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宏观审慎研究动态与特征

2017-05-11 01:53蔡晓春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宏观资助论文

邹 克 蔡晓春

(湖南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基于文献计量的宏观审慎研究动态与特征

邹 克 蔡晓春

(湖南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借助CiteSpace软件,运用共词聚类和统计分析,选择CNKI数据库CSSCI与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计量分析了宏观审慎的研究动态、热点与特征等,结果发现:研究高峰是危机后的3至4年;主要研究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系统性风险、资本监管等之间的关系,2012年后更加注重从管理、政策、中央银行的角度研究宏观审慎;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审慎研究最为积极,银行系统的期刊是宏观审慎研究发表的主要阵地,有4-5个高校机构对宏观审慎进行了深入理论与实证研究,相近领域的作者应加强合作;基金资助有效提高了研究的质量与深度。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是如何根据国情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与框架、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协调性等。

宏观审慎;中央银行;系统性风险;文献计量;共词分析

一、引言

“宏观审慎思想”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国际债务问题与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自20世纪80年代,基于最低资本约束下的微观审慎监管开始被各国银行业监管实施机构采纳并成为主流。但是,微观审慎监管并不能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加速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内容的形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管理”从基础理论探索走向实践应用研究[1]。G20的首尔峰会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并得到了G20峰会的批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相继提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对宏观审慎管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改革。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每年报告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进展。中国银行业于2013年开始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纳入了巴塞尔协议Ⅲ中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流动性监管等指标,并于2013年8月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是一个研究热点,学术界与实务界对宏观审慎进行了大量研究,周小川(2010)沿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形成的背景,内在逻辑关系及主要内容的主线,对金融政策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各种响应进行梳理,旨在明确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及意义[2]。已有研究中,与宏观审慎相关的内容主要有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微观审慎监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逆周期资本缓冲等。相关文献综述中,李成等(2011)按照历史脉络梳理“宏观审慎”研究文献,并指出了未来“宏观审慎”研究的着力点[1];张健华和贾彦东(2012)对宏观审慎政策在其目标、工具、有效性、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3];王璟怡(2012)从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方面对宏观审慎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4],类似的研究还有王晓和李佳(2013)[5]等。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框架,近几年宏观审慎研究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研究的主要作者、机构有什么特征等,均值得关注。已有综述性文献更多的是从某些方面研究宏观审慎,缺少对文献的整体把握,很难及时地把握宏观审慎的研究重点与特征,而文献计量方法能够定量分析得到研究的热点、趋势与特征等。目前,还没有对宏观审慎进行文献计量的研究,基于此,笔者选取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宏观审慎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聚类分析、统计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中国宏观审慎研究的现状、前沿方向、作者特征、科研机构、资助情况等信息,以期把握宏观审慎研究主题与热点,作为定性综述型文献的补充,为相关学者与机构对宏观审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如何有效识别已有文献为宏观审慎研究,需要一开始予以确定。与宏观审慎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宏观审慎、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工具、宏观审慎政策等,因此,在知网期刊的高级检索中(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关键词一栏输入“宏观审慎”并选择模糊匹配,期刊选择为CSSCI、核心、SCI来源、CSCD期刊。截至2015年10月底,共获得300个样本文献,将其按照Refworks格式导出(分为文本格式与xls两种格式)并进一步整理。检查删除一篇学术论文不相关的篇目,最后得到样本文献299个。

2.研究方法

笔者所使用的方法包括共词聚类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

(1)共词聚类分析

Callon, Rip & Law(1986)[6]从理论上提出了共词分析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Kostoff et al(1997)[4]根据词频分析抽取了多词词组,并应用邻近分析算法,使用“对等指标”得到了词组与词组之间的链接强度。共词聚类分析依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强度,将关键词聚集形成不同的聚类。传统的聚类算法较多,但由于没有中心概念,聚类间的相互关系无法体现。笔者借鉴Callon, Courtial & Laville(1991)[7]的方法,用来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与趋势。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对输入的文献数据生态可视化分析矩阵,得到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的共现矩阵。操作过程如下[8]:第一步,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确保其适合CiteSpace软件处理;第二步,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包括CiteSpace分析的内容、分析时间的区段、共现矩阵中显示的阈值等;第三步,依据相关算法、显示需要,在可视化界面调整相关结果。

