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必争的美国大学生

2017-05-10 19:49
高中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美国大学分数大学

人们通常对美国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极端的理解:一方面世界各地的精英纷纷到美国求学,追求的就是美国大学的高质量教育,反过来也导致水涨船高,使得美国大学的声誉更隆;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塑造了一群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美国大学生的形象,那些热衷疯狂派对的年轻人,似乎看球赛、谈恋爱比学习重要的多。那么,到底哪种才是真实的美国大学生呢?美国大学生对于大学分数(GPA)是如何看待的呢?

分分必争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美国大学的选课制度说起。美国大学特别是本科时期,课程基本上分为三类: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学校选修课。根据不同的学位要求,有些专业的必修课达到总体学分要求的70%以上,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这些课程教授学生最看重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此一般都要求平均分B以上(GPA3.0),否则不能毕业。别看这个要求不高,偶尔一次C就能把平均分数拉下来,必须再拿几个A才能挽救平均分数。专业选修课虽然没有必修课那样有系统性和挑战性,但仍然与专业密切相关。学生把这些课程看成了加强或者补充自身某方面技能的机会,也愿意花大力气去学好。

如果专业课连C都拿不到,那等待学生的就是重修的命运。其实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美国大学按学分收费,重修等于要重新交一门课的学费。虽然重修一般都能得到更高的分数,但是学生难免经济损失惨重。而且,许多大学都规定专业课只能重修一次,再不过就是转学或者转专业的下场。一些要求严格的专业还有期中的筛选考试,有时筛去一半的学生都毫不稀奇。

因此,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的分数特别关心,可以说是分分必争。相应的,老师得给出非常详细的评分标准,还要时刻准备着受到学生的质疑。比如,交作业准不准时要算分,出勤率要算分,网上发言的频率也要算分,课上讨论积极与否更要算分。有时候学生花了多少力气做作业,做得细致与否,也属于评分的一部分。而且,最在意分数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成绩不错的学生,他们不会对B+的成绩善罢甘休,而是一定要争取全部科目都拿A,上Deans List(院长表扬名单),或者成为Honor student(优秀学生)。每学期成绩公布后,不少家长都得瑟地把“我的孩子是某某学校的优秀学生”的贴纸贴在车屁股上,这可是个不小的荣耀。而那些差一点就及格的学生,也会特别较真,毕竟多几分就能过关,那可是节省几千美元的大事。

学校的选修课占全部学分的1/3左右。这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英语、数理化、人文科学等各个范围内分别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尽可能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避免偏科。不难想象,这些课程和专业不直接相关,通常也是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比如学艺术的,最怵学数学;学工程的,觉得上门文学课简直是浪费时间。一般来说,学校的选修课对分数的要求比较低,及格就行。不过,维持总平均分B以上是许多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的发放条件之一,所以学生也不敢大意。

如果选择考研,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要考GMAT或者GRE,虽说这个成绩只是入学的参考之一,可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考生能否拿到奖学金。大学本科的成绩如何反而不是太要紧,关键是看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与研究生方向是否匹配。

选课与打分

美国大学生对于课程的了解可以从几个方面得来,入学之初有新生入学见面会,在这些迎新活动中,学生可以大致了解到学业的要求。详细的课程则是靠本专业的老师或者辅导员介绍。每所大学每个学期都开展学生对课程的匿名评估,但是大多数学校都不会把这些评估的结果公诸于世,只是供老师本人和学校领导层参考。这些评估的发布时间还非常敏感,必须在期末成绩出来以前让学生填好,老师要上交完分数后才能看到这些评论,以免影响到打分的公正性。

因此,学生只能靠一些小道消息了解到底哪个老师比较好说话,哪些课比较容易过。这些渠道包括询问高年级的学生,或是校园网上匿名评价老师的论坛。当然除非是非常热爱或者非常憎恨某位老师,很少有学生无聊到网上去评价老师,和网上其他匿名评论一样,这些评论往往都是不太公正的。加上许多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们忙于做研究,课程多是研究生助教代劳,教学质量当然也就每个学期都不同了。

那么,美国大学是否存在老师乱打分的现象呢?美国学校的管理层对于老师的期末评分一般不能直接干预,因为这涉及到老师的学术自由。毕竟,学生在课堂上和学业上的表现如何,老师最有发言权,但是如果老师的评分标准太模糊,或者考试实在太难,与教学内容不符,美国学生是绝不会忍气吞声的。这些学生一告状,就轮到系主任甚至院长出面摆平了。通常会要求老师和学生都得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他们对分数的判断。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一般以考试为评分的基本标准,除非学生能证明题目出得不合理,否则很难“平反”。但是,写作和艺术这些评判起来主观成分比较重的课程,就非常容易引起争议了。

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竞争愈发激烈,美国转学相对容易,有些学生甚至会转三四间学校。转学固然可能是因为对学校教育不满或者意识到自己选错了专业,也有小部分人是水往低处流,在好的学校实在混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学校特别是占高校总数超过70%的二三流学校,也陷入了两难:要留住学生,就要确保足够多的学生及格;可要保证教育质量,就必然会有学生跟不上要重修甚至无法毕业。不难想象,有些靠学费吃饭的私立学校甚至公立大学,生怕评分太严格了会失去学生。

但是学校的名声是建立在教学质量上的,如果不管学生及格不及格都准许毕业,有损学校的声誉,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生源,但长期来说无异于饮鸠止渴,也使得学位注水,进而贬值。

诚然,绝大多数美国企业招聘时都不看毕业生的具体分数,而是看他们的简历上显示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可是,也有不少用人单位特别是政府和学校,要求应聘人连同文凭一起提供学校成绩单。正式的成绩单必须向大学购买,郑重密封后直接发给用人单位,不像文凭那样容易造假。

有一个形象的形容:设想你学习舞蹈,你能对你的舞伴说,我把你抛到空中,只有70%的可能性接住你哦!多么荒唐啊,你得每次都保证接住才能获得与人共舞的资格。可是C正代表着你在一门课里的成功率只有70%,你们说能接受这个分数吗?在美国读大学可是和全世界的尖子竞争,成绩虽然不能代表成功,但至少反映了学生的毅力和一定的能力。所以,美国大学生再不羁,对GPA还是心存忌惮的。

總的来说,在美国的大学生涯还是十分辛苦的,但只要付出努力,取得的成就也是让人骄傲和幸福的。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考试,很多考试必须参加,无可逃避,否则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去看一下门后面的世界了。但光凭考试,没有踏踏实实的知识、经验、智慧和实践,就算进了门也看不到世界的精彩。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分数大学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至善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