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家
(济南市总工会,山东 济南250001)
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顽疾
是工会“强三性”“去四化”的关键
李兴家
(济南市总工会,山东 济南250001)
当前,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在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四化”现象,其实质是脱离群众;究其根源是因为体制僵化、机制不灵,严重制约和束缚着工会工作的开展,抑制了工会活力所致。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必须坚定地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从优化组织结构、改进干部管理、推进重心下沉、强化组织领导四个方面优化体制完善机制;同时还要着眼于全局准确把握工会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并在改革过程中着力创新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会工作长效机制。
“强三性”;“去四化”;工会体制改革;工会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深刻剖析了群团组织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四化”现象,深刻指出其实质是脱离群众,鲜明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最重要的是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按照中央“强三性”“去四化”的要求推进工会改革,其关键是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着力破除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顽疾。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工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显不能适应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要求。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在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四化”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新情况新问题,但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体制僵化、机制不灵,严重制约和束缚着工会工作的开展,抑制了工会活力所致。
(一)在组织职工方面:基础不牢,有名无实
近年来,各级工会大力推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此项工作有四个“软肋”。一是企业改制中工会组织和会员队伍的接续、监督不到位,不少企业工会受到削弱,甚至被撤并,干部队伍流散,工会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同时,缺乏对新经济、新业态、新领域就业职工组建工会、发展入会的跟踪、对接、指导和服务。二是一些有影响、规模大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建会工作不到位。有的企业甚至自行建立“工会”,既没有属地管理关系也没有行业管理关系。三是集团公司与驻地总工会对其下属单位的工会管理关系理顺不到位。四是县级以下基层工会作用发挥不到位,有的基层工会甚至成为“挂牌工会”“空壳工会”。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两新”组织就业群体的入会意识淡薄,部分外资、私营企业经营者、新兴创业群体对工会认识有误区、思想有抵触;更多的还是我们在主观上没有很好地主动应对企业、职工队伍及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工会组建工作机制不健全、重点不突出、活动方式较陈旧,使得工会在组织职工、密切联系职工方面,总体上有量无质、覆盖不足、缺乏凝聚力。
(二)在引导职工方面:创新不足,内功不硬
一是工作方式方法因循守旧。仍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忽视工作实效,不少工作满足于自己讲自己听,在工会内部循环,向社会各界宣传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少,与社会有关方面沟通交流少,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会工作少。工会系统的网上工作还停留在单位、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方面,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品牌工作社会认可程度不高。“送温暖工程”、建功立业、评先树优等工作联系职工不紧密,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三是在服务基层上存在“三多三少”。对基层工会压任务、压指标多,给办法、给手段少;确定任务一刀切多,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少;要求基层提供服务多,面对基层和职工群众做工作、提供服务少。四是干部素质和能力与履行职责的要求不相适应。热衷于日常事务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少,或调而不研。部分工会干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究其原因,还是工会组织体系的管理方式僵化,工作机制缺乏活力,开展工作满足于体制内循环,没有建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形成机制、运行机制、督查机制和考核机制,总体上形式主义的招数多套路多,缺乏感召力。
(三)在服务职工方面:成本过高,实效不强
一是不到位。根据初步调研了解的情况,现在群众有困难有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找亲靠友,找关系,实在没有办法才想到找有关群团部门反映求助。这说明我们“职工之家”等各个群众的“家”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服务群众排忧解难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去做。二是错位。好多工作做给领导看的多,上新闻的多,工作实效差,成本太高。有时甚至干了一些不该去干的事。三是越位。工作中强调为职工群众多办实事,在促进就业、创业,加大职工培训力度等方面,不能准确把握和处理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能关系,甚至出现越俎代庖。究其原因,各级工会部署任务、开展工作均习惯于上行下效,依赖于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处理好服务大局与拾遗补缺、突出主责主业与全面履行职能的关系,总体上工作头绪繁杂,缺乏认可度。
(四)在维护职工方面:主体缺位,参与不够
“主体缺位”表现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工会维权并没有授予其执法主体资格,工会维权需要通过政府及其行政部门才能得以实现,使工会成为法定的“弱势群体”。“参与不够”表现在制度性的缺陷和不足上。如我们虽建立了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等,但实际工作中存在源头参与不够,使议题针对性不强、社会影响和实际作用有限;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约束力不强;职代会制度在不少企业流于形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落实不到位,厂务公开的实效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缺乏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和制度。究其原因,还是受制、受限于体制机制的问题,维权的基本职责不突出,工会抓主责主业在总体上的旗帜不亮、声音不响、力度不够,缺乏实效性。
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安身立命之本,坚持以职工为中心、让职工当主角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职工的利益诉求和职工群体的发展变化去开展工作,否则就会脱离职工群众,也不可能真正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一) 职工入会率逐年提高与大量盲区“飞地”并存
据对济南市所有建会单位的统计,2015年全市有基层工会19521家,涵盖法人单位100280家。全市职工人数250万,工会会员人数246万。五年间职工人数增加50.86%,会员数增加了51.9%。其中,女性会员增加了43.2%。由此可见,工会会员数量一直呈现较高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随着新兴经济组织和新兴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园区、创客园区、孵化园、专业市场、商圈、楼宇、项目工地等区域,聚集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自由职业者、流动人口、农民工等,工会组织的覆盖存在大量盲区、“飞地”。究其原因,一方面职工队伍从人数、结构、分布、素质及会员覆盖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工队伍的影响和辐射引导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和保持高入会率,却没有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会组建机制的问题。
