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秀蕴
“不会作文,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几乎成了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久治不愈的顽疾,“作文难”更是家长和我们教师心头共同的“痛”。如何才能缩小农村小学和城镇学校习作教学的差距,有效提高习作教学质量?我们尝试着走上了农村小学生写生活随记的探索之路。
一、引导观察,发现素材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是,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观察时,要调动五官,做到不但要观形态,听音响,辨气味,而且还要感觉事物的冷暖,同时,还要用脑去思考,去想象,用心去感受,时刻注意着耳(听)、着眼(看)、着手(触)、着心(想),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
观察可分为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定向观察,就是在预先确定好的对象上观察,要有目的地观察。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随机观察,与定向观察正好相反,又叫“随意观察”,就是无准备、无目的、无计划,随时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许多美好的事物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现,“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你是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会赠送给你无穷无尽的美。
二、鼓励多读,积累语言
农村的孩子与城镇的孩子相比较,所处的环境毕竟少了些文化的氛围,家长的文化程度又相对低下,自身的阅读面也比较狭窄。诸多因素使得他们的作文能力发展偏慢,心中有话却吐不出来。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书读得太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一)多读胸中有本
俗话说“多读胸中有本”。语言的积累和发展是一个感性的过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只要勤读、多读,渐渐地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妙趣,领悟到其中优美的文笔。
开放学校图书馆,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报刊,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图书资源籌集容易,难的是让学生读,尤其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校定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如读书交流会,故事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评比等,以此督促学生认真读书。慢慢地,学生读出滋味,读出兴趣,读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快乐。
(二)厚积而能薄发
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养成是一个细水长流、滴水成河的过程,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览群书是学习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读多了,写多了,别人的东西便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生活随记里去。虽说我们的学生写文章未必能行云流水、左右逢源,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写作文时不至于翻来覆去老是干巴巴的那几个词语。学生在广采博纳之后,其写作的文思与新意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他们的生活随记会日渐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三、自由随记,拓展空间
学生喜欢自由作文,就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而生活随记正是学生所喜欢的。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存在的一切事物、人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写入生活随记,而且不限体裁,不限方法,自由发挥。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记事,议论,抒情,可以是一幅画,几句诗,也可以是几片落叶拼一个有趣的图案,一张照片配几句话。张开想象的翅膀,任你放飞理想……
生活随记形式繁多,可以任意选择:观察随记、想象随记、记事随记、活动随记、旅游随记、书信随记、读书随记、童话随记、剪贴随记、标本随记、画画随记、诗歌随记等。可以说,生活随记就是学生描写生活、记录生活、演绎生活的天地,是学生自由驰骋、领略表达乐趣的领地。
四、多元发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用手中的笔自觉自愿、轻松愉快地表达。
(一)搭建展示平台
1.学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我校设立“小荧星”红领巾电视台,创办“银星文学社”,出版校园丛书《鱼跃凝溪》,编辑校刊《银星文学报》,举办各类征文比赛。
2.开辟班级习作园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展风采。各班的习作园地异彩纷呈,“初绽蓓蕾…‘妙笔生花…‘书香园”……展示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好词佳句、精彩片段、优秀随记等。中高年级还可以创办“班级小报”,由学生分组分工,确立主题,编辑小报。
(二)共享生活随记
课外开展“共享生活随记”活动,学生选择本周中一篇或几篇“生活随记”与大家分享,或上台高声朗读,或伙伴间亲密交流。在活动中,孩子们的生活随记内容会不断扩展,生活感受也会不断提升。到期末由学生评选“优秀随记…‘最佳观察员…‘生活有心人”等。
(三)推荐发表文章
教师可在平时留心收集学生优秀随记,向一些优秀报刊推荐发表。至今《南湖晚报》已刊出了我校学生习作八个专版,还有不少习作先后在《小学生世界》《动手做》《嘉兴日报》《嘉兴科技报》和《嘉善文化报》上发表。县级以上的作文竞赛、读书征文评比中更是频频获奖。校园丛书《鱼跃凝溪》收入了我校上百篇的优秀学生习作,记录了我校美丽又独特的校园风景,展示了我校在新时期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他们日益高涨的写作热情就是这永不枯竭的源头,为我们探索农村小学生写生活随记注入源源不绝的活水。我们应循序渐进,让学生爱上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