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成云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
比对题组 澄明差异
邢成云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
通过精心设计题组,以“一字(词)、一符(号)、一数(式)、一图(象)、一句”等的鲜明对比,突出差异,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悉心比对、辨析,帮助学生澄明差异,从而消除一些模糊认识,防止知识的泛化、混淆,彰显内在本质属性,缜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学习品质.
比对题组;内涵差异;优化思维
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类问题,它们外貌酷似,实则迥异,但由于外形的相近性,蒙蔽了不知多少求知者,让他们身陷“囹圄”,叫苦不迭.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题组,故布疑阵,通过题组的鲜明对比,突出差异,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悉心比对、辨析,帮助学生澄明差异,从而消除一些模糊认识,防止知识的泛化、混淆,彰显内在本质属性,缜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学习品质.诚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对比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故此,在新知教学或复习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出了一些对比性题组,大大优化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作用不凡,收到了优质的教学成效.本文拟通过案例说明,以求共进.
题目的表述仅有一字或一词的差别,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可见一斑!
题组1:(1)若一元二次方程ax2-2x+3=0有两个不同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2)若一元二次方程ax2-2x+3=0有两个相同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题组2:(1)在一个口袋中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把它们分别标上1,2,3,4.小明先随机地摸出1个小球,小强再随机地摸出1个小球.记小明摸出球的标号为x,小强摸出的球标号为y.小明和小强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一个游戏规则:当x>y时,小明获胜,否则小强获胜.若小明摸出的球不放回,求小明获胜的概率.
(2)在一个口袋中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把它们分别标上1,2,3,4.小明先随机地摸出1个小球,小强再随机地摸出1个小球.记小明摸出球的标号为x,小强摸出的球标号为y.小明和小强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一个游戏规则:当x>y时小明获胜,否则小强获胜.若小明摸出的球放回,求小明再获胜的概率.
【点评】可见,上面的两组问题均是一字之差,但求解的结果及思路却大不相同,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字斟句酌,字字推敲,挖掘出关键词,细慢审题,谨慎解题!内心、外心,内角、外角,圆心角、圆周角,半径、直径,同弧、同弦,或、且,正弦、正切,互余、互补,至多、至少,约分、通分,分子、分母,整式、分式,相向、背向,邻边(角)、对边(角),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等腰三角形的边(角)、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分式有意义、分式无意义等都是一字之差,都需要我们的悉心关注.
题组3:(1)在线段AB上有一个点C,若AC=3,BC=2,则AB=___________;
(2)在直线AB上有一个点C,若AC=3,BC=2,则AB=___________.
【点评】一条“线段”、一条“直线”,一个词的差别使得问题的答案一个是3+2,一个是3+2和3-2,这也是经常麻痹学生的地方,对初学者有一定的杀伤力,在此比对,突出两个词之间的不同,对学生的审题与思维都大有裨益.
题组4:(1)如果两个三角形分别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相等,那么它们全等;
(2)如果两个三角形分别有两条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相等,那么它们全等.
【点评】这两个真命题的证明可谓云泥之别,一个非常简单,直接可证;一个颇费周折,需要辅助线(如倍长中线等)的引桥,它们的对比出现,意在强化同中之异;类似的还有“两个三角形分别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线相等,那么它们全等”“两个三角形分别有两条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线相等,那么它们全等”,这里的第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第二个命题就是假命题,同样也是一个词的差别.类似的还有:整除、除尽,分别相等、对应相等,内切圆、外接圆,坐标轴、x轴和y轴,正数、非负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轴对称、中心对称,补角、邻补角,中线、中位线,(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等等.它们的别样需要我们的对比,以澄清对它们的模糊认识.
题组5:(1)二次函数y=x2-mx+4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则m=___________;
(2)二次函数y=x2-mx+4图象的顶点在y轴上,则m=__________.
【点评】一个是“x”,一个是“y”,仅一个字母的差异,求解的思路就大不相同,顶点在x轴上,需要“Δ=0”,而顶点在y轴上,则需“”,答案自然悬殊.另外抛物线等图形关于x轴对称、关于y轴对称亦属此列.
题组6:(1)计算:-22;
(2)计算:(-2)2.
【点评】一个符号——“括号”的差距,但含义大相径庭,一个表示2的平方的相反数,一个表示2的相反数的平方,顺序的相异使得运算结果的不同.
题组7:计算:
【点评】第(1)小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8页的练习3(2),第(2)小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3页的练习3(2).对比呈现意在通过现行教材与原实验版教材的比对,揣测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仅对“x+2y”做了一个符号的调整,成为“x-2y”,一个符号之别,难度却有差别,境界不同了.第(2)小题因式分解后可直接约分,第(1)小题却需要符号的变化,这是学生的易错点,通过如此教学,促使学生体会出:在此“易号”绝不是率性之为,是在通过小调节折射运算要求的提高,进而加深对调整前后难易的认识,无形中增强了自我监控意识.