(二) 职工队伍分化明显,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成为主体
2015年国有企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17%减少到7.6%。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职工五年间则相应增加了近1.3倍,所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26%增加到39.6%。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工会会员占到全市会员总数的43%。如图所示:
2015年工会会员单位类别分布示意图
由此可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催生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我市公有制企业单位职工逐年减少,非公有制单位职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们却囿于现有的体制机制,没有及时根据职工队伍的变化调整工作部署、回应职工诉求,工作开展既缺乏针对性,也影响了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
(三) 职工分布趋向第三产业,农民工成为用工主体
2015年,济南市制造业职工占18.8%,较五年前下降了7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职工占23.9%,较五年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其中,服务行业的女职工数持续增长,近五年间增加了将近3.6倍。济南市统计口径内的农民工人数为149万人,较五年前增长近百万人,占职工队伍人数的比率由五年前的22%上升到59.6%。而累计入会人数为45万人左右,占会员总数的18%。济南市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中,一线职工、农民工代表占比为4.4%,第十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大企业工会推荐了87名预备人选,农民工只有1名,占比为1.2%。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工在不同产业的比重也有所变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各类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劳动力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工会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没有及时跟进调整,既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产业工会,也没有适应迅速扩大的农民工队伍,在各级工会领导机构中增加农民工代表比例,以更好地体现工会领导机构的广泛代表性。
根据中央部署,全总和上海、重庆作为群团改革试点,自2015年11月以来,以“强三性”、“去四化”为主线,突出问题导向和健全完善体制机制这个关键,体现了“加强、改进、提高”这个总基调,落脚在强化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强化群团的主责主业、强化群众的主体地位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着眼于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
一是增强领导机构广泛性代表性。全总及上海、重庆都明显提高了群团组织代表大会、全委会(执委会)、常委会中基层工作者、先模人物、生产和工作一线人员比例。上海、重庆改革市、区县群团组织领导班子结构,按专职、兼职、挂职干部各占一定比例配备班子成员,其中专职成员不超过50%。二是推动群团机关“扁平化”改革。三个试点均以搞活基层、服务基层为导向,新建强有力的基层工作部门;以强化宏观参与、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为导向,重组若干个综合服务部门;以激发干部干劲、提高工作效率为导向,对机关工作部门的职能进行优化整合。上海、重庆的市级群团机关内设机构精简25%,行政事业编制整合调减30%,按照“减上补下”和“补缺口、强一线”的原则,将精简的编制充实到任务较重的系统、园区和县区及以下群团组织。三是完善纵横交织的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党建带群团建、“会站家”一体化等方式,加强对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农民工等新领域和重点人群的组织覆盖。上海、重庆都特别重视街道、乡镇的群团组织建设,在街镇层面确保专人专职专岗,同时推动具有管委会职能的园区建立总工会,根据需要改进村居的青少年和妇女等工作。
(二)着眼于改进干部管理,建立“领导班子专兼挂、专职干部遴选制、基层队伍多元化”的群团干部队伍
一是充实机关队伍力量。在调整增加区县及以下群团组织编制的基础上,采取兼职、挂职、购买社工服务、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灵活配备群团工作人员。上海市群团部门普遍建立了“2+1”机关工作人员使用机制,“2”是指专职干部和挂职干部,“1”是指工作志愿者,分别采取遴选、选派、招募的办法配备群团机关工作人员,注重了面向社会、眼睛向下、来源广泛、公开选用。二是推进干部遴选交流。加强群团干部系统内上下挂职、跨部门跨行业挂职、轮岗交流工作力度。全总及上海、重庆都在组织部门和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从基层一线遴选机关专职干部制度和群团挂职干部选派制度,完善了上下互通、条块互通、体制内外互通的干部交流机制。三是改进工作考核评价。全总和上海、重庆群团组织都建立了群众需求调查制度和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工作评价机制,将开展群众需求调查作为开展重点工作、实施重点项目的必经程序,把工作考核评价权交到群众手中,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将其作为群团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着眼于推进重心下沉,建立“群众化、社会化、网络化”工作运行机制
一是创建网上工作平台。三个试点都积极打造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等群团组织服务群众网络载体,形成以群团网络平台为核心、群团干部、群众个人微信微博为补充的群团网上工作平台和信息发布辐射圈。依托网上工作平台,设立具有宣传教育、服务维护、工作评价等功能的工作板块,探索运用新媒体优势,提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成效。二是联手打造活动阵地。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探索合作建立社会组织,联手创建服务品牌,增强群众工作合力。如重庆市工会通过联手创建服务品牌、联手打造活动阵地、联手进入基层服务站、联手联系服务社会组织等“四联手”工作方式,着力解决群团组织以往工作各自为阵、交叉重复等问题,形成合力,提升效能。三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按照“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的要求,坚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组织活动请群众一起设计,安排任务请群众一起参与,工作成效请群众一起评议,建立实行了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工作形成机制和工作评价机制。
(四)着眼于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领导有力、支持有力、保障有力”的体制制度
上海市委、重庆市委高度重视群团改革、大力支持群团工作,每届任期内都召开一次群团工作会议,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群团工作汇报,建立了党的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群团组织通过各种形式有效代表、表达、维护群众利益,在制定出台深化企业改革、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十分注重听取群众的意见和群团组织的主张。赋予群团组织更多的资源、力量和手段,在这次改革中,有关部门在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群团部门以大力的支持,形成了领导有力、支持有力、保障有力的体制制度。
优化体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会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具体举措,其主要目的是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会领导体制、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使工会在深化改革中把握大局、准确定位,以更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的领导,更有利于工会突出主责主业,更有利于密切和加强与职工的血肉联系。
(一)从保持和增强政治性看,要准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服务全局与服务职工的关系