(2)统计分析

下载宏观审慎相关论文,对需要量化分析的信息进行提取与整理,主要的统计信息包括作者、作者单位、论文标题、发表期刊、发表年份、期刊复合影响因子、论文研究类型、作者单位类型、作者学术地位、基金项目类型、基金数量、作者数量、关键词、期刊类别、是否重要期刊。

依据研究目的,使用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分组、概率分布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原始指标、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

3.数据分析过程

数据分析按两条路径进行:

一条路径是关键词、作者、作者机构的共词聚类分析。分析反复进行,首先初步分析出结果,根据结果,对原始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包括关键词同义词、缩写词的规范与统计、作者机构的合并(同一机构不同表述、不同的细分程度)、不规范关键词的删除等,保证CiteSpace软件计算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9]。

另一条路径是文献的统计分析。首先是上述所列指标的搜集、整理,如作者单位类型、作者学术地位、论文研究类型、基金项目类型、基金数量等指标,主要根据文献信息进行提取;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类别、是否重要期刊则依据《2014年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知网期刊信息、相关机构的重要期刊确定。其次,根据EXCEL数据透视表与SPSS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与探索性分析。

三、统计分析

1.研究趋势与动态

从图1可知,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阶段性特征是指研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8年以前国内关于宏观审慎的研究基本上没有,随后呈现井喷式增长;波动性特征指不同年份论文数量差异很大。具体来看,宏观审慎研究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存在密切关系,基于系统性风险严重的负外部性以及经济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问题,2009年开始,关于宏观审慎的研究快速上升,而国内相对于金融危机以及外国的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期,宏观审慎研究在2011-2012年达到顶点,每年70-80篇论文。随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难度加大以及时效性变弱,宏观审慎相关研究论文下降为每年约为40篇左右。

图1 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论文数量

注: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作者整理、计算、绘图;2015年为前10个月的数据。

以2年为一个切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宏观审慎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表1、图2显示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论文的主要关键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越来越多与“宏观审慎”相关的研究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宏观审慎研究的内容主要与以下关键词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管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稳定、中央银行、微观审慎监管、金融危机、逆周期性、顺周期性、商业银行、巴塞尔协议、系统重要性等。

概括来看,宏观审慎主要研究:第一,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管理的目的在于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第二,微观审慎监管存在的问题,以新巴塞尔协议为基础的微观审慎监管在控制系统性风险有效性的不足,需要宏观审慎管理;第三,经济资本计量的顺周期性,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由于其“大而不能倒”容易出现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从资本监管的角度提出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以及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缓冲;第四,分析和讨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矛盾的协调问题,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

从中介中心度指标看,金融稳定、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系统性风险、资本监管、宏观审慎管理等关键词在节点与节点的连接中发挥了枢纽作用,中介中心度指标均大于0.20,表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系统性风险、资本监管等是宏观审慎研究的集中与重要内容。

表1 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论文主要关键词统计

注:中介中心度是指知识图谱节点与节点的连接情况,该指标越大,表明该节点在网络中的联通作用越明显。

从图2可以看出,金融稳定、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系统性风险等关键词均处于比较中心的位置,说明宏观审慎研究主要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且较多地论述了宏观审慎与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的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从目前大部分国家的实践看,宏观审慎主要由中央银行负责,因此,协调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且是研究难点之一。

图2 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关键词的共词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作者整理、CiteSpace软件绘图;显示阈值为3。

2011年及以前,宏观审慎研究主要关键词是: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金融稳定、宏观审慎管理等;2012-2015年,宏观宏观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是: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管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等。对比2011年前后,可以发现:第一,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仍然是宏观审慎研究的主要方面,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管理控制系统性风险一直是重要课题;第二,2012年以来,更加注重从管理的角度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相对于监管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监管一般由具体的监管部门负责,而管理则包含更多的内容,需要对管理框架与现有监管模式进行较大改革;第三,宏观审慎不仅仅是工具与手段,更多地与货币政策等有关,需要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等。IMF认为,宏观审慎应纳入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应发挥核心作用,应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中央银行行使宏观审慎职责,能够提高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调性。

