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丽
古人说:“熟读诗书气自华。”有几百篇诗文在胸,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整体素质也会明显提高。因此一个人若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就必须下工夫熟读、背诵一些典范的诗文。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视读背的。那时要求学过的文章都必须背过,背过了再讲解,所以有死记硬背之嫌。像鲁迅写的“三味书屋”里那样背书,确实有不符合儿童特点的弊端。但正像泼洗澡水时不能把盆里的小孩儿一块泼出去一样,我们不能因此把背诵这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给丢掉。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通过背诵,学生多次接触课文,必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读的遍数越多,理解的也就越深,从而受到教育感染。久而久之,既熟记了课文,巩固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思想境界。
其次,通过背诵积累语文材料和写作范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熟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和修辞格式,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从而积累丰富的材料。当他们运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这些材料便会从舌底笔端奔涌而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神”,这“神”从何而来?即从头脑中储存的大量语言信息所酝就,一经触发,便势如泉涌。巴金先生少年时代能背诵几部书,包括整部《古文观止》。他回忆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了……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去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背诵对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所起的作用。
第三,通過背诵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识记方法掌握的如何是背诵技能发展水平的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背诵课文时,会自动地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识记方法。如逐句识记、合句识记、按内容分层识记、按文章顺序分步骤识记、抓住关键词语识记、通过形象识记、运用联想识记等方法。通过熟读背诵,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赖以进行思维的语文材料,这就为发展其思维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离开熟读、背诵,是学不好语文的。学生绝大部分课上时间听老师讲解、分析课文,自己没有去读,课下又没有自觉地找时间去读。现在的好多学生词汇匮乏,句子不通,认识肤浅,说话、写文章满是半通不通的方言土语,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的语言材料太少。读书少,背诵更少。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背诵。怎样进行背诵才能收效显著呢?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目标。有人实验过,让两组学生诵读同一篇课文,事先要求甲组学生背诵,而对乙组学生没有任何要求。结果,甲组学生的记忆效率比乙组要高得多。因为明确了目标以后,往往能使人产生奋发的精神,激起浓厚的兴趣,大脑细胞积极活动起来,形成了有利于兴奋的中心。
2.初步理解。一切知识都是可以理解吸收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学识不同,理解能力不等,很多材料不是一下子就理解深透的,背诵可以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人懒得动脑筋,习惯于照本宣科,其实这是不利于记忆的。例如背诵诗词,凡是文字艰涩、典故生僻的,不弄清原义就很难背诵,即使一时记住了也容易忘却。
3.出声朗读。朗读时,口里发音,耳朵听声,眼睛看字,大脑思维,多种感官同时运用,记忆效果最佳。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要逐字玩味,反复精详,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可以深刻领会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等,产生一种“立体记忆”的感受。
除此之外,教师要以身作则,当堂进行示范背诵,作用也是很可观的,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么做,对教师的要求似乎高了些,但对调动学生的兴趣,树立教师的威信,增强教学效果,则大有益处。此外,有些背诵课文中常引用的一些古诗句,老师若能将这些残缺的古诗补全,写给学生,并带头背诵以鼓励学生,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背诵兴趣,扩大知识面,促进课内背诵内容的落实。
总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只有记住了知识,才有思考的材料,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思考,更谈不上运用。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