保持和增强政治性,要求工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优势,是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根本保障。坚持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对工会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工会群众组织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统一起来,就要把对党负责与对职工群众负责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实践中去,承担起维护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责任,积极做好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好联系党和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与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作用。
保持和增强政治性,还要求工会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让党的领导通过工会组织具体而深入地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这就要准确把握服务全局与服务职工的关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全局,是中国工会政治地位和历史责任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要求。同时,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的宗旨和天职,也是工会的生存之本、工作之基、力量之源。从总体上把握两者关系,就要坚持从大局着眼、从实际出发,把党的要求与职工群众的期望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在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体现作为,又要在服务职工中履行职责、凝聚力量、增强活力,更好地把服务大局与服务职工统一起来。
(二)从保持和增强先进性看,要准确把握依靠主力军与建设主力军的关系
保持和增强先进性,要求工会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并不断充实其内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贯彻落实,要紧跟时代步伐,正确把握职工的发展变化,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对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带来的新要求与新挑战。这迫切需要工会在坚持依靠主力军的同时更加重视建设主力军,在巩固工人阶级整体性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为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保障。
(三)从保持和增强群众性看,要准确把握突出主责主业与履行社会职能、扩大工会覆盖面与增强工会凝聚力、提升工会领导机关服务能力与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关系
保持和增强群众性,要求工会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工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增强工会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把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旗帜牢牢掌握在手中。这就要求工会工作准确把握突出主责主业与履行社会职能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突出履行维护职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内进行,并纳入党政主导的维权机制之中,形成常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维权格局,才能在协调利益关系、参与社会治理、维护职工权益中体现更大的作为。同时,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从党政部门中分离出来,工会要始终围绕突出维权基本职责,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重点维护职工经济权益,进而全面维护其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权益和社会权利,把维权工作融入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又要通过全面履行社会职能来提高维权工作的整体效能,努力促进工会维权与工会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有机统一。
保持和增强群众性,要求工会更多关注、关心、关爱普通职工群众,大力健全工会组织特别是基层工会组织,建立健全联系职工群众的长效机制,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按照职工群众需求开展工作,提供精准对路的服务,使广大职工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就要求工会准确把握扩大工会覆盖面与增强工会凝聚力的关系。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工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是工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工会密切联系服务职工的根本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主动适应企业状况和职工队伍的发展变化,完善建会格局、创新建会形式、强化建会手段,吸引更多的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新兴职工群体加入到工会中来,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职工为本,真诚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真实反映职工群众愿望,真情关心职工群众疾苦,尽心尽力地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会、依靠职工群众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其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把工会建设成为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职工信得过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保持和增强群众性,要求工会全面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增强基层工会活力。这就要求工会准确把握提升工会领导机关服务能力与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关系。工会领导机关处于社会宏观层面,承担着源头参与、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的重要责任;基层工会处于劳动关系最前沿,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工运方针和上级工会决策部署的繁重任务。因此,在工会改革中必须把提高工会领导机关的服务能力与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统一起来,工会机关要大力加强源头参与,切实为基层工会创造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加强对基层工会的分类指导和全方位服务,推动基层工会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基层工会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基层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进程,深化并提升“会站家”一体化建设,切实激发基层工会的生机活力。
创新以职工为中心的长效机制,要求各级工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基层和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以职工满意为价值取向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工会工作长效机制。
(一)以满足职工的归属诉求为导向,完善党工共建工作机制
一要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工共建的有效机制,实现党建与工建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不断推进基层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二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建会格局,争取党委的重视支持,把工会组建纳入党建工作规划和目标任务,实现党建与工建同步推进。三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主动性,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先行建立工会,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当前要针对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实际,适应“两新组织”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党工共建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建与工会工作的协调发展。四是从积极争取党政赋予资源角度出发,在县(市)区特别是乡镇、街道以及农村、社区,加快构建信息、惠民、活动、维权“四位一体”的群团阵地共同体,为不同领域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以实现职工体面劳动为导向,完善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机制
