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福
摘 要: 特殊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导致家庭氛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多鼓励和关爱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鼓励他们走出封闭的家庭,积极融入社会大家庭,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在学校除了参加集体学习、集体生活外,让他们学会合作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从而达到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目的,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 特殊家庭儿童 教育现状 教育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环境的变化及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增加,随之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农村家庭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农村家庭在由传统的感情维系转向物质和财富支配的过程中,出现了破裂,使农村特殊家庭的數量增加,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都在增加。这些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导致家庭氛围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儿童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使他们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在他们的教育方面产生了一些困难。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针对班级特殊家庭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特殊家庭(组合家庭)儿童面临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原因,造成组合家庭儿童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疏忽孩子,情感缺失型。部分家长每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起居和生活表现,又不能及时和孩子沟通和交流,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和想法,对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关心和了解不够,没有尽到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导致孩子自由发展,缺乏自律意识,形成散漫型的性格特征,没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做事我行我素,不负责任。
2.各人顾各人,互不干涉型。许多重组的家庭,双方结合之前一方带一个孩子或者双方都有孩子,两个不同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组合在一起,双方家长、各自孩子虽然表面上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没有经过认真沟通和时间的打磨,内心深处还未完全融为一体。在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重视自己,忽视对方的,或教育方法不当、处理方式不慎,容易在重新组合的家庭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矛盾和问题。长此以往,为了减少夫妻矛盾,维系家庭,家庭中的一方减少对另一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这样的家庭虽然完整,但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一个完整家庭带来的幸福感,使他们的性格发展不健全。另外,有些父母在重组家庭后有了爱的结晶,往往把大量时间精力和关爱给予重新生育的孩子,忽略对原来孩子的关爱,致使原来的孩子心理无法得到满足和平衡而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3.方法合理,和谐发展型。事物总是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特殊家庭中也有将家庭矛盾处理得当,夫妻关系协调发展,生活和睦幸福的。生活幸福指数较高的家庭,家长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他们会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经常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逛公园、家庭旅游等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尽量以说服教育为主,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为孩子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他们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区别好坏的能力,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二、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儿童教育的现状
1.过分溺爱。由于家庭变故,抚养孩子的一方在内心深处总认为对不起孩子,害怕孩子受到委屈,就想通过各种办法弥补孩子缺失的爱。一些人认为可以用金钱和物质代替对孩子的关爱,以慰藉自己欠缺孩子的父爱或母爱,倾其所有满足孩子的欲望,认为这样做就是对孩子的弥补,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依赖、懒惰的性格,如果有一次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可能会不满意。
2.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些家庭,在家庭变故后,抚养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正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的学生。我校六年级学生张某,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周末回家家长不督促孩子做作业,孩子整天玩手机、看电视也不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疏于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同时,忽视与学校和班主任的联系,对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学习教育灰心丧气,至于学习成绩,那是其次的。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越来越差,成了问题学生。
3.“高压”管教。家庭变故后,很多家长通常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把全部的理想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或人生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急切,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孩子各个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只要孩子做得不好或犯错误,就会进行惩罚教育,形成“高压型”家庭教育。周末,害怕孩子看电视或过多地外出活动而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以提高学习成绩或培养孩子的特长,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就加以惩罚。长此以往,家长的高压管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开始和家长对着干,甚至做出过激的事情。
三、特殊家庭儿童教育的对策
1.精神上鼓励。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许多特殊家庭,也产生许多问题儿童。如单亲家庭的家长在经受了家庭的变故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后,往往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加之本该由双方承担的家庭的重担落在一方的身上,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兼顾孩子的教育,往往自顾不暇,身不由己,对孩子的关爱严重缺失。这些问题孩子急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老师不仅要尽好自己的责任,还要扮演好学生“父母”的角色,和他们交朋友,充当老师、父母、朋友等多重身份。经常找孩子谈话,让他们懂得虽然他们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呵护,但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关心和爱他们,以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2.多关爱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尤其要关心每一名特殊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尤其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关注学生,要用博爱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特别是让特殊家庭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深深的爱。
3.提高认识,注重细节培育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为此,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培养特殊家庭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阳光心理习惯。要求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合作,课后能及时复习,按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强化自律意识,不违反记录,不影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争做阳光文明学子。
4.多开展集体活动。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家庭学生运动会、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全校所有特殊家庭的孩子都参与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扩大他们交际的圈子和范围,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进而心情愉悦地投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5.改变家长传统观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对特殊家庭的家长而言,应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做出努力。无论是日常生活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双方父母都应该站在孩子心理角度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充分挖掘孩子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并相互传授经验和感悟。继父母应该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应存在偏心行为。这样,让孩子对生活有归属感、对家庭有认同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会接受家庭成员的同时,接受来自家庭成员正确的意见、建议,从而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注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如重组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和防范意识增强,需要家长站在孩子内心真实想法角度维护孩子的自尊。中国式家庭父母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孩子作比较,本来重组家庭的孩子较为多疑和多愁善感,假设加以比较的话,不仅会进一步致使重组家庭孩子丧失自信心,还会增加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重组家庭家长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并积极塑造良好的家长形象,从而逐渐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6.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特殊家庭儿童的教育。对学校而言,首先应该全面系统地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记录特殊家庭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并定期家访,深入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或者培训活动,定期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测试。班主任应该加强与特殊家庭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并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额外学习辅导,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内心感受、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困惑和所求,以便对症下药,解开他们心里的枷锁,帮助他们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应培养一批说服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并定期派遣教师家访特殊家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特殊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又可以让学生在得到家庭关爱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大家庭的关心、帮助、支持。
特殊家庭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对待这些家庭儿童的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和关爱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只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就能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在学生的立场,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针对他们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不健康心理,时时提醒他们,矫正他们的不良言行。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并且在不断地学习、探索、积累中更加趋于完善,才能让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炳焱.教育遗忘的角落——浅谈重组家庭孩子的现状及应对教育[J].中华少年,2015(23):217.
[2]王超.离异家庭和组合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个案对比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朱卫红,黄希庭.重组家庭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1):34-35+38.
[4]房艳梅.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辅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6):132-135.
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特殊家庭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S[2016]GHB18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