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生工作站的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7-05-11 11:40尚笑梅田亚楠洪正琳
纺织服装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工作站硕士导师

尚笑梅,田亚楠,洪正琳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基于研究生工作站的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尚笑梅,田亚楠,洪正琳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针对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一种“建平台—组团队—强能力—践实施—衔职业”的培养模式,以进站研究生、专业导师、教学管理者、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实践团队,以教学环境、实践环境、实验环境、工作环境等形成整体培养环境,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

服装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模式

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国家针对研究生培养作出改革[1],加大了对专业硕士培养的力度。专业硕士是具有一定职业技术背景学位的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2-3]。专业硕士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新形式,引起了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4-6]。由于专业硕士是我国近几年新设置的教育层次,因此,针对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 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及目标

为满足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通过近6年的实践探索,我校(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针对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了一种“建平台—组团队—强能力—践实施—衔职业”的培养模式。以准定制模式建设专业硕士的实践平台,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实践依托,完善教学、实验、实践、工作等培养环境,健全实践教育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团队的作用,以研究生、学校导师、企业导师、教学管理者等构建实践教学团队,共同完成过程化培养;强化工程意识和实施能力培养,使实践与职业衔接,将研究生的课堂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究、工程实施、论文撰写等培养环节交叉设置,形成了一体化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1) 建平台,构建实践环境。为每个专业硕士“量身定做”实践环境,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设计实践目标和任务,分层分段实施过程化培养。通过设立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及企业的物力资源,将高校和企业有机结合。

(2) 组团队,健全培养团队。进站的研究生、企业导师、学校导师、教学管理者等共同推进实践进程,完成阶段任务,实施目标成果,开展反馈与沟通,完善互动机制,形成团队培养模式。

(3) 强能力,探索培养模式。依据实践要求,设定科研主题,以工程意识和实施能力为主线,形成学习、课题、实验的交融循环,强化专业硕士的自主锻炼行为。实践主题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使研究生得到锻炼,确立与企业定位匹配的主题的过程也是对研究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可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

(4) 践实施,执行实践方案。以解决课程实践问题和企业技术应用问题为目标,对应进站工作方案,按步骤、按时间、按目标实施,培养与企业、学校、研究团队共同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在准职业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培养高素质、高执行力的应用型人才。

(5) 衔职业,以准工作者融入职业环境。利用在站工作指引研究生从学生到职业的阶段性融入,形成对企业的理解和认知,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对岗位责任的承担,达到学习、进站实践、工作、就职的无缝连接,创新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

二、 培养模式的实施

1. 建平台——培养模式的实践环境建设

通过学校、企业、导师、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学校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环境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专业技术现状,以及学生个人的研究方向、专业技能、就业意向等情况,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工作站及其实践平台。由校方提供教学环境和实验环境,企业提供实践环境和工作环境,共同形成实践教学环境。结合每一名研究生的个人需求和专业研究方向,安排其进入合适的工作站开展实践活动。自2011年至今,我校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共设立7个研究生工作站,包括4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其中有2个被评为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

2. 组团队——培养团队的沟通互动机制

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及自身的研究领域为学生设计培养目标,同时为每名学生甄选相应企业并设置实践环境,确定实践的时间、地点、实践人员、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及相关的校方管理人员,构建日常实践、实时沟通、及时协调、定期汇报、终期总结的培养团队,并完善培养进程中的互动机制,使培养目标成为团队性任务。在培养期间,各届研究生交叉组成实践团队进入相应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工作,并定期回校沟通交流,相互借鉴与学习。

从2011年至今,我校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基于研究生工作站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6名,见表1。

表1 基于研究生工作站的专业硕士培养情况

3. 强能力——研究课题的实践与管理

(1) 研究课题的针对性设定。根据专业硕士实践环节的任务要求设定科研主题,以工程意识和实施能力作为串线,形成学习、课题、实验的交融循环,强化专业硕士的自主行为锻炼。

(2) 团队工作的阶段性实施。按照企业导师的要求,将工作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由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生具体负责和开展研究工作。前期进行研究方向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完成调研报告;中期制订实践工作计划及内容、逐步实施、定期汇报;后期完成相应的实践总结报告、发表研究成果。