中介中心度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宏观审慎研究的内容更加宽泛,集中度有所下降。2011年以前,宏观审慎监管的中介中心度为0.61,金融稳定的中介中心度为0.52,远高于其它关键词,不同关键词的差异较大;2012-2015年,最高的货币政策中介中心度也只有0.28。

表2 不同时间段的宏观审慎研究论文主要关键词统计

2002-2011

2012-2015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 CiteSpace软件绘图。

此外,从学科分布看,应用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金融稳定、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等与宏观审慎相关的内容;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次贷危机、政策协调与经济周期等与宏观审慎相关的内容;工商管理主要研究会计准则、管理框架、表外业务等与宏观审慎相关的内容;政治学则主要研究国际合作等与宏观审慎相关的内容。

2.研究作者分析

(1)作者的合著与科研合作分析

合著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所统计期刊所发表的合著论文数量与论文总数之比[11]。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论文的总体合著率为51%,其中,2人合著107篇,3人合著37篇,4人及以上合著5篇;独著率为49%,独著148篇。总体看,作为经济学类的研究范围,学者对宏观审慎研究的合作水平、研究的配合程度及科研的交流程度均比较高。宏观审慎研究自2010年开始,合作率稳步上升,具体看,2010年合著率为38%,2011年上升至41%,一直上升至2014年的65%,2014年是宏观审慎研究论文受资助率最高的一年,结合来看,表明2014年后宏观审慎研究的相关资助项目陆续结项,宏观审慎研究逐渐减少,合作情况也呈下降趋势。

合作度是论文的篇均作者数,合著率与学科的发展呈正相关[12],合作度越高,则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深度越深,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大。宏观审慎研究的平均合作度为1.69人/篇,2009年及以前,相关的研究较少,主要由个人完成论文,2010-2011年,宏观审慎研究所发表论文的合作度为1.55人/篇左右,2012-2014年逐步上升至1.91人/篇。2015年又下降至2010-2011年的水平。趋势基本与合著率指标一致。

表3 宏观审慎研究论文的合著情况统计

(2)发表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

运行Citespace软件,以2002-2015年作为1个时间跨度,得到宏观审慎研究的作者知识网络图谱(见图4)。

统计结果显示,宏观审慎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权威学者,推动着研究不断深入。宏观审慎研究主要作者有:刘志洋(8)、尹继志(8)、何德旭(6)、彭建刚(6)、王剑(5)、李成(5)、赵胜民(4)、马勇(4)、王刚(4)、王璟怡(4)、李佳(4)、刘生福(4)、王兆旭(3)、梁璐璐(3)、高宇(3)、于震(3)、钟震(3)、张雪兰(3)、刘胜会(3)、贾彦东(3)、陈雨露(3)、贺聪(3)等。从重要期刊论文第1作者看,方意、胡利琴、黄聪、贾彦东、李成、李文泓、李向前、李妍、刘红忠、刘洪钟、刘仁伍、马勇、潘林伟、彭江波、王爱俭、王馨、张健华、张敏锋、张雪兰、周小川均有重要期刊论文,其中马勇有2篇。主要作者中的何德旭、赵胜民、王璟怡、刘生福、陈雨露也是重要期刊论文的非第1作者。重要期刊论文发表最多的是贾彦东(3篇)。对比可以看出,一大部分高产的作者目前还没有发表出高质量的宏观审慎研究重要期刊论文,显示该领域的研究难度较大。

从合作或者研究领域的聚类效应看,尹继志、彭建刚、李佳、于震等主要作者在合作或者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相近性和聚集性;刘生福、李成、赵胜民、梁璐璐等具有聚集性;何德旭、王刚、张雪兰等具有聚集性,陈雨露、马勇、南彦东、王剑等具有聚集性。表明不同作者在各自领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相近领域的作者可以加强合作。

