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平等视域下湖南民族教育资源成效分析

2017-05-11 02:00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永州市优惠政策区县

廖 毅 张 薇

( 1.中山大学/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结果平等视域下湖南民族教育资源成效分析

廖 毅1张 薇2

( 1.中山大学/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基于《湖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湖南各地区《统计年鉴2011》数据,从结果平等视阈比较了湖南省内包含民族县市(区)的所有市(州)之间教育资源和成效的差异,结果发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显著多于其他地区,而民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则显著低于其他地区,民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值与区域内教育成效无显著关系,不同行政区域间教育资源与教育成效的差异大于以民族为维度划分的区域类别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公共权力部门应坚持结果平等原则,从实质上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精简超额教育机构,有效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调整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综合考量多种维度以决定教育优惠政策的内容、方向和力度。

结果平等;民族教育;湖南少数民族

一、湖南少数民族概况

湖南省共有655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①,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位列第6,超过中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的内蒙古、西藏及宁夏三个省级自治区的常住民族人口数[1]。庞大的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量,使得民族工作对该省异常重要。

由于历史、社会及文化传统等原因,湖南省内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社会封闭,区域经济落后[2]。要改变民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局面,达成湖南全省民众整体的结果平等,不但需要各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提供各种形式的物质援助支持以增加区域内现时的物质资本,同时还需通过教育政策的优惠倾斜增加民族区域人力资本的数量及质量,以提高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构建未来的能力,从而为区域提供永续发展的推力[3]。因此,政府在省内划定了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待遇县及民族人口过半县4类享受民族特殊经济和教育优惠政策的行政区域,全省89.4%的少数民族人口均聚居于上述4类民族优惠行政区域。湖南省的122个县级行政区中共有24个县(区)为享受上述民族优惠待遇的县(区),而这24个县(区)分别隶属于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及永州市6个地级市(州)行政区,因此这6个包含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区市(县)的市(州)即为该省民族工作的重心所在。

由于其具体的民族人口占比及地理区位情况,不同区域所享受的民族经济教育优惠待遇存在着一定差距。例如,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8县市和张家界市的1县2区总共11个县市区均可享受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辖域内的所有县市区,永州市的江永县和江华瑶族自治县共39个县市区则可以享受湖南省对于湘西片区的倾斜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有不同的优惠倾斜幅度。以2015年湖南省出台的《关于印发湖南省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为例,该通知规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在全国高校投档适用的政策保持不变;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其它散居区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聚居区以及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汉族考生加5分,仅限于省属高校2015年、2016投档时适用”。以上通知意味着民族聚居区与汉族聚居区、不同类别的民族聚居区之间、同一地域中的不同民族人口所享受到的教育优惠政策各有不同。虽然不同的教育优惠政策源于各地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但上述各项政策均以结果平等为制定和施行原则,视缩小民族区域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为其最终目标。

二、结果平等及教育优惠政策

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主要价值准则之一。具体来说,平等的内涵包括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大类。其中机会平等是公共权力机构为所有成员提供为其自身发展相等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又被视为起点平等;而与之相对的结果平等则是以“患不均”为宗旨,通过公共权力实现所有成员的均等化,达成所有成员间最终所拥有资源均等的状态[4]。因此,公共政策中所有以缩小人群间差异为宗旨的优惠政策均是以结果平等为原则进行制定和施行的。

社会学家们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在民众代际间社会流动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但学者们对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却形成了两种几乎完全对立的观点。社会复制理论的支持者们认为来自社会优势地位家庭的孩子们通过更大比例的进入优质学校、接受优质教育的方式,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保持甚至强化学生们家庭背景差异的手段和途径[5][6];而社会平衡理论的支持者们则认为学校教育拥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补偿功能,因而学校可以发挥社会平衡器的作用,弱化民众间因其差异化的出生环境而承受的机会不平等影响[7][8]。虽然以上两种观点几乎完全对立,但它们不但从各自的角度对学校教育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肯定,且上述两种观点并存的现实也反映了分别以机会平等原则和以结果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教育活动之间具有几乎对立的差异化效果。根据国际经合组织2007年的报告可知,遵循结果平等原则的教育系统意味着在此教育系统中所有种族和地域的学生均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先天禀赋和学习潜力,而不受限于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经济因素的阻碍[9]。因此,以结果平等为宗旨的教育系统能够调整并纠正因社会激励机制而导致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所滋生的负面影响,允许社会中个体充分享受受教育权利,同时弱化学生社会家庭背景所起的作用[10][11]。国际经合组织在2012年的报告中证实教育的结果平等有利于社会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国际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中,最有效的教育系统均为秉持结果平等原则的国家,在这些国家的教育系统中,绝大多数学生可获得与他们天赋和努力相匹配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而不被他们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所制约[12]。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教育系统中所存在的结果不平等将固化甚至加剧不同族群民众间的隔离和差异[9]。因此,各国政府均依据结果平等原则致力于为社会中的弱势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受教育机会,而其中针对传统弱势群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教育优惠扶持政策则为各国政府的工作重点所在。

