009年3月,移民搬进栗子园前夕,一个记者记录下当时的情形:“一栋栋漂亮的移民安置房已拔地而起,小区内的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清真寺等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中。”时隔8年,我们眼前的栗子园已经不是城郊忙碌的工地,而是城市里生机盎然的新小区。解决就业难题
从农村老家搬到楚雄州府,从农民变成市民,是栗子园这些老人,以及他们背后1726个家庭7308人,在过去8年面对的巨大转变。要完成这一转变,让整体搬迁至此的村民能立足于城市,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一起构建新的城市社区,并不是居民能自发完成的,而是要依靠小区管委会的积极引导和用心服务。
现任栗子园小区管委会主任的吕燕,从2009年栗子园成立小区管委会开始就在这里工作。她向我们介绍了管委会帮助移民融入城市的工作经验。
“我们是移民社区,人搬来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吕燕说。但大家过去以土地为生,并不具备在城市立足所需要的技能,于是社区举行各种类型的培训。“除了抓培训,我们还让招聘单位直接到我们小区里面来。”几十场专题招聘会做下来,现在的小区管委会已然成为职介平台,居民和用人单位都会主动到这里来咨询。
解决就业问题上,栗子园总结出了“9个一批”的做法。通过9种方式尽可能挖掘就业机会,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难题:技能培训就业一批、劳务用工输出一批、小区管理服务岗位使用一批、交通城管协勤辅助岗位使用一批、单位公益性岗位使用一批、龙头企业吸纳一批、创业扶持就业一批、承揽活计吸纳一批、自主创业致富一批。
栗子园小区管委会主任吕燕
融入城市与社区
“为了让老百姓融入城市生活”,小区管委会成立后,创立了一个“户长会”制度。具体做法是,1726个移民家庭每户派出一个代表参加户长会。社区管委会的会议室一次能坐180多个户长,所以,整个小区所有户长轮流参加会议。这样的会议一次要开9个晚上才能开完,而一个季度要开一次。
会议的议题,围绕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区当前存在的问题、消防安全、邻里关系、老人赡养、维权打官司等等内容展开。“从最基础的连红绿灯指示过马路,我们都讲过的。”吕燕说道。
7000多移民,加上其他新增人口,如今栗子园已是一个有10000余常住人口的大社区,矛盾化解同样是难题。为此,小区成立了矛盾纠纷化解办公室,现有3名专职调解员和38名义务调解员。义务调解员由比较有威望的小区里的老人来充当,遇到事情,他们帮助出面调解。
小区出现的矛盾纠纷,反映了居民从农村到城市的巨大转变。吕燕主任说,以前在农村是单家独院,现在是楼上楼下,邻里矛盾就凸显了。在农村养老问题不突出,现在住在小区,养老问题也出现了。
栗子园是整体搬迁的小区,小区邻里矛盾,还不同于普通商业住宅小区。栗子园小区居民,是从2个乡4个村委会共34个自然村搬迁而来,有11个民族成分,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其次是回族、彝族。
这些人虽然分散在93栋住宅楼里,但历史形成的地缘、亲缘和族群关系,对新社区的生活依然有影响。甚至彼此的旧关系还会因共同的城市生活,而进一步被强化。
这种历史因素影响新的邻里关系的建立。来自不同村寨的人甚至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发生纠纷。“有时候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就去叫人。通常是约亲戚或以前同村的人。” 小区管委会书记罗金福说,“对一个人口已经上万的大社区,最担心的是突发事件。一点小事件你处理不当,马上就集中上千人。”
让水库移民在城市新的定居点开始新生活,是世界性难题。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管委会副主任钱万武认为,刚刚搬迁来的时候,移民普遍抱有的心态是“不是我自己要搬,是你们政府让我搬的”。这样被动的、受委屈的心态,不仅让移民融入城市生活的进度受到影响,进而也增加了小区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栗子园小区管委会党总支书记罗金福
栗子园小区一角
在商业住宅小区,如水、电等住户和物管协商的事情,在这里都变成管委会工作的一部分。罗金福书记说,“涉及到居民的事情,没有小事。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大事。水电不通,我们很快就给解决。”“要按照处理矛盾纠纷这种意识来处理这些小事。”一个90多栋住宅的小区,水电这样的小事情,累加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
