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化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探析

2017-05-10 09:54王娜
关键词:自主管理学生

王娜

摘要:职高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很强的个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个性张扬而又散漫,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他们自主管理意识,提高班级管理的效力是一个令人思考的话题。本人通过小组化班级自主管理,使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发挥积极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担当与责任意识,而且学生的能力与品质得以提高。

关键词:小组;自主管理;学生

一 职高学生情况分析

职高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离异家庭子女居多,家庭教育跟不上,在初中,大部分成绩又不是很好,大多数学生是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着这样的学生群体,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基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行为习惯养成。我个人把思想教育与常规管理比作集体赖以腾飞的两只翅膀。常规管理者面对集体,规范行为,思想教育者面对个性,塑造心灵。二者缺一不可且相辅相成。没有科学民主的常规管理,班主任会陷入各种班级琐事而难以集中精力去塑造心灵;没有符合学生个性的思想教育,常规管理则会被学生视为“管卡压”而难以心悦诚服。可是我们还发现中职生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智力水平并不低。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因此,班主任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更要倍加重视基于校园文化的学生价值观的重塑。

二 具体措施——小组化级管理模式

针对于学生的情况,依据学校的严格管理制度,有效地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显得尤为必要。电美61班所采用的就是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就是在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管理过程的教育组织方式。

班級根据学校的校规,从出勤、仪容仪表、做操、环境卫生、学习、板报到手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组,最终确立12个小组,说明各小组的任务和分工,由同学们自选小组。小组成员自拟本小组管理章程。

1.小组章程源于学校管理制度,严于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形成“特色班级制度”的有利保障

各小组的章程汇总到一起就是班级的《班规》,小组的章程在各小组实施的过程中会反复增加或删减条款。而在反复修订的过程中,学生把《班规》最终内化于心。而这样的章程看似“纪律和约束”,实则是思想教育的艺术和目的。学生针对于本组的情况,不断地修改和提出新的要求,从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这样的班级管理,“权威”不属于班主任一人。而是发生的“权威转化”转化为班集体对每一位集体成员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权威转化”并不是放弃班主任的教育导向和管理权力而一味地去迎合学生。因为《班规》里面无疑包含着班主任意图。这些意图与学生集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通过班主任的引导已变成了学生的内在要求,因此,班主任权威的转化,其实质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一种教育艺术理想境界:“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使学生不感觉到他事无巨细都在管束着他们和形式主义地监督他们,使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不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所以说,在职高学校“小组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更有助于班级建设。

2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珍惜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校园文化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的丰富养料。文化很高大上,但是文化的形成却是一点一滴的。文化的提炼可能是三言两语。但是文化的形成却是日积月累的。三言两语你可能感觉无所谓,但是,正是这三言两语背后的内涵,是我们建设班级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今日我以二职为荣,明日二职以我为荣。我们是最好的中等职业学校。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要做最好的学校的最好的班级。集体荣誉感是班级体建设的第一大法宝。学生们来到我校心情是复杂的,是对立冲突的。是因为没上普高而懊恼,也有因为能上二职而欣喜。复杂的内心情感,关键是我们要怎么转化。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点滴小事之间,我们要做最好的特色班,怎么做才是最好的特色班,不是我们没什么可做。而是我们要做的就在点滴小事之间。但是,点滴小事距离文化好远。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仪式,每个学生缺少了仪式感。当我们把准时到校的点滴,提炼出来。把准时到校上升到仪式的阶段。准时到校不再只是一个行为。而是建设一个特色班的仪式。面对着,一个仪式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也完成了由群体向集体的转化。当我们把仪式变成一种文化。我们的学生完成的是由集体向团队的转化。校长每天在校门口迎接师生既是一个行为,也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文化。升旗同样既是行为,也是仪式,更是文化。课间操也同样如此。校长如此,班主任如此。我作为一个特色班的学生,学生应该比校长,比班主任更严格的要求自己。点滴小事之间,修正了学生的行为,建立了仪式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影响了班级成员的价值观。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3内化于心的文化和制度是形成特色班集体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母体。挖掘校园文化基因,利用班级组建过程中的团体动力,转化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建立,形成特色班级文化。班级里“非法使用手机”,如果单纯地就“没收学生的手机”,学生很可能不久会买到新手机。但是如果大家帮助他形成正确的使用手机的观念,把手机当成工具,不当成玩具,他就会在大家的帮助下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在生活和学习的其他方面更助于学生的成长。

三“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长期以来,职高班级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班主任“一元化领导”的“人治”,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落后低效,而且往往产生一些教育负效应——

因为“人治”,教师很累:上自贯彻落实各级领导的教育意图,下到布置督促检查每天的清洁扫除,班主任日理万机,巨细无漏,可谓“事必躬亲”,“呕心沥血”!学生很苦:一切听命于班主任,创造精神受到束缚,主人意识受到制约,自觉性越来越弱,而依赖性却越来越强。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班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而教育者所期望的学生的参与精神、主体意识、民主观念等等渐渐淡化以致泯灭。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绝对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教育出现了失误也难以及时纠正。多年来提出来的师生平等也就是一句空话。

而电美61班“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使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以前我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却见事不见人:抓班级事务越来越细,离学生心灵却越来越远,而班上纪律仍不尽人意。“小组化班级管理”使我基本上把日常班级事务交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组内规章制度,各司其职,而我则腾出研究大量时间研究学生思想,深入学生心灵,使自己真正成为“灵魂工程师”而非“学生保姆”。

电美61班的“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使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愿望真正成为现实。以前,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一般只限于少数学生干部,而且他们的“管理” 也是有限的——不过是班任的助手而已。而现在,实施“小组化班级管理”不但使班干部们全权担负起班级管理的重任,而且使班上所有学生成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是集体的主人”不再只是一种观念,而成为一种制度。

电美61班的“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全班同学构成“班级命运共同体”,学生尝试着民主管理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可以这样说,“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

当然,“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还有待在进一步探索中不断完善。但是,我所遵循的基本精神——让班级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却不仅仅是班主任个人工作艺术的偶然体现,更是让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我这样做班主任[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5

[2]杨建国.旁观小组合作[J].班主任之友, 2015年,第01-02期:120-124.

猜你喜欢
自主管理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小学生如何通过自主管理来落实班级制度
探索自主管理智慧之路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