图4 2002-2015年宏观审慎文献作者共词分析

图5 2002-2015年宏观审慎作者与关键词交叉共词分析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 CiteSpace软件绘图。

对宏观审慎研究的作者与关键词进行交叉共词分析。从图5可以看出:刘志洋主要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发表的相关论文有《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安排的国际实践》等。何德旭与张雪兰等合作,研究的主题主要是金融稳定与逆周期监管,代表性论文是《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尹继志主要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等,代表性论文有《关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等。彭建刚研究的主题包括宏观审慎管理、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风险、杠杆率等,相关论文有《论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等。马勇与陈雨露合作,研究主题包括宏观审慎、货币政策与DSGE模型以及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配合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代表性论文有《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规则》。刘生福与李成、高智贤合作,主要研究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赵胜民与梁璐璐等合作,主要研究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监管相关。

(3)作者的论文研究特征

进一步看作者的学术职称与论文的研究类型,银行系统(学术职称主要为其它)对宏观审慎的研究偏向于理论与应用的非实证分析,实证论文比例仅为14.9%;高校作者对宏观审慎的研究偏向于实证分析,教授的实证论文比例为40.2%,副教授、讲师、博士生、硕士生等实证论文比例也均高于银行系统的作者。从研究论文发表的平均水平看,教授发表论文的平均复合影响因子达1.30,相对于其它学术职称的作者有明显的优势。

表4 作者学术职称与论文研究类型

总之,宏观审慎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论文的合作率与合作度均较高且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银行理论与实务部门对宏观审慎进行广泛的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具备的数据并不完善,高校学者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中受限,该研究领域暂时并未形成十分突出的专家或者领军的学者。

3.研究机构分析

(1)作者机构特征

从宏观审慎研究第一作者所属机构看,高校作者发表论文200篇,银行系统作者发表论文76篇,科研系统发表论文23篇。其中,高校作者主要发表在CSSCI期刊上,发表124篇,占比为62.0%;银行系统作者主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主要国有商业银行主办的期刊),发表48篇,占比为63.2%。高校作者研究的实证比例更高,发表了78篇实证论文,比例为39.0%;银行系统作者研究的实证比例为14.5%。高校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复合影响因子与银行系统作者基本相当。

注:按CSSCI、C扩、核心从高到低进行统计,如期刊既是CSSCI又是核心,则统计为CSSCI论文。

(2)作者机构的共词分析

进一步分析宏观审慎研究具体的单位机构。对作者的单位进行检查合并,例如,某大学经济学院、某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全部统一为某大学经济学院。对于作者单位为银行体系的,全部合并为一级单位,如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中国银行等。整理后的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以2002-2015年作为1个时间跨度,绘制宏观审慎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知识网络图谱(见图6)。

图6 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机构共词分析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CiteSpace软件绘图。

根据统计,论文产出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72)、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13)、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1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11)、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10)、中国银监会(10);论文产出量为5-9篇的有:河北金融学院(8)、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7)、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6)、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6)、吉林大学经济学院(5)等。

从宏观审慎论文研究的主要机构的分布看,中国人民银行是宏观审慎研究最为积极的部门,而银监会主要负责微观审慎监管,对宏观审慎研究较少。此外,作为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对宏观审慎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在高校中,主要研究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等。

4.发表期刊及其特征

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发表的主要期刊从高到低主要有:《南方金融》、《上海金融》、《国际金融研究》、《武汉金融》、《金融与经济》、《金融研究》、《西南金融》、《财经理论与实践》、《金融论坛》等。前10种期刊的载文量占比为44.48%,前20种期刊的载文量占比为60.53%,表明宏观审慎研究的发表阵地较为集中,主要为中央银行以及银行体系主办的核心刊物;财经类期刊则是宏观审慎研究的重要发表阵地,分布较为分散。部分财经期刊,如《财经理论与实践》,作为学校的学术阵地,拥有相应该方面研究较为深入的学者,发表的论文也较多。

