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可
(厦门理工学院 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专题训练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孙可可
(厦门理工学院 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改革创新对培养懂技术的服装设计人才至关重要。结合行业发展需求,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破“结构设计即根据款式制版”的传统认知,将“结构创意试验”和“结构风格化设计”专题融入教学实践,强调“艺”(艺术创意)与“技”(技术转化)并重且互为支持,经若干轮实施、反馈及逐渐完善,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探索提供借鉴。
服装结构设计;结构创意试验;结构风格化设计;专题训练;课程创新
作为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服装结构设计”主要研究款式造型结构的构成规律、结构设计原理与变化方法、服装立体形态与平面纸样之间的对应关系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服装款式造型的空间认知和平面转化能力,进而从结构角度提升设计思维。其相关前置和并行课程有“形态与形式”“立体裁剪”“服装设计”“服装CAD”等。
在传统认知层面上,对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比较普遍的“技术转化”,即根据款式设计图,通过立体裁剪或平面制版手段,生成可用于工艺制作的纸样;认为结构设计是上承服装设计、下启服装工艺的中间转化桥梁。另一种是造型艺术角度的“结构创意”,即结构设计从属于服装设计范畴,主导款式造型方面的创新;认为结构设计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创意思维活动[1]。这两种理解分别阐释了结构设计中对“技”和“艺”的要求。随着服装行业更新快、款式多、批量小,以及品牌设计风格日趋鲜明的发展趋势,“技”与“艺”割裂开来的服装结构设计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多方需求。
目前我校(厦门理工学院)“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分四个阶段,依次在二、三年级的四个学期展开。教学内容包括:“结构设计(一)”为人体体型与测量、结构设计基础知识、裙装结构设计、裤装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二)”主要针对女装衣身、领、袖结构;“结构设计(三)”重在女装整体和分款类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四)”为男装结构设计系统。教学方式是在配备电脑、投影仪、人台、打版桌、高速平缝机的专业教室进行授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服装CAD软件(ET)、立体裁剪等手段进行讲解和示范,并辅导学生实操环节。作业随堂布置并逐次及时讲评,预留课程作品要求,结课数周后对课程作品统一展评并择优留校保存。
从多年的课堂教学体验、学生学习效果、毕业设计成果观察,以及专业人才的市场化需求等角度进行思考和总结,笔者发现“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传统内容与教学模式易造成思维固化,面对新款式和新造型,学生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正向转化制版时缺乏灵活性与变通处理。
(2) 结构设计训练的高级要求是结构创新逆向反哺款式设计,而学生在这方面显示出创意不足的弊端,即结构设计创新与内化的能力较弱。
(3) 艺术有风格,技术亦有风格,如何把握不同风格服装的结构技术特征与设计脉络,进而与市场品牌的技术风格接轨,一直是从事设计专业工作所面临的难题,现有教学模式对这方面的训练相对薄弱。
鉴于以上现状和问题,我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尝试在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原教学内容与进度,开设“结构创意试验”和“结构风格化设计”两项专题训练。前者旨在启发学生的结构创新思维,并为款式设计
开拓思路;后者则着重深入某一类风格的服装结构进行解析,在熟悉结构设计程式化步骤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对款式结构的技术性风格特征的把握与转化能力。经过若干轮的实践、反馈与改善,获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结构创意试验”专题内容由若干个试验[2](图1)组成:“结构设计(一)”中,在“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之省移原理”和“裙结构”两个内容教学中分别开展了“创意省道”和“凹凸结构”试验;“结构设计(二)”中,在“女装领、袖结构”内容中加入了“创意领袖”试验;“结构设计(三)”中,则融入了“异曲度拼缝”“错位与丝绺”“装饰性结构”等试验训练。试验材料与工具主要有牛皮纸、打版纸、白坯布、试样面料、剪纸用剪刀、双面胶、立裁与制版全套工具、人台、缝纫机、蒸汽电熨斗、烫台等。
