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7-05-10 13:39左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精细化阶段攻坚

左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为标志,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的新阶段。“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7017万减少到5575万,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降到5.7%。同時也应看到,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脱贫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任务异常艰巨。

在脱贫攻坚阶段,从多学科、多视角对精准扶贫和贫困治理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日益为学术界所关注。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减贫与发展”研究团队在农村发展和贫困治理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本专题的三篇论文为我院“农村减贫与发展”研究团队三位作者结合相关调研展开的研究。

许汉泽的《贫困治理转型与“治理型贫困”的兴起》一文,首先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治理经历的“发展式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综合性治理阶段”三次转型,其中每个阶段的贫困特征及治理手段各不相同。随后分析了在进入综合性治理阶段后,虽然政府的干预性逐渐加强,治理手段也愈发精细化和技术化,但这些治理行为本身却引发了“瞄准偏离”“精英俘获”“扶贫致贫”“门槛效应”等一系列“治理型贫困”的困境。文章分析了“治理型贫困”产生的原因及机制,最后提出减少过度干预、调整识别方法、进行基层赋权以及尊重地方知识等政策建议。

李博与我的《精细社会视角下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选择》一文,从精细社会理论视角出发,探究了“精准扶贫”的制度建构,并将精细社会“精、准、细、严”的核心思想内化为农村精准扶贫的制度性选择,依照精细社会所包含的制度领域的精细化标准来考量精准扶贫在制度设计层面存在的不足。文章认为,精准扶贫的制度建构必须强化制度的精细化建设,提高制度运行的规范化与协同化能力,确保制度设计的理性化和专业化,从而使扶贫开发的制度供给侧改革向精细化和精准化转型。

徐加玉的《农村基层精准扶贫实践问题分析——基于云南N镇的调查》一文以云南某镇扶贫实践为例,详细考察了基层扶贫实践的实际样态,发现虽然“精准扶贫”这一战略理念和工作机制备受推崇,但是现实中,基层扶贫实践既会受到地方文化、惯例规则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也会受到项目资源管理体制、扶贫治理体制等正式制度的限制,从而偏离精准扶贫理念或为精准扶贫理念的落实造成困难和阻碍,具体表现为“瞄不准”、管理形式化、扶贫措施与贫困户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的“精准性”。文章认为,应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两方面着手改进现有扶贫工作机制,以缩小扶贫实践与文本理念之间的差距。

以上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目前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讨论,既有宏观理论层面的探索,也有微观的贫困治理机制以及地方实践逻辑的剖析。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对于“精准扶贫”战略的理解,使政策得到更好地执行落实以及为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撑。《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推出精准扶贫专栏是不断推进精准扶贫理论和经验研究与创新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对于精准扶贫和贫困治理的广泛关注。

猜你喜欢
精细化阶段攻坚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攻坚脱贫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