统计结果显示,发表的299篇宏观审慎相关论文中,CSSCI期刊为153篇,其中,发表于重要期刊的论文21篇;CSSCI扩展版期刊43篇,核心期刊103篇。CSSCI期刊与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占比约为三分之二,核心期刊约为三分之一。21篇重要期刊主要分布在:《金融研究》9篇、《经济学动态》6篇、《管理世界》3篇、《经济研究》2篇、《世界经济》1篇。从重要期刊发表的作者所属单位来看,13篇来自于高校系统,9篇来自于银行系统。

表6 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发表论文的重要来源期刊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作者整理、统计。

图7 宏观审慎研究发表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分布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作者整理、计算、绘图。

进一步看宏观审慎相关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分布。以2014-2015年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进行分组,得到统计结果。299篇论文中,有168篇论文分布在复合影响因子为0.5-1之间的期刊上,复合影响因子小于0.5的有21篇,接近三分之二的论文复合影响因子低于1,表明宏观审慎研究的深度整体有待提高。高校与科研系统发表的论文复合影响因子分布较接近正态分布,银行体系发表的论文呈现出一定的尖峰厚尾,即大部分论文分布在0.5-1的复合影响因子之间,而发表的高质量的论文也相对较多。

5.基金资助分析

从所发表的299篇宏观审慎研究论文看,未获资助的论文数量为156篇,获资助的论文数量为143篇,获资助比例为48.8%,由于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巨大破坏性以及对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宏观审慎研究获得了较多的科研资金资助。其中,第一资助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的论文数量为60篇,处于第1位,占比20.1%;第一资助项目为国家自科基金的论文数量为31篇,第一资助项目为省市级政府基金的论文数量为42篇,校级基金10篇。有81篇论文获得了超过2项及以上的基金资助,其中,获得2项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为40篇,获得3项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为22篇,获3项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为6篇。

2010-2014年,宏观审慎研究发表论文所获资助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仅为13.8%,2014年上升至80.4%,根据数据反映,可以推测宏观审慎研究资助项目主要资助期间为2011-2014年,即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1年左右,国家加大对宏观审慎研究的资助,一般的资助项目为3-4年,大量资助项目2014年开始结项。因此,预计2015年及以后,宏观审慎研究所获资助的比例将呈下降趋势。

表7 2002-2015年宏观审慎研究所获资助统计

注:资助类型的统计结果为第一资助项目。

图8 宏观审慎研究受资助论文数量与资助比例趋势

总体来看,基金资助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的质量与深度。根据统计,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论文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24,国家自科基金资助的论文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09,高于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1.03)。所获基金资助项目越多,论文的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也相对越高,获1、2、3以及3项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复合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96、1.29、1.41、1.41。从重要性期刊发表来看,获基金资助的论文更容易发表。高校发表的200篇文章中,70篇未获基金资助的论文有3篇发表在重要性期刊上,比例为4.28%;70篇获1项基金资助的论文有4篇发表在重要性期刊上,比例为5.71%;36篇获2项基金资助的论文有2篇发表在重要性期刊上,比例为5.55%;24篇获3项及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有4篇发表在重要性期刊上,比例为16.67%。

四、结语

笔者采用共词聚类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对截至2015年10月份的中国宏观审慎研究论文进行了计量,从研究趋势与动态、研究作者特征、研究机构、发表期刊、基金资金等方面分析了宏观审慎研究的动态与特征,结果发现:

