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开花法”是语文教学一种形象的说法,它不象传统的“程式法”那样,篇篇课文均按照文章意义段的顺序进行分析,而是一种居高临下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它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从中间某部分切入,花开向外,瞻前顾后,上挂下连,再顾及全篇。它对理解课文结构和内容具有积极意义。“中间开花法”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文本,找出文中的激趣点,找准提问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提问。最重要的是问题要有弹性、有张力、可生发,有较强的连贯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围绕问题,帶着学生,紧扣文本,步步深入,在多重对话、不断追问中饶有兴趣地建构文本,重建文本世界。
下面笔者以《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法为例,来做一下“中间开花法”的教学试探。
一、寻找“花朵”的存在
中间开花法的花朵主要由文章中的中间某个部分构成,通常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段或关键性语句,它们与上下文往往有问答关系、因果关系或总分关系等。课文中间部分有这种过渡性语段或关键性语句,才会有花的实体存在,才会让花开得“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像山那样思考》中的“花朵”如下: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花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提问:结合该段中的狼形象,合理猜测作者将狼看作是雌鹿的原因。
提示:先思考作者笔下的狼有什么特点,再进行合理猜测。
明确:表层原因:“我们”当时正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饭,隔得远,看不大清,同时狼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花中,只能看到一个脑袋,所以看成雌鹿自然是合理的。深层原因:作者确确实实是在写狼,但是在作者的个人化言说中,我们感受不到狼的残暴,这幅画面看起来是美好可爱而又和谐的。尤其是对小狼的描写,“跑了出来”,“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搅在一起”,“蠕动”,如果不是作者言明自己写的是狼,我们很难看出这是一群狼该有的样子。作者这样写,他想表达的是,其实狼群和鹿群只是两个种群而已,是平等的,它们身上的标签,残暴或是温顺,是我们人为添加的,而它们本身,都是自然孕育的精灵。
二、明确“花意”的指向
运用中间开花法进行教学,要注意“这朵花”的先后指向及其规律。即实际操作时可以先解决承上的内容,再去完成启下的部分。也可以先解决启下的内容,再解决承上的部分。在这时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有较强的连贯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才能引入承上部分或启下部分。如《像山那样思考》中通过作者把狼看做雌鹿的这一段的描写“这朵花”展开教学,通过探究原因先解决启下部分“猎狼这一行为的看法是在什么时候发生改变”,之后再解决承上部分,最后启示人们像山那样思考。
提问:那么,作者对猎狼这一行为的看法是在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
明确:看见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时,“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提问:为什么老狼垂死时的绿光会让作者看到新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
明确:作者看到的不是一只狼的垂死,而是狼群的垂死。联系前文,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看到狼便除之而后快,甚至这种兴奋能够令人无法瞄准,这种兴奋更像是一种未经过大脑思考的兴奋,在与生俱来的自以为是的心理驱使下,一发而不可收。在这样的前提下,狼群的垂死是迟早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失去了狼群的大山的隐患。
三、突出“花开”的重点
运用“中间开花法”进行教学,必须注意花瓣涉及内容的主次之分,对于重点花瓣一定要多用精力和时间进行解析。比如《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它把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相结合,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对学生来说,承上部分“狼嗥”的含义是难点,也是重点,所以笔者把分析“狼嗥”的含义作为主要内容,把“狼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作为次要内容。
开篇由一声狼嗥引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声嗥叫。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形容这声狼嗥?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问:如何理解这样的狼嗥?
深沉的:这绝不是一声无理取闹的鬼哭狼嚎,而是隐含了深刻的含义在里面。
骄傲的:这声嗥叫中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理解——狼的存在不仅仅是入侵者,也是生态平衡的维系者,是这片土地上重量级的角色,是大腕儿。他们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不是“无用”的。(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认为要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且有害的狼。)这一点,人类却没有意识到。
不驯服的、对抗性的:人类越是要消灭狼,狼越是要与之对抗,以证自己存在的价值,不会妥协与屈服。
悲鸣:狼无法被人类所理解,备受打压,像孤独的英雄,在世界的角落独自舔着伤口;狼的力量敌不过人类的残暴和卑劣,如同在茫茫黑夜漫游,前途未知,随时做着赴死和毁灭的准备。当然,这声悲鸣也是对人类无知而不自知的悲叹。
提问:狼的嗥叫有哪些不同的含义?
明确: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表示转折的连接词:然而,说明狼的含义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去理解。
第一个层面,站在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的角度去看待狼的嗥叫,狼的嗥叫有什么样的含义?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
郊狼——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提问:对山来说呢?这个深刻的含义没有指明,对山来说,狼的嗥叫意味着什么?
明确:对鹿群的牵制,生态的平衡。
提问:对比鹿、郊狼、牧羊人、猎人而言,山的思考,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长远而客观,所以像山那样思考是长远而客观地思考。
提问: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谁需要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急需人类以一种长远而客观的目光去重新审视。
四、展现“花开”的精彩
正如特级教师马超俊所言,“中间开花法”這种教法打破了空间顺序,给人一种无章可循之感,但其实它是乱中有序,显得比较灵动,而且在灵动中又不失深刻。“中间开花法”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所以当探讨人教版和职教版用了不同翻译,觉得哪一种更形象时,学生们踊跃发言,让整堂课有了一个小高潮。
苏教版: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当我们的来复枪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人教版:瞬间,子弹已经射入狼群里,但我们太兴奋了,无法瞄准:我们总是搞不清楚如何以这么陡的角度往下射击。当我们用完了来福枪的子弹时,老狼倒了下来,另外有一只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山崩造成的一堆人类无法通行的岩石中去了。
两个版本的翻译有哪些明显不同的不同之处?
1.“一秒钟”和“瞬间”
明确:将“瞬间”这样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到读者可感的“一秒钟”,写出时间之短,表现出“我们”枪弹上膛的速度之快和猎狼的迫切。
2.“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和“我们太兴奋了,无法瞄准”
明确: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过度的兴奋和瞄不准之间的关系,但是前文加入了一个“竟”,扩大了作者内心的惊讶——这种兴奋的程度是令作者自己都感到惊讶的,猎狼的情绪是狂热不受控制的。
3.“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和“山崩造成的一堆人类无法通行的岩石”
明确:后者的叙述很平常,很写实,而前者的描写则直击灵魂。无动于衷和岩石是一个古怪又合理的陌生化搭配。用无动于衷来形容岩石的岿然不动,既写出了岩石给小狼的逃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拖着一条腿”逃跑的小狼构成一静一动、一缓一急的对比画面,又和人类的情感相呼应——无动于衷的是人类那颗坚硬可怖、自以为是的心脏。
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入境体验,达到融情于理了。作为教者,要时刻记住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语文教学要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中间开花”法就是通过一个个有张力、有弹性、可生发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遵循寻找“花朵”的存在、明确“花意”的指向和突出“花开”的重点等要求使课堂精彩纷呈。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我们要打破按部就班地根据课文顺序进行常规教学的一种观念,要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前提下,解放自己的思想,大胆地进行取舍,采用“中间开花式”的教法,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活力,让学生智慧的火花重新点燃。
参考文献:
[1]曹耀清.连锁问题的设计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7).
[2]南帆.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3]莫家泉.语文教学中的花开中间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6,(4).
(葛婷婷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技工学校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