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考释

2017-05-12 09:57任士明
关键词:纺锤俗字灯会

任士明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抛砖引玉”考释

任士明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成语“抛砖引玉”中的“砖”来源于“專”,并非“砖头”义。“乃生女子,载弄之瓦”中的“瓦”即为“專”,“砖”与“瓦”同义,指“纺砖”。在“比来抛甎引玉,却引得个墼子”中,“甎”相对于“墼”,具有“(土坯)经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义。“砖”和“玉”材质不同,无对立语义关系。在“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中,“瓦”与“玉”形成对立语义关系,“瓦”没有“纺锤”“纺砖”义。

抛砖引玉;專;玉;瓦

成语“抛砖引玉”多被用作谦词,通常解释为“抛出砖头,引来玉石。常比喻自己先发表的意见或作品很粗浅,目的是在引起别人发表更好的意见或作品。是一种自谦的说法。”[1]507“抛出不值钱的砖,引出极宝贵的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2]2234“[抛磚①为方便行文解释,文中所有引文涉及到与“砖”有关的字,均保留原字,如“專”“塼”“磚”“甎”等。引玉]后常用为以浅拙引出高明的谦词。”[3]397“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4]974该成语的出处多类似于《汉语大词典》中所述:“唐人赵嘏有诗名,至吴,常建欲得其诗,知其必游灵岩寺,遂先题诗二句于壁,嘏游寺见诗,补续二句以成一绝。常建诗不及赵嘏,故人谓建乃抛砖引玉。见清·西厓《谈徵·言部·抛砖引玉》。”[3]397《汉语大词典》已对该出处作了匡正,“常建为玄宗开元时进士,赵嘏于武宗会昌二年进士及第,时建已早卒。所传建题句待嘏补成事,其谬显然。”[3]397就目前来看,“抛砖引玉”的出处以《五灯会元》较为可信,亦作“抛甎引玉”。在《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中有这样的句子:“師云:‘比來抛甎引玉,却引得個墼子’,亦省作‘抛塼’。”据此,赵嘏和常建的故事反映出“抛砖引玉”的一个不可能成立的来源,众多辞书和文献也没有对该成语中的“砖”字加以考证,“砖”字均被解释为“砖头”,这也是今天我们对“砖”字望文生义式的理解。《五灯会元》的解释给出了“抛甎引玉”和“抛塼”,由此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抛甎引玉”和“抛塼”中的“甎”和“塼”二字是否就是今天我们所理解并使用的“砖”字?“抛砖”的“砖”是“砖头”吗?“抛砖引玉”中的“砖”和“玉”的意义怎么就关联到一起?“瓦”“砖”“玉”三字之间究竟有何意义关联?我们将在下文中对以上诸多疑问进行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砖”与“專”考释

“砖”在《汉语大字典》中“磚”有三个义项,义项一为“zhuān《篇海类编》朱缘切。用粘土制成坯,经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义项二为“tuán《集韵》徒官切,平恒定。人名用字。”义项三为“tuó《集韵》徒禾切,平戈定。圆貌。”[5]2624《说文解字》“專”字解释为“六寸簿也。从寸叀声。一曰專,纺專。职缘切。”[6]六七上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从寸叀声。职缘切。十四部。一曰專,纺專。小雅: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毛曰:瓦,纺專也。《糸部》:纺,丝也。丝者,以專为锤。《广韵》曰:纺锤是也。今專之俗字作甎、塼。”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已经指出,“载弄之瓦”的“瓦”即为“纺專”。由此看来,在古代,“專”字指的是“纺專”“纺锤”,并不是今天常被用作建筑材料的“砖”。“纺砖”又称“纺轮”[7]砖”或者“瓦”。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字是古人纺纱姿态的象形文

图1 屈家岭出土新石器时代纺砖

图2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纺砖

由此看来,“專”和“瓦”是同义关系。此外,“甎”“塼”和“磚”是“專”字的俗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甎亦皆俗字,甎古只作專。”我们可以从“抛砖引玉”在传世文献中的原文得以佐证。例如:写作“塼”的有《景德传灯录》(第199页)、《佛光大藏经·联灯会要》一(第391页)、宽永刻本《景德传灯录》(第41页)、《祖堂集》(上)(南唐)(第408页)、《苏东坡集》(中册)(第21页)等。写作“甎”的有《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五灯会元》(上册)(第200页)、中华书局点校版《五灯会元》(第219页)、《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等。写作“磚”的有《指月录》(第512页)、《古尊宿语录》(宋)(第222页)等。

