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研究
李娟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是研究性学习理念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具体实践。该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自身社会生活实践与探究旨趣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为旨归,以满足“社会研究方法”这门实践性极强的方法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实践中,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依据这一模式的要求,重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问题引入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主动性探究。这一模式也应延伸到课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内课外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一体化。
社会研究方法;探究性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型教学
“社会研究方法”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课程。它不能满足于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它的实践性更重要,即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研究实践中熟练地运用它。如何使这门课程不止于课堂的“实践”,而是切实延伸到真正的社会研究实践中去,是一个教学者虽然普遍感受到但却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任何一门具体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既源于其理论本身,也缘于该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作为一门方法理论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实践运用为旨归,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不能仅仅采取一般的理论讲授性教学模式,而必须引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教授方式。
任何教学方式的改革都是基于特定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参与式实践型教育模式所基于的就是研究性学习理念。这一理念概括地说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在尊重学生自身社会生活实践与探究旨趣的基础上,主张教师全程指导,尤其是课外指导以及学生的全程自主参与和实践,即从选题、研究方案设计、社会测量到研究报告撰写的每一阶段,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中来,教师在学生的有效参与中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体验和探究旨趣中确定探究主题与具体问题、自主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与经验资料、自主完成探究课题,从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以及主动以科学的方法寻找问题真相与解答的能力。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色在于:
其一,探究性学习。一方面,课堂教学摆脱理论化倾向,力主使学生在具体研究范例中,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获取方法论知识;另一方面,强化课外自主探究实践,即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利用课堂教学所获取的社会研究基本方法与技术探究社会现象,在自主探究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提高社会研究实践技能。
其二,参与式教学。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实践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实践的设计均按照社会研究基本环节的先后次序展开,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与技术,符合认识论;二是课堂教学每一环节均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与当前社会焦点与研究热点展开,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三是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到课外实践中,教师全程给予指导,即从选题、研究设计、操作化与测量、社会调查、定量统计分析或定性分析到研究报告撰写,全体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全程参与实践。
其三,实践型教学。一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具体环节选取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材料(好的研究与不好的研究)在班级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判断并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继而设计该教学环节的课堂实践。二是强化课外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研究方法并检验、巩固课堂方法理论学习效果。详言之,教师根据学习进度安排相应的课外实践任务,主要是三阶段的课外实践:第一阶段设计在课堂教学进行到测量阶段,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选题,对核心概念或基本假设操作化,设计量表,并试调查,最后形成测量量表;第二阶段设计在四大研究方式学习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收集经验资料(主要是问卷调查、参与观察及访谈);第三阶段设计在资料分析与研究报告撰写学习之后,安排学习小组对第二阶段收集的经验资料进行定量或定性或两者相结合的分析,并撰写小组研究报告。
总而言之,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就是不使学生仅仅成为外在于教学过程的“听者”,而是内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机理之所在。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引入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正是上述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改革,当然是在社会的全面改革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对教学改革潮流的呼应,但根本上是该课程本身的性质及其目标所提出的要求。
(一)“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选择是该课程本身提出的要求
方法类课程的重点及其目标无疑在课堂之外的实践,因为方法即实践的程序和规范。另一方面,作为客观规律的主观运用,方法来自于实践,对方法理论的理解,本质上就是对前人实践的理解。因此,离开实践,就无法理解、掌握方法及其运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专门的社会调查活动中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为学生开展社会经验研究提供基本方法指导,以及为他们将来开展高级的专业性学习与研究以及毕业后工作中的各种调查研究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换言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经验现象的专门化探究能力与技术为旨归。这一目标正是我们提出“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的首要依据。要讲授好,或者从学生角度来说,要学好这门课程,现有的教与学的模式改革势在必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在教师的全面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性参与和自主探究,来理解并把握各种方法,以取得作为方法论课程学习的真实效果。
(二)“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当前方法课程教学理论化倾向的反思