为了让新的小区能够形成一个共同体,小区管委会寻找各种机会让他们互相走动起来。“一个单元里,住的12家,可能是12个村小组的,原来互相也不熟。我们就鼓励他们互相来往,哪家老人不在了,我们引导他们互相资助一点。”副主任钱万武说。
婚丧嫁娶这些传统习俗,城市和农村有不一样的方式。栗子园为此建有红白事大厅。这个做法“比较得民心”,罗金福说。既延续了农村的风俗,又为新社区的融合提供基础。
吕燕主任概括说,“我们就像家长,有操不完的心。”现在,管委会有21个工作人员,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要有人在岗。“轮流值班,周末是女同志,晚上是男同志。”吕燕主任笑谈,“上大学的时候,我想我怎么都不会干居委会大妈的工作吧。但是现在,我们就是居委会大妈,是移民的保姆,还干得热火朝天。”
栗子园的广场也是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社区融合的重要场所。这里每天晚上都有一两千人活动。为了丰富群众生活,小区对建立的1个花灯队、4个彝族左脚舞队给予资金支持。这些文艺队不以民族划线,副主任钱万武说,“队员中什么民族都有。我们目的就是让大家可以跳得拢,玩得拢,吃得拢,慢慢住得拢了,就融合起来了。”
正是小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像保姆一样的服务和管理,栗子园才成为城市里生机盎然的新社区。
“商户争做示范户”
晚上八点,彝人古镇街道两旁,一排排的商铺已经灯火辉煌,准备迎接客流晚高峰。我们走在石板铺成的路上,找一个叫“毕摩家”的餐厅吃晚饭。
来古镇的人不少,有的一看就知道是游客,但有的更像附近的住户。进彝人古镇不用门票,所以,附近的居民,常会把这里当成休闲的去处。
社区管委会主任李方全跟我们解释,“这里2006年以前是农地,是房地产开发的旅游项目。”彝人古镇坐落于楚雄市经济开发区,以前是楚雄市郊,如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街道两旁的商家卖的东西琳琅满目,和其他旅游小镇大同小异。但仔细看,也有不同。同行的楚雄市民宗局局长鲁光福指着一个商家告诉我们,“这家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一看,门口有一块铭牌,上面用彝文和汉语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落款是楚雄市民族宗教局和东瓜镇人民政府。
这是一家餐厅,特色是韩国料理。这家餐厅因为生意好,口碑好,有民族特色,加上平时也注重民族团结,所以,从彝人古镇846家商户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示范户。
像这样的示范户彝人古镇总共有20家。我们去吃饭的“毕摩家”也是示范户。社区党总支书记余昌国介绍,彝人古镇给商家评选示范户的做法,是2016年10月开始的,涉及的行业,除了餐饮,还有住宿、手工艺等。被评选上的商户,每户还给1000元现金奖励。此外,社区帮助示范户争取房租上的优惠,以及向旅游部门推荐。
评选为示范户的好处显而易见。对游客来说,信誉和品质有保证,消费放心,而对商家来说,则是增加了竞争优势,更容易被顾客识别。
评选示范户,社区也有自己的考虑。余昌国书记说,“我们就希望这些商户,真正起到示范作用,起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
为了让示范户发挥示范作用,社区规定示范户一届是3年,期间如达不到示范户的评选标准,就取消商家的示范户资格。此外,示范户还要经常参加社区举行的培训,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意识。评选时间不长,示范户在彝人古镇的商家中影响却不小。“很多人都来问,‘社区的示范户怎么评选的?我们要参加!’大家都争着做示范户。”余昌国书记总结说,“古镇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示范户来带动,我觉得这个效果很好。另外,也让商户们知道彝人古镇有社区,有什么事,就来找社区。”
示范户建设是十分巧妙的做法,它串起了地产企业、商户和游客各方,让各方从中得到实惠,并让他们进而认可民族团结的主张,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中来。
在一个商业化的旅游小镇设立社区管委会,彝人古镇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彝人古镇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昌国