相对于美国金融危机,宏观审慎制度、管理框架的提出与研究有一个滞后期,2011-2012年是中国宏观审慎研究的高峰,随后研究趋于稳定;宏观审慎研究主要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系统性风险、资本监管等内容相关,这是由宏观审慎的目标与主导部门等特征决定的,2012年以来,研究者更加注重从管理、政策、中央银行的角度研究宏观审慎;“宏观审慎”的跨学科研究也发展迅猛,主要从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科研究宏观审慎;宏观审慎研究是比较专业与深入的研究内容,因此,研究的合作度与合作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从时间推移看,2014年达到最高,不同作者在各自领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相近领域的作者可以加强合作;已有文献中,银行系统研究者偏向于理论与实践探讨,高校研究者相对偏重于实证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是宏观审慎研究最为积极的部门,银行系统的期刊是宏观审慎研究发表的主要阵地;高校中也形成了几个重要的研究阵地;由于金融危机严重的外部性,宏观审慎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获得了社科基金、自科基金等较大的资助,资助率较高,基金主要资助区间为2010-2014年,基金资助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的质量与深度,资助项目越多或者资助项目的级别越高,其文章所刊发的期刊质量也相对更高。

就国际研究动态看,与宏观审慎相关的政策框架、管理工具、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机制等具体问题已经得到较深入的研究,颁布了一系列实践性与实施性较强的宏观审慎标准、要求、指引等。不足之处在于,各国对宏观审慎政策实施与执行的步调不一致,而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需要不同国家的宏观审慎管理相互配合,否则在危机来临时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如何改革现有的监管体制,提高各国的能动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制度保证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是理论界与实物界分歧较大的问题,因而在未来几年也仍将是研究的热点。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同行还存在一定差距,除了继续加强对微观审慎工具、宏观审慎工具的运用与研究外,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更关注如何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与框架、如何提高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等方面,基于文献计量的趋势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宏观审慎管理与监管部门、学术机构的研究应有所侧重,宏观审慎管理与监管部门的研究重点在于宏观审慎制度、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等方面,而学术机构则应专注于对宏观审慎工具与方法的研究,作为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各级政府基金应继续给予宏观审慎研究课题更大的资助,财经类学术期刊可适度加大对宏观审慎研究成果的发表力度。

[1]李 成,刘生福,高智贤. 宏观审慎理论发展综述与展望[J]. 经济学动态,2011(11):101-107.

[2]周小川. 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 金融研究, 2011(1):1-14.

[3]王 晓,李 佳. 金融稳定目标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J]. 国际金融研究,2013(4):22-29.

[4]张健华,贾彦东. 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 金融研究,2012(1):20-35.

[5]王璟怡. 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动态综述[J]. 上海金融,2012(11):58-64+117.

[6]Callon M, Law J, Rip A. 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 1986(1):89-106.

[7]Kostoff R N, Eberhart H J, Toothman D R, et al. Database tomography for technical intelligence: Comparative roadmaps of the research impact assessment literature and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 Scientometrics, 1997 (1):103-138.

[8]Callon M, Courtial J P, Laville F. 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The case of polymer chemsitry[J]. Scientometrics, 1991(1):155-205.

[9]陈超美, 陈 悦,侯剑华,等. 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 情报学报, 2009(3):401-421.

[10]撒凯悦,沈 君.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5(6):93-101.

[11]郭 薇,常 健.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学海,2008(4):92-99.

[12]崔玉萍,李月华.文献计量中论文作者数量的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4(6):130-133.

(编辑:余华;校对:周亮)

Dynamic and Characteristic of Macro-prudential ResearchBased on Literature Measurement

ZOU Ke CAI Xiao-chun

(ShoolofFinanceandStatistics,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s, hot spots and characteristics, etc. of macro-prudent research in China,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software, and uses CO-word cluster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elects the paper of CSSCI and core journals of the CNKI 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of the macro-prudential study is 3 to 4 years after the crisi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prudential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monetary policy, systematic risk, capital supervision, etc., researcher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study on macro-prudenti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and the central bank policy since 2012; PBC is the most active on macro-prudential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4-5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in-dep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macro-prudential, the funds raised the quality and depth of macro-prudential research effectively. Future research are: how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framework of macro prudential according to the China conditions, the coordin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d other policies, etc.

macro prudential; central bank; systemic risk; document measurement; CO word analysis

2016-12-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交互效应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6BTJ022)

邹 克(1985-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蔡晓春(1963- ),男,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数量模型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7.02.003

F830

A

2095-1361(2017)02-0021-10

猜你喜欢
宏观资助论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宏观与政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宏观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