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和他的七绝《清明》

2017-05-12 08:29张荣生
醒狮国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路上行人断魂酒家

张荣生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公历当是四月四日或五日。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写道,“北斗星指向已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在江南是东南风,正值雨季,此时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是为清明。

(一)

唐宋两代写清明的诗多了,或抒情或寄怀,比如白居易《清明夜》诗曰: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的夜晚,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朦胧的夜色,显示出一种官宦人家独有的情调,碧玉的栏杆,红色的砖墙所在的刺史府宅,主人公独自绕着回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的管弦乐曲,默默的欣赏着烂漫的春花,这是何等的美好。

张继的《闾门即事》则显示了另一种生活: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之前是寒食,百姓一般不生火做饭,清明过后本应“处处有新烟”,可是由于战乱,农民都被征去了战场,大片田地都荒芜了,只有廖廖几处人家,燃起了新烟,呈现出来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

宋代的宋伯仁写了首《清明插柳》:

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诗作既抒写了清明插柳的风俗,又写了诗人不为习俗所累,不想簪柳的心情。

同时代另一位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中写的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写的是贫困的读书人,清明节那天,遇佳节而无花无酒,有如山僧之萧索。寒食禁烟火,只能祈得邻家新钻之火,鸡鸣即起,借火光而读书,以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写清明最有名的是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虽然春天是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节,可又是气候易变的季节,常常遇见“闹天气”下上了雨。“纷纷”传达了一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美丽的境界。“纷纷”不只写出了清明的特征,而是表现出了雨中行路人的心情。

“行人”不是游人,而是出门在外行旅之人,而“断魂”则极力形容一种十分强烈而又深藏的感情,比如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的心境。古代清明是个大节日,休假游赏之外,还是家人的团聚、祭祖扫墓之时,因此孤身上路,春衫尽湿,触景生情,不能不“断魂失魄”,这是古代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句第二句写出了情景,交待了问题,怎么办呢?行人不禁想找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几杯,庶几清除心中的愁绪。第三句写了问询,问询的是谁,第四句才交待了是“牧童”,牧童在第三句里是“借问”的宾语,又是第四句“遥指”的主语,没有用声音而是用画面“遥指杏花村”回答了讯问。“遥”不是“远”,而是在红杏梢头挑出了酒帘的地方,《红楼梦》大观园里有一处景叫做“杏帘在望”,正是由杜牧的《清明》脱化出来的。诗人就此打住,停止在这个遥遥在望的杏花深处,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这一首诗,平易近人又富有意境,因此获得无数读者的认同,是清明詩中的上乘之作。

(二)

杜牧的《清明》演化出许多的变体。

清代纪晓岚将此诗压缩为五言绝句,删除了每句开头的两个字: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它改为三言: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行,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有人将它改为长短句: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把它改为剧本: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河北保定有人用当地方言改为:

清明节雨哗哗,

路上行人打滑叉;

借问,酒家在呐(哪),

牧童遥指:

哈(那)不啥(不是嘛)?

杜牧此诗还有酒店改为对联,非常有意思:

此即牧童遥指处,

何须再问杏花村。

猜你喜欢
路上行人断魂酒家
刘 宁
亭林园听雨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宋·王安石《咏竹》
清明
清明
蝴蝶(1)
清明
戏问花门酒家翁
朝花夕拾
装钱的褡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