法国在1958年宪法中明确规定“无论何种出身、种族、及宗教信仰,共和国致力于维护所有法国公民法律面前的平等权”[13],而后该国于1981年设立了对弱势区域少数民族及弱势群体进行帮扶的优先教育区(ZEP),并于2001年进一步为来自优先教育区的申请者设立有别于普通考生的精英型大学校绿色录取通道[14];美国前总统肯尼迪1961年明确提出该国政府部门中不得存在种族歧视,且此项规定的使用范围在1964年被扩大至所有受联邦资助的项目,而后美国的司法系统秉承该原则,分别在1978年和2003年对加利福利亚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录取诉讼进行了判定,这些诉讼中,美国最高法院支持相关学校依据结果平等原则对少数民族及弱势民众施行的录取优惠政策[15][16]。

我国各级政府自建国以来就依据结果平等原则从各方面不断对少数民族民众施行教育优惠政策,以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国民学校教育方面的差距,从而达成各种族和区域结果平等的目的。其中,有较大影响和成效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有“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一系列针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优惠政策。经过几十年中国各级政府的不断尝试和创新,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成果显著,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被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教育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依据教育结果平等原则所施行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成效的实证分析相对匮乏,特别是针对湖南省内不同的民族地区因差异化教育优惠政策所形成的区域间教育资源和成效的对比实证分析尚处于空白状态,笔者将就此对享受不同教育优惠政策的湖南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成效进行相关的实证比较分析。

三、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

笔者以国家机构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行政区划和地理区位的差异,从当前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和成效入手,探讨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在民族聚居区之间、民族聚居区与其他地区之间所达成结果平等的施行效果。根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常德市、永州市及邵阳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整理可知湖南省6个包含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区级行政区划的教育资源、教育规模及教育成效现状的样本特征分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56个县(区)教育资源、教育规模、

1.基于民族聚居区域分析

基于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县(区)级行政区域一共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完全享受民族优惠政策的区域,包括民族自治州内的所有县(区)、民族自治县及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待遇县(区);第二类是享受部分民族待遇的准民族地区,如民族人口过半县;第三类是前面两类之外的不享受任何民族待遇的普通县。将所有56个县(区)依照上述标准划分为三类,然后对其区域教育资源、规模、及成效各个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前,首先以所享受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为标准,对享受不同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县(区)的教育现状各指标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见表2)。

表2 以民族优惠政策分类的方差齐性检验

从表2可知在以民族优惠政策为依据进行分类后,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拥有中学数、每万人拥有中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中学专任教师数、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每万人中学在校生人数及每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七个指标的方差是齐性的;而每万人拥有小学数和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两个指标的方差是非齐性的。接下来根据不同区域所享受的各自不同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对其教育现状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

表3为以民族优惠政策分类的单因子方差分析摘要表,可知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拥有小学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及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四个依变量整体检验的F值均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享受不同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县(区)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拥有小学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及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间均有显著差异存在。接下来通过事后配对比较确定差异显著的区域(见表4、表5)。

表3 以民族优惠政策分类的单因子方差检验(ANOVA)

表4展示的是使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简称LSD法)对享受不同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县(区)的教育状况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的结果。非民族区县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民族区县,平均差异值为0.568年;民族区县的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显著高于非民族区县,平均差异值为7.567人/万人。

表5显示的是使用塔姆黑尼比较法对享受不同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县(区)的教育状况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表。民族区县的每万人拥有小学数显著高于非民族区县,平均差异值为1.591所/万人,同时也显著高于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平均差异值为2.037所/万人;而民族区县的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显著高于非民族区县,平均差异值为7.574人/万人。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教育状况差异明显。