这里讲的理论化倾向教学是指那种不问学科的性质,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推导,或者仅注重于理论内在逻辑分析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那种理论性思辨性强的学科或课程来说是必须的,或者说,对于学生的理论思维训练而言也是必要的,但并非所有学科或课程皆适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那些实践性强的方法类性质的课程来说就更是如此。就“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而言,如前所述,方法来自于前人的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前人实践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因此,这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还原”前人的实践过程。这种“还原”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前人的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的“参与”,而对某种方法产生“感性”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就获得了教学的实效。相反,如果对这类课程过于侧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论,就难于避免重蹈那种“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覆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目前“社会研究方法”课教学在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如把本是综合性的知识当作分析性的知识传授,导致“教”的路径的唯一性,“学”的方法的单一性等等。一是信息流动的单向性,即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与绝对权威性造成信息流动的单一性,无法形成教与学的有效双向回馈;二是以记忆及简单操作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三是教学主要限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未有效开发。由之可见,“社会研究方法”教学从纯粹的理论性教学转向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是方法课程教育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门课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课程教师应当思考的元问题。“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实践课,或者说,一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接受、掌握、领悟并学会运用的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上必须摒弃那种纯理论化的教学和被动接受性学习,倡导参与式实践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实践中更好地接受,并达到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启发自主创新热情的目标。如同高等学校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学校应当培育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一样,其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必须避免“所学”和“所用”相分离的现象,而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相衔接,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也正是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真正的实践意义之所在。就教学而言,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主张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与动手操作能力,主张学生课堂与课外两个实践的内容上的密切关联,也是巩固这门研究方法理论课程学习成果的最有效途径。
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之实现当然首先必须确立相应的教学理念,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理念。每个教师都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经验,因而,每个教师也必然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包括经验、习惯等出发实践这一理念。但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在实践中具体贯彻这一理念的普遍要求。
(一)转变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改变当前方法课程教学理论化倾向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即从接受性被动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上来。这就要求教师从绝对的大包揽灌输教育者转换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在参与中、实践中发展其知识结构、掌握方法技能;启发学生在“参与”“反思”中理解方法理论,达到理性认识。详言之,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向学生讲授社会研究基本方法、程序与技能,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参与创设社会调查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选择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完整的社会调查探究与实践过程中真正掌握社会研究方法。
(二)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实现不仅要在教育理念上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还要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以实现课程整体目标为旨归,为此,“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师要恰当地处理教材,一方面要按照社会研究本身的逻辑设置课堂教学环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每一环节均要为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讨论或模拟实践中掌握方法理论与技术:包括根据不同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在论辩中掌握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经典研究与学术前沿渗入课堂教学,通过分析经典研究与各种真实的社会调查报告以及实证研究论文中的调查部分供学生模拟,并为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实践提供具象指导等等。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具体如下表:
表1 “社会研究方法”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
(三)改进教学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秉承发挥两个主体作用的原则,根据“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不同教学环节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结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案例启发式、研讨式、兴趣小组合作式教学,讲授尽量少而精。如在选题与文献回顾阶段,我们选择若干研究题目在班级讨论并形成判断是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继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探究旨趣形成具体研究问题。案例启发式、研讨式、兴趣小组合作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这个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有效参与中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回馈,最终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从形形色色的随机现象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四)开发第二课堂
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不仅注重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授业以及学生在第一课堂的课堂参与与实践,还强调教师对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的全程指导以及学生的课外全环节实践。第二课堂的设计方面,我们依然按照社会研究的基本程序,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外实践,既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在亲身实践中掌握具体研究技术;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按照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研究旨趣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兴趣小组,小组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共同完成从选题到撰写研究报告的整个课外实践,并在具体环节的研讨中掌握社会研究技术。可以说,“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第二课堂不仅是一般意义上教室教学的延伸,而且是本课程目标实现的主要阵地,学生正是在这里——包括论坛、网站、教学博客——自主地形成具体研究问题并展开研究,在参与实践中实现研究性学习。
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是对重讲授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的理论化教学倾向的矫正,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全程参与,使学生在全环节参与与两个课堂的实践中掌握选题及其论证、概念与假设的操作化、抽样、问卷设计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以及培养其结合社会学理论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这一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理论在方法课程中的具体实现路径。
[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 刘正花
G642.0
A
2095-0683(2017)02-0136-04
2017-01-16
山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SD2014JGKT-04)
李娟(1980-),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