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成红
摘 要 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对小学生语文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学生日常素材的积累,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口头作文训练并在评改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 语文 作文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49-02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曾令许多教师头疼不已,该如何打开这扇神奇之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更好地让他们将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展示出来,是我一直探究与实践的,今日将这些收获汇成文字。
一、用好教材,让孩子们爱上作文
写好作文,一方面要有大量的素材积累,还要有自己本身的语言积累。俗话说:“文由心生”。自己没有写的欲望,怎能写出好文章呢?同时我还觉得在小学阶段要求每个孩子写出好文章是不现实的,但要求孩子写清自己的建议、想法、记下会议或事情讨论的情况,还是有可能的,同时对孩子们的将来来说也是有用的,因为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作家文学家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因为少数而要求大部分都做到。
另外,如果我们老师细心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练习中的口语交际也在为本次的习作作进一步的准备。像习作四的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为习作四记下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和精彩、有效的发言做了一个实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写作,这样会有内容可写。相应的还有练习一中的“推荐和自我推荐”,是让学生建议班级中哪些同学能担任班委,同时又为习作二的推荐提前做个准备。所以上好口语交际,对学生写好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从日记开始,循序渐进,培养积累素材、布局谋篇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每天最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一件两件事记下来,它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积累材料的习惯。日记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的特点进行引导,从基础开始,不作统一规定,但必须是真实的。从句入手,然后扩展到片段,進而发展到篇,这一引导过程,其实就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的过程。一篇篇日记洋溢着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问、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的欢欣、喜悦、疑惑与感恩。一篇篇日记就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他们将自己色彩斑斓的生活,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真实的呈现在你的眼前。日记不仅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好见证,也是他们的第一部书。
三、勤积累、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而且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引领学生去观察与体验生活,在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作文要厚积薄发,要写出好文章,就要像蜜蜂“采蜜”一样辛勤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一,多看多听。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看,看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特点、性质,人们的思想感情。多听,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从听的中间开阔知识领域,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事情。第二,多问多想。多问,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师、同学求教,使自己了解得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多回忆,多联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巩固看到和听到的成果,锻炼思维,形成深刻的印象。第三,多记多写。就是说手比较勤,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不但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心灵的交流
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同样我们也能从孩子们的作文中发现生动鲜活的东西,那是非常感动人心的东西。如前一段时间读到的《种太阳》:“奶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我种下妈妈的照片,希望能得到我亲爱的妈妈。”这是一个小朋友写的,多生动,多感人啊!如果我们的作文是告诉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情,那我们不仅能让孩子爱上写作,同样也会看到出乎我们意料的动人心弦的好文章。小学生往往在口头语言表达上优于书面语言表达,这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坚持以说促写,加强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在多说细说的基础上进行书面写作。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词义与词语运用范围的理解并做到内容的丰富与灵活运用以及新鲜题材的选择,在造句方面,能够做到将话语表达清楚。另外要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演讲的机会,可以利用每天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进行简单的演讲。
教师要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努力使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为“乐”写,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作文中稳步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与语文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