表4 以民族优惠政策分类的LSD比较表

注:*表示平均值差值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注:*表示平均值差值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民族区县的每万人拥有小学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均显著高于非民族区县,比非民族区县分别高1.591所/万人、7.574人/万人、7.567人/万人,且民族区县的每万人拥有小学数也显著高于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平均差异值为2.037所/万人,但民族区县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非民族区县,平均差异值为0.568年。因而相较于非民族区县,民族区县实际拥有更多的小学教育资源,等量的中学教育资源、小学和中学在读生规模比例,但其体现区域教育成效的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则低于非民族区县。通过基于统计分析中的最优尺度变换的分类数据主成分分析方法(CATPCA),可以直观地以图形方式定性呈现以上结论。图1中原点为享受不同民族优惠待遇地区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成效的平均水平。

各县(区)教育状况被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各县(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第二类是中学教育规模和资源;第三类以小学教育资源和规模为主。虽然每万人的中学数与小学教育的资源及规模存在更类似分布,但中学教育的规模和资源都自成一类,结合中小学设置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其原因是每万人所拥有的中学的数量取决于地理和行政上与其匹配的小学数量,但中学资源的实质配给和规模的发展又与小学教育发展理念有所区别的,故而形成了图中每万人的中学数与小学指标一类,而中级教育其他的指标为独立另一类的现象。

图中代表享受不同民族优惠政策区域类型的3个散点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空间定位差异。相比之下,非民族地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但所拥有的教育规模和资源情况较少;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规模和资源较充足,但区域人均受教育水平不高;而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区域的各种教育状况则比较均衡。

图1 享受不同民族优惠待遇地区教育状况图

2.基于行政区域分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常德市、永州市、邵阳市等6个地级市(州)中都有享受民族优惠教育政策的县(区)级行政区划,但所占行政区划比例和所拥有的民族人口比例又各有不相同(见表6)。

表6 各州市享受不同民族优惠待遇的县区情况

湘西州所有区县都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张家界市有3个区县享受民族优惠政策,1个县享受少数民族人口过半政策;怀化市所辖12个县区中有5个不享受民族优惠政策的普通县区,5个享受完全民族优惠政策的民族自治县,2个享受少数民族人口过半政策的民族人口过半县;永州市和邵阳市辖区内各有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而常德市则只有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这6个地级市(州)中少数民族人口的占比各异,少数民族人口在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永州市、常德市、邵阳市中分别占该市(州)总人口的77%、75%、39%、10%、7%、6%。依照这56个县(区)所属的6个行政市(州)将其分为6类,对6个市(州)的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成效各个指标进行差异分析。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见表7)。

表7 以行政区域分类的方差齐性检验

以行政区域为依据进行分类后,“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拥有中学数”、“每万人拥有中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中学专任教师数”、“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每万人中学在校生人数”及“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七个指标的方差是齐性的;而“每万人拥有小学数”和“每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两个指标的方差是不齐的。接下来依据各自所属的行政市(州),对这56个县(区)的教育现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略)

以行政区域进行分类对比,6个行政区划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每万人中学在校生人数”两个指标在不同行政区域间差异不显著,而“每万人拥有中学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数”、“每万人拥有中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中学专任教师数”、“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及“每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7个依变量整体检验的F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因而这7个指标在不同行政区域间有显著差异存在。接下来通过事后配对比较确定存在显著差异的具体行政区域。

比较可知,在“每万人拥有中学数”这个指标上常德市显著低于怀化市、邵阳市、永州市及湘西州;而“每万人拥有中学教职工数”方面永州市显著高于张家界、怀化、邵阳;对于“每万人拥有中学专任教师数”这个指标,不但永州市、常德市及湘西州3个市(州)显著高于邵阳市,且永州市显著高于张家界市和怀化市;以“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为标准进行衡量,常德市显著低于其他5个市(州),而永州市、湘西州则显著高于张家界市、怀化市和邵阳市;“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指标显示,常德市显著低于其他5个市(州),另一方面,不但永州市和湘西州显著高于张家界、怀化和邵阳,且怀化显著高于邵阳。

对于“每万人拥有小学数”这个衡量区域基础教育规模的指标,湘西州显著高于张家界市、永州市、常德市;湘西州、邵阳市和永州市3市(州)的“每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显著高于怀化市和常德市。

综上所述,9个区域教育状况指标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每万人中学生在校生数”2个指标在不同的行政区域间差异不显著,而“每万人拥有中学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数”、“每万人拥有中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中学专任教师数”、“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及“每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7个教育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湘西州和永州市有6个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市(州),而邵阳市、怀化市及常德市各有1个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市(州);另一方面,常德市有5个指标,怀化市、邵阳市、张家界市各有2个指标,永州有1个指标显著低于其他市(州)。通过基于统计分析中的最优尺度变换的分类数据主成分分析方法(CATPCA),可以直观地以图形方式呈现以上结论。图中原点为笔者所研究的6个市(州)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成效的平均水平(见图2)。

