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金才
笔者于教坛时间未久,既痛心于国学离自己和学生支援也深感有责任在语文的课堂上将吟诵这一国粹重新拾起,迫于能力实在有限且无更加浓厚的研修氛围和更加广泛实践平台,所以迟迟不能走上吟诵教学的正轨。故欲于此文中将自己对教学实践中的吟诵教学价值及实际意义的认识与大家分享,以求能与广大同行能共同长但其实起中华国粹职责,并为此尽绵薄之力。
一、对高中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的认识
(一)何为吟诵
可以说音韵美是古诗文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汉语的音韵之美需吟诵方能感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①这里的“歌之抑扬”即是吟诵。足见吟诵给听众带来的听觉享受和内心震撼。
(二)吟誦于古文教学的典型意义。
很多人都对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描述记忆犹新:“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这段话为我们留下了一幅过去私塾教学中先生带着弟子一起吟诵经典诗文的场景。但是分析与讲解毕竟是隔着一层的,这就正如我们从荧屏上欣赏到的自然风景再美,也不及亲自置身风景之中的感受来得惬意一样,失去了吟诵这一深入古诗文内部去亲自体验其魅力的途径,古诗文的学习被刻板化、标签化了。
(三)再识吟诵与朗诵之不同
“古诗文吟诵”与“古诗文朗诵”、“古诗词歌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吟诵”与“朗诵”“歌唱”的联系表现在:都需基于对古诗文的理解,都是将自身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后的声音表达。“吟诵”与“朗诵”的区别在于,“吟诵”的节奏是基于汉语文读中的平长仄短的语音特点和与语义内容相关的单双音节特征而形成的;而“朗诵”的节奏只是基于后者形成的,这是因为朗诵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借鉴了西方话剧台词的表达而形成的,更适于白话文的表现。
(四)古诗文吟诵进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吟诵能使古诗文记忆更高效、语文课堂更生动
吟诵简单说来就是经历了视觉—大脑中枢—发声—听觉中枢—大脑中枢这样一个过程。吟诵经过两次反射,运用多种器官。此外,音乐对帮助记忆的奇特功效,音韵是记忆的阶梯与捷径。古诗词吟诵的音乐感对于帮助记忆具有非常大的作用。②
高中语文课堂的理性分析的成分较多,因而课堂气氛也相对较为沉闷,更需要一种方式打破壁垒,让学生以一种本然的方式走进诗歌。吟诵能将学生浸入到诗文的语言中,让学生在声音与文字的提示下,跨越时空的障碍,自主地走入诗文所描述的内容,走入诗文作者的内心。
2、吟诵能使高中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与感性统一的层面。
教育家叶圣陶曾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序言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目前很多高校的理工科已经不开语文课,高中语文成了多数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终点站,如果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还对吟诵这一传统文化一无所知,闻所未闻,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
二、高中如何实践吟诵教学
语文教材中本来就有不少古诗文,过去在教学中以教师讲解来实现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文的目的,教学时间长,学生学习热情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尝试着将朗读、吟诵、吟唱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基础课的课文教学中,在吟诵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实践表明,这样的效果比讲解和讨论更能促使学生走进诗文、读懂作者。
三、高中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的反思
吟诵教学的困难——吟诵调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是吟诵资料的缺乏。前文已述,传统吟诵调已大量散失,其次是传统吟诵调曲调古朴,老先生们的吟诵从音色和旋律上都与青年学生的审美取向有一定距离。与之相类似的是新编吟诵调,如何使文人自编吟诵更加悦耳动听,使音乐人的吟诵曲调更贴近作品内涵,是新编吟诵调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吟诵更大的作用在于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而且,吟诵既然传承了几千年,曾经是最流行的流行歌曲,最通行的教育手段,现在在海外也照样传承不衰,那么完全有可能重新回到教育体系,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锡生《论唐宋词的吟诵传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4期
[2]吴蔚《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 1942
[4]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698
[5] 吴蔚.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