(3) 实践管理的监督机制。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定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及工作汇报,每周举行例会;校企双方就研究生实践工作进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相关技术的研究方向定期进行交流,每月举行例会;研究生就个人的实践进程及实践成果定期进行总结汇报,每月向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工作报告。

4. 践实施——研究生工作站团队实践案例

2013年7月22日—2013年8月17日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由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团队到某个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践活动,工作内容是进行服装专业课程的应用性调研与实践。实践过程是针对服装的生产链,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环节调研实际操作流程,总结并撰写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报告。参与实践的研一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及对刚毕业大学生专业能力在企业适应度进行的调研,撰写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适应性对比报告。

工作期间学生不断努力、迎难而上,根据既定的工作目标逐步开展工作。小组根据实习计划按部就班,为完成针织服装的工艺指导书,收集面料性能、机器工作原理、服装制作流程,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学生按照工作实施方案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进入了全新的角色。学生有机会在假期参与企业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提前进入职业状态,加快了成长的步伐,也为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做好准备。

5. 衔职业——研究生留站工作案例

从2011年至今,我院以此模式累计培养研究生16名,其中已毕业研究生8名,6名留站工作。其中一名是2012级专业硕士,于2012

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作,获得了企业和导师的一致认可,于2014年7月留任该企业的技术部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生的具体实践经历:根据培养模式的流程设定,该生于2012年7月至9月在企业进行2个月的实习,在此期间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了苏州市科技项目“基于成衣知识库的制造流程协同技术的应用研究”,最终完成了ERP、PDA、RFID系统的功能特性简介报告和GSD操作培训报告。该生以企业实习为基础,针对样版撰写服装个性样版重构方法的研究,于2013年在相关会议上发表论文1篇并被EI收录。2014年7月,该生因在企业工作站的科研实践经验,以及出色的学习和工作表现,赢得了企业和导师的一致认可,留任该企业的技术部门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这个案例说明该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它提升了进站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教育培养与职业的有效衔接。

综上所述,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具体流程构建和实践环节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培养模式实施流程图

三、 培养模式的特色

1.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要求构建研究生工作站,形成了站内、学校、学生、导师的培养团队,改变了学校、导师、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针对高校培养研究生应用能力以及对企业良好实践环境的需求等问题,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支撑,建立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及企业的物力资源,实现企业实践优势和高校理论优势的有机结合。

2. 整合优质资源,实现校企互惠互利

有效利用工程实践教育资源,整合其他院校及省内专业协会资源,甄选和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构建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创新体系,企业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高校利用企业的研发平台培养研究生,同时理论联系实践,将研究成果变成真正的生产力。

3. 注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打通了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通道,使得应用型研究既有载体又得到落实,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实践主题设计和研究过程使学生得到锻炼,确立与企业定位匹配的主题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实践,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职业能力。

4. 加强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衔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以知识学习、课题实践、应用实施为主线,使学习、研究、实践、工作、进岗交叉融合,使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无缝衔接。研究生依据自身课题研究的设计开展相应的实践工作。在工作期间参与企业团队的相关工作,在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准职业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 结语

我校基于研究生工作站的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自2011年9月初探至今,已培养研究生16名,其中毕业8名,留站工作6名;通过研究生工作站课题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联合发表论文20余篇;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技术现状,与多个企业合作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获得科研成果近10项、知识产权20余项。这些实践成果表明,此培养模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可行性。

[1] 郭绪强,魏耀东,朱建华,等. 创新实践 多模式专业硕士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石油教育,2012(5):59-62.

[2] 杨超,孙凌燕. 结合人才需求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12(27):172-173.

[3] 常永胜,罗海鸥. 基于创业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J]. 高教探索,2012(6):100-104.

[4] 刘楠,申爱兵,赵韦仑.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8-251.

[5] 张建锋.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考辩[J]. 学理论,2011(11):329-330.

[6] 符建云.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0-11.

(责任编辑:姚时斌)

2016—2017 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教指委秘〔2016〕函44号)

尚笑梅(1960—),女,研究方向为服装数字化技术。 E-mail:shangxiaomei@suda.edu.cn

G643.0

A

2095-3860(2017)02-0110-04

猜你喜欢
工作站硕士导师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
爱情导师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