图2 不同行政区划教育状况偏好空间定位图

图中代表不同行政区划的6个散点出现了明显的空间定位差异。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湘西州和永州市,所拥有教育资源显著多于其他行政区域;第二类是常德市,大多教育指标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第三类包括了邵阳市、怀化市及张家界市,6个行政区域中教育资源相对中等。拥有教育资源最多的湘西州同时也是6个行政区划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州总人口的77%,且所有县(区)均享受民族优惠政策;另一个教育资源最多的永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和享受民族优惠待遇的县(区)数在6个行政区划中居于中下水平,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为10%,且辖区内仅有1个少数民族县和1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另一方面,教育资源显著低于其他市(州)的常德市辖区内仅有7%的少数民族人口及数量最少的享受民族待遇县(区),仅1个民族人口过半县。

3.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以享受的民族优惠政策为维度对各县(区)进行划分,在所考察的9个教育指标中有4个在享受不同民族优惠政策的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它们分别是“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拥有小学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和“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以行政区划为基准对各县(区)对比后,则有“每万人拥有中学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数”、“每万人拥有中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小学教职工数”、“每万人拥有中学专任教师数”、“每万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数”及“每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共7个教育指标在区域间有显著差异,可见不同行政区域间教育水平指标差异明显的数目要多于享受不同民族优惠政策区域间教育水平指标差异明显的数目。

重叠图1和图2,可以得到教育状况综合偏好空间定位图。此图直观地以图形方式定性的呈现以上结论。图中原点为笔者所研究的56个县(区)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成效的平均水平(见图3)。

图3 教育状况综合偏好空间定位图

从图3可见,对于代表56个县(区)全体平均水平的原点,不同行政区划的县(区)之间的差异大于享受不同民族优惠政策县(区)间的差异。以行政区划和所享受民族优惠政策为分类基准进行的LSD及塔姆黑尼比较,得出的各类别间具体的差异值印证了上述结论。因而,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教育状况的差异要大于享受不同民族优惠政策区域之间的差异。

四、对湖南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思考

我国以结果平等为原则对少数民族实施优惠政策的目的在于缩小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差距,从而消除不同民族间的不平等。缘于少数民族在中国传统弱势存在的状况,中国政府一直基于结果平等原则在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给予少数民族特殊的扶持和帮助,以补偿少数民族在竞争能力上的不足。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据此中国各级政府以结果平等为行动宗旨,自建国以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少数民族实施教育优惠和倾斜政策。通过对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实情况的实证研究分析,笔者针对湖南少数民族的教育现状有如下思考:

1.坚持结果平等原则,从实质上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当依据是否享受民族优惠教育政策这一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时,湖南民族区域所拥有的基础教育资源显著高于非民族区域;与此同时,当以所属市(州)的行政区划进行衡量时,全部县(区)都享受民族待遇的湘西州和民族人口比例排行第4的永州市拥有最多教育资源,而民族人口比例最少的常德市拥有最少教育资源。固然,民族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民族聚居地区传统上都位于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因而导致民族地区学校建设和运行成本均相对较高,但以结果平等为原则的民族优惠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缩小不同族群间的实质不平等,故而公共权力部门应依据群体和地区间的实际差异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倾斜。当发现接受优惠政策的地区(如民族地区)所拥有的资源多于其他地区之时,相关部门应予以及时关注,对引致区域间教育资源配比失衡的原因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从实质上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并维护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2.精简教育机构,有效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民族区县的小学教育资源显著多于其他区县,民族区县的中学教育资源与其他区县无显著差别,而民族区县衡量教育成效的指标“人均受教育程度”却显著低于非民族地区。诚然,多方面因素可导致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水平的低下,如人才流失。由实证结果可知民族地区拥有相对较多的基础教育资源,因此精简基础教育机构,提升基础教育效率,使民族地区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将不但有利于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益于缩小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民族间的结果平等。

3.调整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地区的经济文化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经过60多年教育政策的优惠和倾斜,如今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成效的实际情况相较过去已经发生较大改变。现今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状况是基础教育资源较多,中级教育资源较为均衡,而人均受教育水平相较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则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鉴于这一现状,为了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人均教育水平的差距,有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教育结构,在保护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此类地区中级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建设,从而有效提高区域内人均受教育水平。与此同时,根据民族区域教育优惠政策的成效,随时监控地区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依据民族间结果平等的原则,及时调整相应教育优惠倾斜政策,协调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效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4.综合考量多种维度以决定教育优惠政策的内容、方向和力度