在“師云:‘比來抛甎引玉,却引得個墼子’”中,前后句式不仅有相反的语义关系,而且还有递进的语义关系,该句话一般解释为“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汉语大字典》中的义项一把“砖”解释为“用粘土制成坯,经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墼”解释为“令適也。瓦部甓下曰:令甓也,按令甓即令適也。甓適墼三字同韵。郭云:甎也。传曰:甓,令適也。字作令適、零嫡二音,加瓦者俗字也。甎亦皆俗字,甎古只作專。如斯干传曰:瓦,纺專也。寸部專下曰:一曰纺專也。皆可证。陆德明云:字林作塼。此许、吕各因时作字书之例,许意在存古,吕意在宜今也。一曰未烧者。者各本作也。今依玉篇正。韵会作未烧磚也。烧谓入于匋。匋,瓦器竈也。盖亦谓未烧者,今俗语谓未烧者曰土墼。”“專”字加“瓦”为俗字,并且“甎”字:字的上部表示把一束线集中起来绕在一根纺杆上,下部有一个陶制的瓦轮的形状“叀”;左边加一个“手”(寸)形,表示捻“专”纺纱的动作。早期制作纺砖的材质为石片,后为陶制,再后在青铜器时代发展为铜制,中间有圆孔。下面即是屈家岭和余姚河姆渡所出土的古代纺砖。在古时只有“專”的意义。俗语中称未烧的土器为“土墼”。同样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坏(pí)”(坯)字的注释也可作证,“一曰瓦未烧。今俗谓土坏,古语也。瓦者、土器已烧之总名。然则坏者,凡土器未烧之总名也。此与墼字异义同,但墼專谓塼耳。”曾良先生在《敦煌文献字义通释》中也对“瓦”和“坏”[8]150做过考释论证。由此看来,“比來抛甎引玉,却引得個墼子”中的“甎”和“墼”属于“坯”的同一个范畴,经过烧制的坯即为“甎”,未经过烧制的坯即为“墼”。从人类的认知来说,“墼”不如“甎”好,“甎”不如“玉”好。《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原兆”一般释为田地之间的缝隙呈现出的纹路。根据前面的“玉兆”和后面的“原兆”,我们可以推断,“瓦兆”中的“瓦”应是陶器之类的东西。在“比来抛甎引玉,却引得个墼子”中,我们认为“甎”字应该和“墼”构成语义上的对比关系,“甎”更符合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建筑用的材料“砖”的意义。但是,成语“抛砖引玉”中的“砖”和“玉”存在何种关联和理据,我们将在下文对此进行考察。

二、“砖”与“玉”考释

在《说文解字》中,“專”解释为“紡專”。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解释为“小雅:乃生女子,載弄之瓦。毛曰:瓦纺專也。糸部纺,丝也。丝者,以專为锤。”《广韵》也解释为“纺锤”。《 诗经·小雅·斯干》中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说文解字》:“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从玉章声。”“璋”是美玉,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周礼》中有“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周礼》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六币,所以享(祭祀)也”。《尚书·顾命》说“秉璋以酢”,《礼记·祭统》说祭祀时“大宗执璋”,这些都体现了玉璋在古代礼仪祭祀中的重要作用。下图即为金沙遗址所出土的玉璋。

图3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

玉璋的两侧有牙状突起,故称作“牙璋”。《周礼·春官·典瑞》有“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牙璋象征兵威,可用牙璋来调兵遣将。调兵时看两件牙璋突起的牙能否闭合,闭合则听从调遣。既然牙璋能够用来调兵遣将,掌控牙璋的就是将帅。后来,掌璋的概念逐渐在生活中产生了影响,若是生个男孩,就期盼其能成为将帅,给个牙璋来玩弄,后来就出现了“弄璋”之俗,祝贺生了男孩就成了“弄璋之喜”。古人把瓦(即纺砖)给女孩儿玩,教她学会使用纺砖,掌握纺织技能,以便将来能胜任女红,操持家务。故有“弄瓦”之俗,祝贺生了女孩就成了“弄瓦之喜”。由此看来,璋为玉质,瓦为陶制,两者质地不同。璋为礼器,瓦(纺锤)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不一样。“弄璋、弄瓦”体现了古代男女有別,因人施教,自幼分工明确,各有专长。[9]

