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链接,以今度古,化难为易

2017-05-12 13:55张建辉
新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杨氏夫子文言

张建辉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2001年颁布的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可是不少小学生谈文言文色变,认为“太难,学不会”。其实,文言文本身就是我们的母语,很多作家的很多作品,生活中常用的很多成语以及诗词,都呈现了文言的样式。而且,学习文言表达,对学生语言的典雅,思维的简练,表达方式的意趣,都有着不容小觑的推进作用。

一、链接古诗词,拒绝零起点

文言文教学属于纯粹的母语教学,而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名言警句,甚至成语,都以文言表达的方式存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录入的古诗有六十六首之多,一至六年级每册都有安排古诗词的学习,在每组“学习园地”的“日积月累”中,学生还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对于古诗词、古代名句的学习方法,学生早已领会,而文言文的表达与古诗词一脉相承。因此,在教学人教版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时,笔者采用背诵第二单元“日积月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立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导入文言文的学习: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几句名言与我们平时的说话有什么不同?

生:更简练、朗朗上口,但难懂。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表达,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

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概括出:“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学习文言文方法之一——多读;结合注释理解;联系写作背景、历史故事展开想象理解。还有学生总结出,古诗词学习的四部曲“读—释—诵—悟”同样也适用于文言文的学习。当学生进入文言文这一新的学习领域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畏难情绪也随之烟消云散。

二、链接生活,感受文言表达意趣

1. 说,提炼文言文特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让小学生对文言表达感兴趣,这是打破学生学习文言表达壁垒的先决条件。引进生活这眼活水,让学生感受到文言表达的妙处在现今生活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

笔者在执教《杨氏之子》时,解题后,学生明白了“杨氏之子”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孩子后,笔者走到学生身边问道:“你姓张,张姓人家的孩子就称为——”学生马上会意,应声而答:“张氏之子。”笔者不失时机地渗透文言表达上的特点:“文言文的表达就是这样简洁。”笔者又走到一位女生身边问道:“你姓吴,你就是吴氏之子。老师这样表达对吗?”学生先是一愣,接着反驳道:“不对。我是女生,应该称我为吴氏之女才对。”笔者趁机感叹道:“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古文的表达就是这样准确。”

在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师生对白中,文言表达的特点,已如春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这样的开场白,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上千年前的古文,居然能用做朋友间沟通、交流、自我介绍的工具,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拉近了。

2. 演,拉近与文言文的距离。学习文言文应该让“读”占鳌头。朗读时,停顿处理正确了,文章的意思也就能明白个大概;语言节奏清晰了,也就能大致体验到句子想要传递的情感了;声音的起伏有变化了,意味着文章的情感、意蕴都被吸收、内化了。可是,在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却总是不得要领,要么是断句不正确,要么是语气过于刻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语言形式与学生的平时表达相去甚远。如何让文言表达变得亲切呢?笔者认为,演一演文言文讲的故事,模仿文中的人物进行文言对白,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有不容小觑的作用。以《两小儿辩日》为例,对于学生朗读中出现的拖沓、语气平淡现象,让学生排演《两小儿辩日》课本剧。学生揣摩“辩斗”时的语气,在表演中配以适当的动作,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把两个小孩天真的辩论语气淋漓尽致地朗读了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排演现代版的《两小儿辩日》,与课文文白对照,让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变得有趣起来。这样,文言文在学生的眼里也就变得可爱、可亲了。

3. 仿,学以致用。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不应该仅止步于学生能熟读成诵的基础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涵咏经典,活用文言表达。

特级教师罗才军执教的《杨氏之子》,在读—释—悟杨氏之子的语言之妙后,有意创设对话情境:

师:课文中出现的是孔夫子,那么,如果来了一位黄夫子,或者柳夫子,那该怎么办呢?甚聪慧的人在哪里?此是君家果——

生1: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甚聪慧。我现在是黄夫子。此是君家果——

生2:未闻黄豆是夫子家豆。

生3:未闻黄雀是夫子家禽。

教师巧妙地创设对话情境,既让学生体会到杨氏之子的甚聪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让学生将这种儒雅机智的对白形式,内化为自己的生活语言。

三、链接经典,文白对照,拓展文言文的学习资源

1. 发掘教材中的资源。纵观小学教材,不少教师总感叹现行教材中文言文太少了。以人教版为例,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杨氏之子》才是第一次出现文言文的身影,第二次出现在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一共四篇,学习文言表达的资料屈指可数。乍一看,的确如此。可是当细读教材之后,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在学习了文言文《杨氏之子》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编入的是中国古典名著的选段。要想让五年级的学生爱上原版古典名著的阅读,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文言文的阅读。在学习了《将相和》后,教师出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相关的语段让学生拓展阅读;学习了《草船借箭》后,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箭的精彩片段。而本组中的《景阳冈》《猴王出世》则干脆就是原著文言版原汁原味的节选了。有了在前一组文言文《杨氏之子》中学到的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文言文方法,不少学生发现,文言版的原著阅读其实并不困难,对于文言表达的兴趣也日渐浓厚。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出使秦国前的一段话——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在学生充分品读之后,教师相应拓展了《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相关的语段,让学生对比阅读。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学生在这文白对照的阅读中,发现文言文洗练的用笔,把蔺相如的果敢与谋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有了这一组教材的练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何愁不增呢?

2. 拓展教材外的资源。现行教材中的成语故事,有不少就选自文言文名篇。如人教版二年级学习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就选自于《孟子》,六年级上册第四组中推荐学生阅读的成语故事“竭泽而渔”则选自《吕氏春秋》。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在学习完白话版后,可以相应地拓展它们的文言版原文。有了白话故事作铺垫之后,学生对于故事的内容已经耳熟能详,释意已不成为学生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对照白话文,发现文言表达上的特点。同时,文白对照中那些经过岁月积淀后的精华语言积累在学生的脑中,使学生的言语表达更加丰厚,更加儒雅而富有层次。一位教师在教学了《两小儿辩日》后,告诉学生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并向学生介绍了这本书中有趣的故事:大到可以顶天的不周山,小到在蚊子眼睫毛上居住的螟虫。当学生兴趣盎然急于阅读时,出示《夸父追日》的文言原文。《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二年级的课文,课文内容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大部分学生借着注释能轻松弄清它的文言版的大意。当学生完成了这个任务,满怀着成功的喜悦时,再出示《响遏行云》的文言原文,隐去标题,让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将这个小古文译成白话文。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是学生上学期刚学过的,凭着这股熟悉劲,学生群策群力,几分钟就完成了教师交给的任务。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自己“跳一跳”摘到了自学文言文的“果子”,他们对文言文不再陌生,不再害怕,课后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也捧起了这些散发着墨香的线装古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文言文的教学不是“阳春白雪”,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维链接,引进生活这眼活水,文言文的世界虽然与我们相隔千载,卻依然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杨氏夫子文言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夫子的挑战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夫子之文章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