图1 结构创意试验
1. “凹凸结构”试验
(1) 小实验导入。这一先导小实验主要启发“立体+平面”的一体化融合方式:先用普通纸张和胶水把小立体与平面粘结到一起,形成“立体+平面=组合体”;然后在组合体上设计连续的分割线,再经由分割线剪开、展平,并拓版、留缝份;最后用白坯布裁样,重新缝合。这种“立体”从“平面”上“长”出来的试验过程蕴含了“立体与平面”“结构与解构”的设计视角与思维。由于凸结构的另一侧即为凹结构,两者原理相同,不予赘述。“凹凸结构”先导实验如图2所示。
图2 “凹凸结构”先导实验
(2) 植入款式设计。将先导小实验的思路和方法运用于服装款式设计:在小立体的造型、大小、数量、分布等方面进行发挥创作,通过分割线的设计使之与衣身和谐融为一体。
(3) 思维与方法小结。该结构创意试验的思路为:造型(平面+立体=组合体)→设计分割线→拆解、展开→重组。
(4) 学生衍生创作。引导学生利用“凹凸结构”试验的原理,以外廓型和内结构的创意设计为主进行自我选题创作。例如,学生以建筑、苔藓及立体画为灵感,运用该试验原理和方法,并结合色彩视错、数码印花技术等创作课程作品,其设计效果图、结构设计过程及成衣作品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凹凸结构”设计创作
2. “异曲度拼缝”试验
(1) 小实验导入。引发对两个拼接裁片接缝处线条(曲直均可)的思考,是这一先导实验的目的。即两个裁片边缘线条不一定是等曲率才能进行拼接,只要长度相等,即使曲率不同,也可以完全缝合。“异曲度拼缝”先导实验如图4所示。
(2) 将先导小实验植入到款式设计中。
图4 “异曲度拼缝”先导实验
(3) 思维与方法小结。两裁片拼缝时,在保证边缘线长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各自曲率,拼接后可产生自然的立体效果,这也是丝绺方向的核心作用所致。回推至款式设计环节,以此为思路设计分割线的长度、形状,再进行曲率变化,结合面料本身的悬垂属性,实物效果将更加自然灵动。此方法也广泛应用于各类荷叶边的设计。具体步骤为:设计分割线→分割裁片→改变两拼接裁片接缝处的边缘线条曲率→处理裁片展开量→拓版→重新缝合。
3. “错位与丝绺”试验
“错位与丝绺”试验则讲究结构自然、内化,启发学生对平面纸样、面料和人体之间微妙关系的认知,属于较高阶的训练。其设计与具体实施如下:
(1) 小实验导入。在基础版纸样腰节处预留上下错位量,在前后中线上设计袖窿深线至下摆的倾斜方向和幅度,依次进行垂直、水平方向的错位处理。当错位后的线条回归到人体上便会产生自然的褶皱效果。“错位与丝绺”先导实验如图5所示。
图5 “错位与丝绺”先导实验
(2) 将先导小实验植入到款式设计中。
(3) 思维与方法小结。结构制版时,纸样的上下或左右方向错位,相当于穿到人体上的面料丝绺方向扭曲,这种无分割线结构能够营造出自然褶的效果,是结构内化的一种表现,即结构隐在面料本身。这需要有效利用面料本身的特性,例如丝绺方向、弹性等。具体步骤为:制基础版→设计倾斜方向线和错位空间→左右、上下做倾斜、错位处理→顺出新版。
通过多轮专题的实施与反馈,笔者发现, “结
构创意试验”专题训练能较大程度地发挥平裁与立裁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优势,让学生直观地切身体会结构设计的魅力,激发原创意识,拓展设计思路,增强结构设计理念,掌握服装外廓型与内结构并重的创新设计方法。学生不仅打通了款式设计→立体造型→平面纸样的核心技术环节,还能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反切入款式设计,具有实验主义、先锋主义色彩的新颖有趣的创意结构设计直接影响了款式设计,甚至能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图6)。
图6 学生“结构创意试验”专题综合设计创作
作为服装从设计效果图转化为实物成品的关键一环,结构设计强调“技术服务风格”。“结构风格化设计”专题训练主要选取目前品牌市场中风格较为鲜明的设计款例开展结构设计的分析研究,如“新中式”风格、摩登都市风格、运动休闲风格等,并根据结构风格化设计的步骤,形成严谨有序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思路。下面以“新中式”风格为例,具体介绍“结构设计(三)”中开设的“结构风格化设计”专题训练步骤。
1. 风格渗透与理解
“新中式”风格源于对中国设计本土意识的探寻,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基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而产生的。其设计不是纯粹的中式元素堆砌,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原中式”元素植入,而是结合现代时尚进行有机设计,将中式传统美学用当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新中式”风格服装(图7)整体予人简约、隽永之感,含蓄地表达了人与自然、服饰相容的境界,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并承载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其设计方式是“把西方服装结构中利于人体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优点保留下来,与最传统、最明媚的中式服饰文化相结合”[3],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又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亦是最易为现代人接受的形态。
