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2017-05-11 00:53王丽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文情感

王丽丽

兴趣是一种社会性的动机,它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使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那么教学中如何令语文课趣味无穷,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到语文课的“趣味”。

一、用阅读来激发兴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水的鲜活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斷注入。教学中的阅读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头活水,教师在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拓宽阅读的训练;要让学生这渠水蓬勃鲜活起来,必须为其注入丰富鲜活的“活水”,即知识底蕴。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势必束缚住学生灵动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而拓宽阅读就像催化剂一样,催动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井底”中跳出,由“青蛙”转变为“天鹅”,放眼看世界,看宇宙,看人生,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阅读的方法有多种类型,最有效的莫过于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位学生每个学期捐献一本书,全班就会有四五十本书供全班同学相互交流。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同学至少可以阅读四五十本书,达到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当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以正确的指导,并作好定期的抽查,如查阅读书笔记,询问阅读情况,适当做一些阅读交流讲座等。

二、用情感来激发兴趣

情感气氛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有诗词的韵味,充沛的情感。常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首先应带着一颗充满情感的心登上讲台,精神饱满地讲授每一节课,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走进课文,学会感受课文中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的情感,达到纯美的知识教育与人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效果。那么,用什么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三、用声音来激发兴趣

教师的声音要有趣味,它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炼,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同时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朗读磁带、配音课件、欣赏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活泼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利用适当的课时听听音乐,欣赏欣赏歌词,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譬如听校园歌谣《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在欣赏美妙旋律的同时,感受歌词的淳朴美。“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听着这样的歌曲怎能不让学生浮想联翩呢?又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呢?当然也会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趣味。

四、用绘画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要有绘画的功效,具备多彩的视觉色彩,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触动学生灵动的求知欲。如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张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名人书法等字画,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精髓。尤其是古诗,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学习这样的课文,不妨引进绘画手段,让学生画画说说,体会思考与创造的乐趣。 如古诗《村居》描绘的是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放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场景。我要求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意境作画,学生兴趣盎然,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有的画的是早春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迷人春色,有的画的是儿童在田野里尽情放风筝的场面……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享受着欢乐,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情感移植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