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史记>选读》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对策

2017-05-10 10:12王祥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史记文言文词汇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承载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力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及文化品味的任务和功能。文言文是国人当下找回文化传统的重要凭借,高二阶段的课程《<史记>选读》也是推进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史记>选读》是选修教材,应当有别于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但过去笔者在实际古文教学中选修课程跟必修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中往往是串讲法,逐字逐句解释翻译,归纳一词多义和古今义,重点关注字词句的落实,整节课基本“一言堂”,教学形式极其单调,以个人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法品读体会出古文丰富的文化意蕴,教学效果显然不好。

多年的选修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使笔者逐渐明白选修课程的定位和价值,虽然必修是基础,但是选修仍具有基础性,同时又兼具选择性和拓展性特点。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教师的选修文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在基于教学目标下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选修文本数量多,篇幅长,课时有限,如果按照必修阶段文言文详解的方式肯定行不通,教师必须加强选择性安排。同时树立课程开发意识,重视文本的拓展。因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的任务以及选修课程的特点来实施《<史记>选读》的教学。现将个人教学的改进对策,赘述如下:

一、举三反一,讲究积累

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块。这三块什么最重要、最有必要学?语音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影响不明显,语法古今差别不是特别大而且能摸索出规律,但词汇古今变化很大,由于不能完全凭语境把握所有疑难词汇意义,所以词汇要靠积累。常用实词有上千个,虚词有几十个,学生对此反映记忆负担很重。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们的文言文词汇的识记?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觉得变通常的举一反三为举三反一,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举三反一即通过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例句把握某个实词的意义或一个虚词的意义、用法。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居数年”、“居有顷”、“居无何”三句,这三小句的“居”字的意思都是“过了(一段时间)”。这是实词的例子。笔者举一个虚词的例子,“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该长句的“顾”是“只是,不过”之意,而“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皆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两个长句中的“顾”也是“只是,不过”之意。同一种意义在三个句子中呈现,显然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相信会记忆得很牢固。通过文言疑难词意义的整合识记必将促进词汇的积累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吟诵美读,打动心灵

清代文学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当为文言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因声求气”即要通过熟练诵读来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不能有口无心,而是要带着感情去诵读。读者诵读时沉浸于文言文语境,往往能够很好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文章。当学生通过多读体会了文章作者流露的思想情感后,最初有感情的朗读就会变成美读,因为读者对文章有更真切的认识、品味,已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有人说,了解读者有没有读懂非说明性的文章,往往通过读者能否美读来评价、衡量。笔者觉得很有道理。笔者认为诵读不仅可以丰富读者的词汇,培养语感,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灵。诵读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觑。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后数第3段作者写到自己为古代圣贤的精神所激励,这是作者发愤著书的重要原因,该段笔者就要求学生做到能够很好的朗诵。关于记叙西伯、孔子等人遭受磨难的句子的朗读,学生读出沉重情感;关于记叙他们写下不朽作品的句子的朗读,学生读出豪迈的情感。这种有起伏跌宕的变化朗读可见学生很投入很用心,达到了美读所起到的打动听众心灵的良好效果。

三、“文”与“言”并重,分析细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读懂文章,整体感知并把握细节,离不开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学生通过看注解,上课前预习环节查工具书,以及思考具体语境等途径,能够掌握大多数文言词汇,但少数仍需教师讲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知识也仍需老师讲解和梳理。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的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就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在帮助学生寻找、发现规律,启发引导学生弄懂原先百思不得其解的知识问题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篇文言文不仅有大量的语言基础知识,更有其独特的文学作品价值。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探究文言所负载的内容方面的价值。《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史记〉选读》教学中,笔者注重从细节入手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教《高祖本纪》通过刘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分析刘邦的形象。如课文中“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可见刘邦的志向与抱负。“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中“起”“谢”“延”,表现刘邦立刻采纳郦生意见,具有知错能改、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品格。师生通过留意细节、品读细节可以充分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拓展文本,丰富认识

《〈史记〉选读》选修教材很多文章是節选而来的,学生反映老师有必要补充未选的内容,否则学习过程中会存在颇多因惑。笔者根据学生提醒,采取多种办法作了适当补充、拓展。例如把教材省略的部分介绍给学生听。《刺客列传》在《史记》原典中总共有五个人物的事迹,课文只节选刺客荆轲的故事。笔者在上正文之前,用将近一课时脱稿从容地按照原典顺序向学生介绍了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等侠士的事迹,使学生们感受到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赴难气节和悲壮的忠义精神。由于介绍的内容本身故事情节性强,学生听得兴致盎然。

又例如教《淮阴侯列传》,文章开始写了“漂母饭信“的故事,即韩信早年生活拮据贫困,有一位漂母好心接济了他,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母。”这是韩信所说的感激之语。韩信是不是只说说而已呢?课文没有交代。笔者告诉学生,在韩信率军打败项羽被封为楚王后,召见漂母,赐漂母千金,我们今天能见到“一饭千金”的成语,其出处即《史记》。由此学生通过老师的拓展介绍,认识到韩信具有知恩图报的品质,而且他的做法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厚重感恩。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这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著作,也带给广大读者丰富的“澡雪精神”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熏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入到读者的心灵,古代先贤们的事迹和品格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王祥富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 210000)

猜你喜欢
史记文言文词汇
少年品读 史记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