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喀斯特山区红饰苗族与环境调控措施研究

2017-05-09 10:56罗湉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摘 要:喀斯特山区地势崎岖,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生活的红饰苗族人民接受教育机会少,人口素质偏低,生活生产方式落后,从而导致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且复杂。本文从习水喀斯特山区红苗人地关系出发,探讨这一特定区域内人口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促进习水喀斯特山区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习水;喀斯特山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习水喀斯特山区红苗人口特点

习水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恶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山区红饰苗族居民人口众多,生活质量及文化水平偏低,当地红苗居民为解决基本生存问题,严重的破坏了植被等自然条件,导致人口与环境相互恶化。

(1)人口数量大,人口质量偏低。进入21世纪以来,贵州省经济整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山区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医疗条件也相对改观。较之以前落后的医疗水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使得山区人口数量暴增。相对闭塞的环境导致喀斯特山区红苗人民观念落后,“重男轻女”的思想盛行,这也是导致该区域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人口数量的增长直接影响了喀斯特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得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增加了环境负担。

习水喀斯特山区地处边远山区,生活环境闭塞,导致生活在该区域的红苗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19.35%,而全国总的文盲、半文盲率仅为4.08%,这些数据表明,喀斯特山区偏低的人口素质极大的阻碍了山区发展。

(2)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习水喀斯特山区交通闭塞,人民居住环境恶劣,近年来人口数量的暴增导致生存需求量的增大,为了解决这一基本生存问题,当地的红苗居民只能够将有限的耕地向外扩张,开垦坡地上的原始草地与林地,砍伐山区林木,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同时,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不仅产量低,还加重了原本就相对脆弱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负担。

二、习水喀斯特地区红苗的人地关系研究

(1)人口多,耕地少。贵州省人口众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居住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50%,人口密度达到了243人/平方千米,远远超过了目前生产力水平下,喀斯特地区平均15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承载容量。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习水喀斯特山区有限的耕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010年,贵州省耕地面积为263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3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3亩,耕地供需问题矛盾尖锐。

(2)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喀斯特山区闭塞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现如今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山坡包谷不用粪,砍山烧火自然肥”这样的原始耕作理念,不仅破坏了植被,还损害了土壤的自然结构,造成大量有机质的流失,在雨量丰沛的季节还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在耕地遭到破坏以后,喀斯特山区的居民开始在天然草场过度放牧,导致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由于山区能源匮乏,生活能源主要依靠柴火,大量的树木被砍伐,这也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在习水县乃至全贵州省的农业经济结构中,受到中国传统观念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还是以传统农业发展为主,谷物是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但是这些基本粮食的耕作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十分不稳定,且经济价值低,导致了农业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性小。

三、习水喀斯特山区人地关系调控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在习水喀斯特地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人口过快的增长只会加剧生态环境的负担,粮食、土地等紧缺资源的矛盾日益严重,在原本就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下,人口暴增使得人类生产生活的维持十分困难,因此,必须降低人口对喀斯特环境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人口数量。首先,在喀斯特地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对执行这一政策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宣传男女平等这一观念,通过降低人口的出生率来缓解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其次,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转变产业模式,有序的引导人口的空间转移,将过多的劳动力从喀斯特山区向城镇转移,以此来实现减少喀斯特地区人口的目标。

(2)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由于喀斯特山区的特殊性,环境闭塞,当地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极少,导致该地区居民生态意识薄弱,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故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必要途径。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促进教育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基础教育,传授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将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

(3)改进耕种方式,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由于喀斯特山区环境闭塞,当地红苗居民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农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稻谷、小麦为主,这些作物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上传统的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在现有的土地条件下,作物产量和经济价值都偏低,还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因此,必须调整喀斯特山区耕作方式,通过合理使用化肥等现代手段来增加土壤肥力,引进适宜喀斯特地区生长环境的且经济价值高、产量客观的经济作物。

(4)调整经济发展重心,优化产业结构。习水喀斯特山区主要采用对土地利用率最高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作用较小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基本上没有开展。因此,在该区域应该将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改变产业链结构,就地开展对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畜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少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对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以及石漠化的治理也是迫在眉睫的,建立石漠化治理示范基地,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四、结论

习水县政府积极推动喀斯特地区红饰苗族的发展,当地居民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积极配偶和并且参与到各项调控措施当中,为改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红苗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转型与经济效益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兴荣.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探析[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游涛.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J].贵州民族研究,2010(4).

[3]胡莉.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地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调控[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作者简介:

罗湉,女,贵州习水人,硕士研究生,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教师。

项目:2014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D2014206)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