坚持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体面劳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一是适应小型、分散的非公有制企业大量增多的实际,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实现对本区域、本行业职工的全员覆盖。二是围绕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积极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和共决机制,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收入分配权益。三是大力推行集体合同“1+x”模式,推进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障等专项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提高工会调处劳动争议的工作效能。五是在县以上地方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设立集工会调解、仲裁调解于一体的工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强化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以实现职工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权利为导向,完善企事业民主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推动不同类型、行业的企业普遍建立职代会制度,规范不同所有制企业职代会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的职权和运行程序,建立健全职代会报告、职工代表视察、职代会听证、职工代表述职、职代会提案督办落实等制度体系,确保职代会职权落实,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民主权利。二是大力推进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建设。确保职工代表参与公司决策管理,使职工民主管理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程序、扩大范围、强化监督约束,使之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有机融合。
(四)以农民工维权诉求为导向,完善双向维权工作机制
面对农民工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维权难度加大的实际,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简化农民工入会手续,为外出农民工在输出地加入工会提供便捷通道。二要完善工会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免费为其转移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开展“订单式”培训,为其实现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三要坚持维权关口前移,发展省际城市之间维权联盟,构建纵向到基层、横向跨区域的双向维权网络。有条件的可向农民工集中的输入地派出维权服务机构,加强与当地工会协调配合,探索建立农民工异地侵权案件预警和及时介入的有效机制。
(五)以职工的发展诉求为导向,完善建功立业工作机制
一是制定实施职工素质提升五年规划,督促企业加强职工培训,支持依托社会培训力量,推广实行名师带徒制度,打造工会网上培训平台,推动职工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工匠精神等方面普遍得到增强和提升,培育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工匠精神的现代产业大军。二是搭建职工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和高技能人才在技术、管理、服务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创新型班组建设,组织职工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窍门”活动,以职工的“金点子”催生企业的“金点子”,以班组的“小革新”推动发展的“大创新”。三是以化工、建筑、交通、煤矿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查、保、促”活动;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旧改棚改、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文明施工、工作效能、和谐创建等十个方面为重点,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全面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四是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创业扶助、创业培训、小额借贷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扶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职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实现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以职工主体意识为导向,完善“会站家”一体化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自下而上的工作形成机制与评价机制。让群众当主角,以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组织活动请群众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群众一起参与,工作成效请群众一起评议,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风向标。二是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随着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向服务中心的升级,通过实施“会员卡工程”,在做好特困群体帮困解困工作的基础上,拓展工会普惠制服务,推动工会服务体系向工业园区、乡镇(街道)、村居、企业延伸;服务内容向就业创业、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婚恋交友、居家养老等拓展;服务方式向经常化、制度化、精准化转变。三是加快建设网上工会。积极推进“互联网+工会”,加快建设网上群众之家、网上服务中心、网上维权平台,不断强化网上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律咨询、政策解读、劳模风采等服务功能,积极构建社会化的帮扶工作格局,建立起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工会运作的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把工会建成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职工之家。
(七)以保障会员权利为导向,完善激发基层工会活力工作机制
一要健全完善基层工会工作运行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坚持基层工会近期换届选举和定期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和会员民主评议工会干部制度;坚持工会会务公开,凡涉及会员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工作计划、经费收支都要接受会员群众的监督。二要探索创新基层工会干部产生机制。积极推行基层工会主席直选制度,完善乡镇(街道)工会社会化工作者、协理员管理制度,加大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基层工会主席的工作力度,不断推进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的职业化、社会化进程。三要健全完善基层工会干部权益保障机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基层工会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履行职责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工会干部提供法律援助和经济支持,充分调动基层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张慧琳)
D412.6
A
2095-7416(2017)02-0009-07
2017-01-11
李兴家(1970-) ,男,山东章丘人,济南市总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