图7 “新中式”风格服装
2. 款式结构特征的把握
传统中式服装的款式造型以宽松、平面为主,结构形式体现一种放松的状态,衣服自然下垂,强调一种纵向的美,裁剪方式是二维的,常常采用直线剪裁,对立体关系不明确。如今传统中式服装已无时代背景,且与现代服装强调对人体美的塑造这一趋势相去甚远。鉴于此,“新中式”服装对传统中式服装不合时宜的地方进行了适当修改,并与西方元素结合,在内部结构上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廓型上不但有上下一样宽松的H型,也有贴体的S型、上紧下松的A型、夸张肩部的T型等多样化的发展;结构上加入省道和断缝,使造型立体、合体;裁剪工艺上运用立裁与平裁结合的手法,营造柔和的立体感和舒适感,从而与人体体型及现代生活更相称;此外,服装的长度、肩袖、领口、前后襟、下摆、开衩等细节的结构改良,也在保留中式神韵的同时更具时尚感。
3. 结构制版流程的训练
(1) 观察款式整体效果,进行宽松、较宽松、较贴体、贴体四种松量造型的归类。
(2) 在款式图上确定胸围、腰围、臀围三条水平线, 并观察各围度上的省、断缝、褶的分布与大小,为制版时确定三围的松量做准备。
(3) 观察肩袖,确定袖山顶点与肩点的位置关系、肩线和袖型。
(4) 观察领子,确定领型分类、领子细节设计尺寸。
(5) 确定门襟、袖口、口袋等细节的位置与大小。
(6) 利用原型法进行平面制版,步骤为:拓原型—确定款式长度→确定三围松量→衣身结构线及省道位置与大小安排→肩线、肩点与袖窿→配袖→配领→口袋、扣位等其他结构细节设计。
(7) 用白胚布制作初样,在人台上调整版型,并用立裁法修正。
(8) 回归平面纸样,最终完成制版。
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式”风格的服装适合用“平面为主、立裁为辅”的结构设计制版方法,以上流程也是基于此。若换成其他风格,结构设计方法则另当别论。
4. 学生实践
学生在前三项训练的基础上创作“新中式”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并利用服装CAD软件(ET)独立完成结构制版(图8)。
图8 学生“结构风格化设计”专题综合设计创作
5. 小结
在“新中式”风格服装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松量的把握很关键。因为该风格的服装看似平面,实则立体,用立体的手法处理成平面的朴素感,不仅要考虑人体,更要考虑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而松量正是这个空间的决定性因素。合适的松量设计使服装与人体产生“距离感”,才会造就“新中式”服装不凸显人体而凸显气质的特性,包容感强,平淡中蕴含着智慧。
服装结构设计需要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统一[4]。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注重艺术创意思维训练与技术风格化处理双管齐下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学院派视角的思维发散与创新设计,还是品牌市场视角的风格实例分析,都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该课程的维度和视野,既活跃了相对呆板的服装结构教学体系,又增加了服装结构的设计深度。从这一角度讲,本文的两项专题实践训练具有推广价值。
[1] 秦寄岗.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种创意思维活动:服装结构设计实践环节教学的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301-303.
[2] 中道友子. Pattern magic[M].日本文化出版局,2011.
[3] 陈舒琦. 设计师原创品牌乔JOQIAODING:轻中式 [EB/OL]. (2015-01-07) [2016-12-06]. http://news.efu.com.cn/newsview-1095630-1.html.
[4] 劳越明.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J]. 纺织服装教育,2014,29(2):158-160.
(责任编辑:吴文英)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6C118)
孙可可(1982—),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结构设计。E-mail:sunkeke@xmut.edu.cn
G642.0
A
2095-3860(2017)02-0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