数学是符号的世界,是数学简约性、抽象性的体现,符号是数学交流的一类语言,由于其单薄,所以它比字词更容易被漠视,而出现偏差甚至谬误,除前文涉及到的字符外,还有与,>与<,≌与∽,高中学段的∪与∩等,一旦确认偏失或审视不清,都会给解题带来不测.
题组8:(1)一个角为80°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_;
(2)一个角为90°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_.
【点评】80与90仅一个数的差别,问题的答案却迥乎不同,一个两解,一个唯一解,同时两者的比对,突出了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取值范围——锐角!
题组9:(1)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a=0有两个不同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2)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a=1有两个不同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点评】第(2)小题等号右边的“1”非常容易被忽视,无形中会把(2)当成(1)去处理,一旦提醒,会立即发现上当,但独立操作,不慎会“落难”.它们的解题的思路虽然大致相同,但结果不同.
【点评】同样是分式值为0,第一个的x值存在,是-1,但第二个就不存在,因为只要分子为0,分母就会为0,两者比对,把分母的重要性托了出来,它一旦为0,分式就会无意义,无意义什么值也就谈不上了,总之,都是0惹的祸.因此,善于问道于0,有助于思维缜密性的形成.
题组11:(1)化简:(x+1)(x2+1)(x4+1)…(x2016+1)(x-1);
(2)化简:(x+1)(x2+1)(x4+1)…(x2016+1).
【点评】比对发现,第(2)小题比第(1)小题少了一个式子“x-1”,可从难度来说,第(2)小题比第(1)小题难度大很多,第(1)小题通过乘法的交换律把“x-1”前置与x+1结合,递次使用平方差公式即可,答案x4032-1;而第(2)小题不然,若没有第(1)小题的垫脚,第(2)小题的思路不好形成,因为它需要在最前端配置上一个“x-1”,转化为第(1)小题,然后再除以“x-1”,结果为
一个数、一个式看似微不足道,感觉调一下未尝不可,但有时候稍一改动就会带来质的差异.例如,多项式a2+2ab+b2与a2+ab+b2仅有一个数的不同,一个是完全平方式,另一个则不是;若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2和3求其周长,和把3改成4后求其周长就有两解和一解之别.这样的例子在学习过程中不足为鲜,有待我们拭目明睛、凝神静观,寻出异来,破解其中的玄机.
题组12:(1)如图1,若∠AOB=50°,∠BOC=30°,则∠AOC=________;
(2)若∠AOB=50°,∠BOC=30°,则∠AOC=______.
【点评】一个有图,一个没图,问题就有一解和两解之别,第(2)小题也时常让一些初学者上当受骗,在此集中呈现,两者对比,同中见异,助力于思维的缜密.
图1
题组13:(1)如图2,将△ABC纸片折叠,使点C落在三角形的内部.求证:∠BEC+∠ADC=2∠C.
图2
图3
(2)如图3,将△ABC纸片折叠,使点C落在三角形的外部,(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写出∠ADC,∠BEC,∠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点评】两道小题图形的差异导致结论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体现了一种辩证统一,由和变差:∠BEC-∠ADC=2∠C.
题组14:(1)直线y=(m-1)x+m过第一、二、四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2)直线y=(m-1)x+m不过第三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点评】一个“过第一、二、四象限”、一个“不过第三象限”,一句之差,并且看起来意义近乎相同,但对比发现它们有着较大区别,因为不过第三象限,除了过一、二、四象限外,还存在两种,就是过原点或过y轴正半轴且平行于x轴的状态.故而第(1)小题的答案为0<m<1,第(2)小题的答案为0≤m≤1.类似的语句还有: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一次函数图象,一个实数解、两个相等实数解,平方和、和的平方,等等,面对诸如此类的语句,稍有不慎,就会迷失其中,留下遗憾.
这诸多的一“念”之差就可能让我们“败走麦城”,几个“一差”看似小异,但处理失当就会落入命题者设下的圈套.解题诚如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再细小的差异我们也要“揪”出来,以免它们兴风作浪,我们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透视外表,洞察其里,直击内核,什么“妖魔鬼怪”都会不在话下.
求同存异是外交原则,但作为解题我们不能效仿,我们要敢于力排众“一”,消除“一”异,要胸有缜密之思,善于剖析问题、甄别问题,在比对中凸显内涵差异,在思辨中澄澈模糊认识,如此,对比才会服务于教学实践,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进而优化教学效果.课堂实践已经验证了“知识只有在联系和对比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的论断.
[1]周建华.概念比中清 错误辨中明[J].中学数学,1992(8):9-11.
[2]薛金立.貌似相同,实质迥然:由一组题组辨析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条件[J].中学数学(高中),2008(12):45-45.
[3]刘海涛.优化递进式变式题组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2012(4):31-32.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017—02—06
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全息教学论下的跨越式教学(pt-20120126).
邢成云(1968—),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与中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