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乘光
[摘要]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和确立大体经历了从“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纳入“四个全面”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四个全面”的组成部分,自身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并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居于中心地位,对其他“三个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发挥着目标引领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观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提出和确立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包括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每一个“全面”。在此,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有关重要论述,对作为“四个全面”之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基本内涵和地位作用,略加梳理和探析。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形成和确立,有一个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概括地说,就是经历了一个由“达到小康水平”(“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进过程。
(一)从借用“小康”概念到确立“达到小康水平”目标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句,反映了人民对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与“大同”相对的社会状态。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了“小康”的概念,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战略。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制定“两步走”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这里不仅再次使用了“小康”概念,而且赋予了它现代化战略的内涵和意义。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把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肯定了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第二步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不仅将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强调一定要在90年代“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这表明,我国已胜利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二)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实际,同时考虑到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据此,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虽然仍坚持和使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法,但与党的十六大报告相比较,在表述上一是减少了“力争”二字,二是增加了“人均”二字,这就意味着党的十七大提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的标准和要求。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还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这就是:“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使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7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已经接近于党的十八大报告。
同年11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提升和完善,正式提出和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明确、标准也更高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内涵,并将其作为目标引领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之一,而且是唯一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并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新要求。首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次,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第三,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之“成為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五,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者注),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等等。这就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了。
特别是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内涵的最新最权威的共识和确认。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从“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方面揭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内涵,明确提出了“全面小康”目标“三个全面”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其一,“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其二,“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因此,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其三,“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包括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正式提出和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即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基本要求,作出了战略部署,既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的要求,即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包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改革和建设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同时还包括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共同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整系统和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制定十三五规划”为主题并作出了专门决定或提出专题建议,进行系统部署和科学谋划。首先,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其次,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并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及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绘就了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再次,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这就决定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建议》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和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地位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地位作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作用。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这段经典论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战略目标”
任何战略布局的形成和确立,首先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才能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确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正是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并作出具体部署,从而形成了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其具体构成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表明,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既是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三大战略举措”具有目标引领的功能作用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发挥着目标引领的功能作用,即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具有目标引领的功能作用。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引领。主要体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目的和重要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范围、基本任务、推进程度,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党的十八大在正式提出和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就同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时还具体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也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引领的。全会通过的《决定》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时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我们为此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引领。主要体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直接目的和重要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目标、基本任务和推进程度,并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的程度来检验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党的十八大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内容,强调“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又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等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统部署,也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引领的。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也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这既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引领作用。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引领。主要体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因而也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直接目的和重要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现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并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和目标实现的程度来检验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和政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组织协调和奋力推进。党的十八大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并从8个方面作出了系统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并作出了全面部署。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提出还是具体工作的部署,无不体现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基本功能作用
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四大构成要素(实际是也是四个系统)而言,虽然有“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之分,但其作为—个“战略布局”,无疑具有自身的协调功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当然是四大构成要素在相互作用之下实现的,但在客观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一主题上的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主要的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所决定的,这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亦即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因而它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战略目标的主题所决定,“三大战略举措”自然也形成了统一的主题。另一方面,是目标引导上的协调。战略布局自身的协调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自身是目标,而且也是整个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虽然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但都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的和目标的,都是以自己所特有的功能服务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任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要求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都必须加以调整调适,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 曹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