政府施行优惠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弱势,实现不同群体和地区间的结果平等。基于之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普遍低于其他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国各级政府对其辖区内少数民族施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优惠和扶持政策,通过对湖南省6个市(州)所辖的56个县(区)分别享受的民族优惠待遇的种类和所属市(州)行政区划两种维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当今社会中享受不同民族优惠待遇的区域间教育状况的差异小于不同行政区划间的教育状况的差异。研究成果不但证明这些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效果显著,同时也展现出如果继续执行几十年以来仅以地区的民族人口的多少作为衡量维度与施行教育优惠政策的标准,已不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需要。对群体或地区是否享受政策优惠和政策倾斜的衡量标准,在人口的民族组成这一个衡量维度之外,加入基于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其他维度,将更有利于减小地区间不平等,促进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注 释】

① 笔者所用数据自湖南省及各市(州)《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统计年鉴2011》整理所得。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0[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7.

[2]于正东, 易必武.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途径[J]. 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4): 20.

[3]廖 毅,张 薇. 人才流动背景下高等教育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J]. 民族论坛,2016(1):80-86.

[4]潘德重.“起点平等”VS“结果平等”:古典自由主义再认识[J]. 探索与争鸣,2004(6):33-34.

[5]Bourdieu P, Passeron J 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J]. Trans. Nice, R. London: Sage, 1977(12):97-113.

[6]Annette L.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J]. 2003(6):88-93.

[7]Alexander K L, Entwisle D R, Olson L S. Schools, achievement, and inequality: A seasonal perspective[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001(2): 171-191.

[8]Jennings J L, Deming D, Jencks C, et al. Do Differences in School Quality Matter More Than We Thought? New Evidence o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5 (1): 56-82.

[9]Field S, Kuczera M, Pont B. No More Failures. Ten steps to equity in education. Summary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J]. 2007(2):93-101.

[10]Faubert B.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chool practices to overcome school failure[J]. 2012(1):5-12.

[11]Wmann L, Schütz G.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Europe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J]. Analytical report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prepared by the european expert network 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EENEE) to accompany the communication and staff working paper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under the same title, 2006(1): 2007-2013.

[12]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Equity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 Support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Schools[M]. OECD, 2012:532.

[13]Ouaja, S. E. How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diversity in the French system of education? [A]. In W. R. Allen, M. Bonous-Hammarth, & R. T. Teranishi (Eds.). Higher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Achieving diversity, equity and excellence[C]. Amsterdam: Eselvier, 2006: 33-50.

[14]廖 毅,张 薇. 法国民族融合与教育优惠政策[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71-176.

[15]Sobel, L. (Ed.). Quotas and affirmative action[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1980:87.

[16]Moses, M. S., Yun, J. T., & Marin, P. Affirmative action’s fate: Are 20 more years enough?[J].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009(12):85-93.

(编辑:余华;校对:周亮)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ferentialPolicies of Minority Education in Hunan from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Equality

LIAO Yi1ZHANG Wei2

(1.SchoolofGovernment,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275;2.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14)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Census Data of Hunan Province in 2010 and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2011,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ffects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Hu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national area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national ares, the average educational level in national areas is lower than other areas.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ational population area ratio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education effect within region, 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ffects i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re higher than those regions divided by nation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we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guarantee the interest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essentially;excess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adjust the education structure, allocateeducation resources sicentifically;the consideration of multiple dimensions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education preferential policies, direction, and strength.

result equality;national education;national minority in Hunan

2016-01-11

湖南省民宗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人口流动背景下高等教育招考机制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HNMY2015-018)、湖南省社科基金“二语交互活动中重铸式反馈的效用研究”(项目编号:14WLH144)、湖南省教育厅课题“重铸与二语学习者发展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4C0048)

廖 毅(1979- ),男,湖南长沙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生,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平等、教育技术学;张 薇(1983- ),女,湖南湘西人,湖南大学博士生,长沙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教育、比较教育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7.02.006

G75

A

2095-1361(2017)02-0050-10

猜你喜欢
永州市优惠政策区县
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实证研究
永州市零陵区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
This is my family
对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优惠政策的思考
各城市具体优惠政策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
我的第一笔稿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