社区主任李方全
“社区是桥梁是纽带”
“毕摩家”是一个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餐厅。外墙是泥土糊成,屋子里铺满了新鲜的松针,餐桌上地道的坨坨肉,周围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彝人古镇的特色是彝族文化。
晚上8点半,在餐厅门口一个竖起的柱子前,展示火把节祭仪的青年正在表演,一群游客在场外静静地观看。火把,以及毕摩的念诵声把人带到某个遥远的过去。
这是彝人古镇一个平静的夜晚,但在彝人古镇社区管委会成立的2年时间里,这样的平静有时也会被打破。在社区管委会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2016年5月,一个86岁的回族老人,在彝人古镇转了一圈觉得心脏不适,就到社区医院去打针。但不幸发生了,治疗中老人去世。事情发生后,家属和医院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楚雄州民宗委主任周国兴
事件发生在下午3点,卫生局、派出所都介入到调查和调解中,但双方仍僵持着。晚上10点,社区管委会全员出动,了解到这个回族老人的女儿在彝人古镇做生意,而他的孙女在政府部门工作。管委会动员各方力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在凌晨4点时,把家属的工作做通。
“最后他们也就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说起这起意外事件,社区主任李方全十分感慨,“那天老人老家的人是一车一车地来,还有很多都已经是在来的路上了。如果当天晚上不能妥善解决,第二天可能就闹大了。”
调解工作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在彝人古镇社区,有一个专门为调解纠纷而设立的调解室。这个调解室,不同于一般的会议室,是一个让当事人“心平气和坐下来慢慢聊”的地方。据余昌国书记介绍,目前已成功调解矛盾3起,涉及到小区的物管、商家的经营等。
余昌国书记总结说,“社区是桥梁、是纽带,我们以服务为主,把政府和企业、住户联结起来。”现在,彝人古镇每天有近千人的客流量,社区管委会同样也是他们与商家企业的桥梁。
“参加彼此的节日,各民族就能互相了解、互相亲近”
彝人古镇社区,是一个兼具居民小区、旅游景区和商业街区等多重功能的社区。社区成立之前,彝人古镇的经营管理一直是地产开发商在做。社区的情况复杂,不同人群利益诉求各不相同,2014年,社区应运而生并负有特殊使命。尤其是在旅游和实体店铺经营下滑的情况下,社区既要让在这里做生意的商户安心,又要为彝人古镇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彝人古镇社区工作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它的常住人口上。社区共有3500户,11000多人,这些人远的来自韩国、缅甸,近的来自周边县市,还有楚雄市的本地人。共有17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过总人数的一半,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他们中,有楚雄彝族,也有其他省份的彝族,语言和文化也同样存在差异。宗教方面,缅甸的商户中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也有信仰佛教的(彝人古镇建有清真寺和佛寺)。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上万人生活在一个大社区,他们彼此交往,甚至彼此有竞争,这对社区工作者来说,其难度可以想见。
通过社区细致的服务,当下的彝人古镇,多元的民族和宗教,并不是和谐繁荣的障碍,而成为和谐繁荣的助力,是社区文化中颇具吸引力的地方。
楚雄州民族宗教委主任周国兴说:“彝人古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社区,我们的城市民族工作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越来越好。每年彝人古镇有很多节日,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还有回族古尔邦节。这些节日活动商户和游客都喜欢参加。参加彼此的节日,各民族就能互相了解、互相亲近,成为团结和谐的一家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跟旅游小镇的繁荣发展,再次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