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元
通过这十几年的经验,尤其数学这门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课,我感觉到孩子对我的数学很感兴趣,同学们对我的数学很热爱。这当然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更离不开老师关心的照顾,特别是上课要多让孩子动手、动脑,提高课堂气氛,使学生不知不觉得掌握了知识。因此,老师在上课前必须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点,要求学困生去做题,看掌握的情况。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日复一日,学生们的基础牢固,坚实,学习起来很轻松,学习的积极性也高,对老师也有什么问题敢问。再加上老师的话语,每一位学生并不笨,都很聪明,很棒,你们将来都是国家人才等激励性语言,我想:学生一定喜欢这门功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学习有动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数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敢于探索的强的内驱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力,想象力和意志力。所以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想集中,求知识的欲望很高,掌握的知识就很牢固,即使学习时间长,也不影响学生的兴趣,更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会感到增加负担,产生不良的情绪,心理的压力很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数学的规律和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
例如我讲“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推理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它的特征后,然后通过观察图形推理出不同的列式,先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实际中图形,而后来到不规则图形上,如出示篮球场图形。
师: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动脑想一想,再试着算一算,小组讨论。
生:汇报。
生1:把四边的长度依次相加,求出周长。
生说师板书[28+15+28+15=86]米。
生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可以用两个长加两个宽,求周长。
生说师板书[28+28+15+15=86]米。
生3: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分别各边乘2再相加。
生说师板书[28×2+15×2=86]米。
生4:相邻的两边的和乘2。
师:为什么?
生:长、宽各有两条边相等。
师:鼓励
板书[28+15×2=86](米)
答:篮球场的周长86米。
师:通过这几种方法算出长方形周长都对,但怎样算简便些?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通过老师的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最后总结简便方法,学生也加深了理解。正方形的周长也不难,老师最后有浅入深引入不规则的图形上,个别的同学感觉很有趣,学生就主动想、动手、动脑、观察,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缘故,从而发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产生动力,最后找到答案,用绳子围成不规则图形边,然后量出这绳子长度就是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从而明确,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重视实践、及时鼓励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管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藏和提取信息。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如:存款算利息,以及粉刷墙壁面积的计算,铺地砖,用多少材料等都是有用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获取知识。如: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一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回答:1大杯果汁可以替换成3小杯果汁,或者3小杯果汁可以替换成1大杯果汁。
小组合作。
提问:这里的720毫升不仅装了1个大杯,还装了6小杯,要求计算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教师出示思考题:
(1)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2)画一画,将什么替换成什么?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3)说一说,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略)
“好表扬”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特点。可点头表示肯定,也可以说句鼓励的话,还可以用要求大家鼓掌或插上小红旗,及买点学习用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要观察,发现学生的闪亮点,加以肯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要养成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是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凡是数学学习成绩好,都离不开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前预习,认真听课,及时巩固,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好学风,如培养毅力,细致观察的能力,认真学习,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勇于探究的学习作风,就需要我们长期、耐心地训练和精心培养。如数学这门功课概念要理解,切记死记硬背。
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
(一)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考、一题多变及开放性练习,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盡可能新、尽可能简捷的解题方法。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创造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进行直觉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型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设计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