另据刘向(汉)《说苑·杂言》:“子独不闻和氏之璧乎,价重千金;然以之间纺,曾不如瓦磚。”范晔(南朝)《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塼,而齐告焉。”等记载,我们也可以判定“瓦磚”和“瓦塼”即为“專”,具有“纺锤”或“纺轮”之义。“瓦”就是古代妇女用来纺织的一种纺锤形陶器。

因此,单从“抛砖引玉”成语来看,“砖”和“玉”不是一对反义词,“砖”即为“瓦”,而“瓦”即为“纺砖”或“纺锤”。那么,抛出去的就不是“砖头”,应该是“纺砖”或“纺锤”了。

在“兄弟三人,佚宕中国,瓦石不能害”(《穀梁传·文公十一年》)、“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后汉书·刘陶传》)和“贽币浓者,瓦石成珪璋”(《抱朴子·安贫》)中,我们发现“瓦石”与“和玉”,“瓦石”与“珪璋”具有对立义。“瓦石”即为“瓦片石头”,常比喻无价值的东西。[3]唐代李百药所撰《北齐书·元景安传》中有“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不能瓦全”中的“瓦全”比喻苟且偷生。宁如珍贵之玉器被击成支离破碎,而不作贱价之瓦器得以保全。后来比喻宁可保全气节,为正义之事而死,而不愿忍辱屈从,苟且偷生。明代朱有燉的《香囊怨》第二折中有“暂时依彼,将就瓦全;终日违他,恐防玉碎”。清代吴伟业《王烟客招往西田赏菊》中有“坐來艳质同杯泛,老去孤根幸瓦全”。上述两句中的“瓦全”也喻指“苟且偷生”。这些文献中的“瓦”指“用土烧制成的器物”,“瓦”的意义明显比“玉”低劣。这些例句中的“瓦”就和“砖”分离了,没有“纺锤”“纺砖”义了。我们尝试用下图勾勒出“砖”“專”“瓦”“玉”之间语义关系图。

图4 “砖”“專”“瓦”“玉”语义图

“抛砖引玉”中的“抛砖”往往被释义为“抛出砖头”,因为我们生活中有一种常见的儿童游戏,即为抛砖。在这种游戏中,我们知道的规则是以投掷者能用一块砖砸中远处立着的砖,并且要把砖砸倒才能分出胜负。这种游戏与“引玉”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在古代确实也有一种类似的游戏,那就是“飞砖”。如《玉篇·土部》记载有“堶,飞塼也。”《集韵·戈韵》则有“堶,飞甎戏也,或作砣。”杨慎(明)《俗言·抛堶》记载有“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若今之打瓦也。”由于“塼”“甎”和“磚”均是“專”的俗字,“專”和“甎”在古用法中通用,并且随着“纺砖”义的消失,“磚”的意义逐渐获得“建筑材料的砖”的显赫语义[10],并最终变为简化字“砖”,于是“飛塼”“抛堶”就变为“飞砖”或“抛砖”了。同时由于古时的“飞塼”和今天的“抛砖”玩法类似,所使用的东西一样,于是人们就把游戏中的“抛砖”义转嫁于“抛砖引玉”中的“抛砖”之义了。从“砖”和“玉”的关系来看,“抛砖引玉”中的“抛砖”应是“抛出纺砖”,而不是“抛出砖头”。《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即为“抛砖引玉”,对该计谋的解释为“类以诱之,击蒙也。”其句意为“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诱惑的愚蒙之人了。”一般认为这是“抛砖引玉”的引申义,但是,我们还是能从“类似的东西”中看出“砖”和“玉”应是类似的,这与前文中“弄璋”和“弄瓦”的类似关系相吻合,“砖”和“瓦”只是材质、功能不同,最终都是为了要取得更好的结果。

[1]《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刘万国,等.中华成语大词典[M].北京:北大青鸟电子出版社,2004.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6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宋兆麟.从民族学资料看远古纺轮的形制[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8):3-9.

[8]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9]王仁湘.散说“弄璋”与“弄瓦”[N].光明日报,2016-01-08.

[10]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J].世界汉语教学,2012(3):291-305.

责任编校 人云

K877

A

2095-0683(2017)02-0111-04

2017-04-10

2015年度安徽大学文学院学科建设课题(wkyb2015014);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yfc100022)

任士明(1976-),男,安徽濉溪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纺锤俗字灯会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睡眠纺锤波的异常改变:文献综述
春节灯会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为什么纺锤树能储水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纺锤树的低调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