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摘 要:通观古今,文化与艺术特别是与艺术实践总是息息相关。就园林及景观设计来说,文人的艺术追求、思想观念以及对园林价值、功能的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意境表达。明末清初之际,受历史环境和文人艺术审美趋向的影响,明清文人在推动园林景物构成元素上实现了由写实向象征的转变。他们不仅追求现实景观之美,而且更看重园林中的水流、假山、石头、房屋、建筑、植物覆盖等构成元素的象征或符号之美。
关键词:风格;园林设计;审美趋向;现实景观;符号之美
明末清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样的历史环境不仅对当时文人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文人园林的功能、用途的延续性。园林作为一种工艺美术作品,可居、可游的实用功能是文人园林物质空间的本质。但是,文人园林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突出表现在感染人的审美追求方面。正是这样的审美趋向,明末清初文人园林设计的功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一、文人园林的“功能”特征
文人园林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居住生活、读书修养、宴飨宾朋、赡养父母几个方面。
居住、生活是文人园林的基本功能。明代作家文徵明在其著作《王氏拙政园记》中曾记载:“筑室种树,灌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者,二十年于此矣。” 生活起居、读书、赋诗、作画是文人的重要活动,书房、亭台楼榭等则是文人休养生息的主要场所,文人园林的假山水流、绿荫植被、四时轮回、朝暮阴雨等成为文人读书休闲所需要的特殊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史也记载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园林的奇闻异事。王羲之与众友朋在兰亭优雅集会,兰庭内曲水流觞是当时东晋文士交流活动的有力证明,浙江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也一度成为当时文人雅士集会宴饮的空间标志。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不论是经济兴旺的盛唐,还是走向衰落的明代,包括宋明时期的理学和心学都没有逃脱这一束缚。所以,在园林建造和价值趋向中,许多文人都将孝敬父母、让父母颐养天年作为园林设计的首要考虑。如安徽歙县明末清初的檀干园便是许氏为孝敬父母仿照西湖所建造的私家园林。
二、文人园林的造园思想
作为深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文人,在修建园林建筑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特征,他们的共同理念就是躲避官场伤害和世俗的侵袭。体现在园林建造实践上,可以客观地总结为: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和顺其自然左右着造园艺术;儒家思想中的礼仪影响着文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文人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无形之中形成了与自然融合、回归自然的审美标准。从哲学思想上来说,“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在左右着文人园林的追求,这种理念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谐统一。在这样的哲学思想支配下,中国文人在园林之中不自觉地把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回归大自然的最终追求作为园林建造、修建或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志,这种评判标准和烙印可以在一些文人的作品记载中略知一二。如计成在《园冶》中把造园的最高标准定义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人工与自然协调,以造园家的创作手法进行空间营造,以期达到犹如天成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关乎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形状的精准模拟,也是两者合二为一的明证。
三、文人园林的营造及其理论来源
(一)古典园林的分类及基本状况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部分,它的成型与发展承载着朝代兴衰更替的宿命,当然也影响着文人对园林形式、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的审美追求。从归属主人来划分,可以将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
私家园林是三类园林中的主体。它的主人一般是官僚、地主、文人或富商,所以從这个划分来说,我们这篇论文重点论述的文人园林就应该归属私家园林的范畴。文人园林的发展时期很长,可以追朔到唐朝。盛唐唐玄宗前期,国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活跃,为私家园林的出现提供了温良的社会土壤。这个时期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期,许多知识分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埋头读书和集会交流、拉拢朋友、积累人脉达到目的。因此以科举举子为代表的士族官僚人数不断增多,队伍逐渐壮大,这些人或探讨学问,或评论时政,或排遣忧郁,这都需要一个合适的场所和平台。于是,私家园林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园主人、造园家和工匠的身份划分
就如现在的职业和行业划分一样,古典园林从诞生到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新型的职业,根据其对园林的贡献、负责程度和管辖权利,文人园林中大体包括园主人、造园家和工匠三种。园主人是文人园林的当然拥有者、实际管理人和最高统治者,它的第一个主要来源便是上述所说的士族官僚。文人官僚通过表现隐逸情怀便是早期的“文人园林”的第一大特征;文人园林的另一个来源是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文人骚客,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积累财富,在经济达到一定基础之后购置园林,在购置的园林建筑内淡雅交流、谈诗作赋;最不被人看重的是一些地主富商,为了附庸风雅,依靠自己的金钱大肆购买园林,想模仿第二类主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应和时代的潮流。此类园林现在以扬州保存的居多,无锡的寄畅园是明末清初至今保留的较完整的文人园林。
园林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技术和思想的造园家。由于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盛唐时期文人追求安逸生活的实际追求就成为文人园林诞生的萌芽,最早的文人造园家也应运而生。最早的造园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爱好创作绘画的文人画士;另一种则是在实际生活中迫于生计养家糊口的造园者,这些人比第一种文人多了实践体验和生活锻炼,他们的造园技巧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进步和成熟。
就第三种工匠而言,可分为匠师和一般工匠两种。这种类型划分类似于文学大师和一般作家。要去审视二者之间的区别,确切来说,匠师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技术水准都要高于一般工匠,他们懂得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设计和景观布置的技巧,懂得园主人建造园林的最大用意,在建造中注重加入一些审美元素,深得主人的欢心;另一种一般的工匠与匠师不同,他们也有一流的造园技术和娴熟的造园技巧,但是在宏观设计上需要园主人和匠师的引导,在他们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他们才能完成园林的施工。
(三)明末清初的造园理论
明末清初的动荡不安为文人隐逸隐居提供了政治借口和实际理由,也给文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一时期的文人园林和园林文化都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以研究造园为主的园林著作,最著名的当推江南造园名家计成的《园冶》。
《园冶》从我国古典园林史上来说可谓是第一部园林艺术设计专著。书籍采用“骈四俪六,锦心绣口”的文体,共分为三卷,概述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内容主要包括兴造论、园说、栏杆及栏杆图式、门窗、铺地、掇山、选石等。
该书作者计成不仅注重理论的阐述和园林理念的积累,更是用活生生的例子论证了他的理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园治》提到了两处计成主持建造的园林:一是江苏仪征汪士衡的“寤园”,另外一处是吴玄的“五亩园”。这两处园林在当时成为南北园林的典型代表而被许多文士津津乐道。除此之外,建造于崇祯七年的郑元勋“影园”,也在当时名噪一时,成为明末清初园林的典型代表,当时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艺人在这个园林著书立说。如书法家董其昌曾在此长久居住,留下了“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故署名为“影园”。
《园治》作者计成在将实践和理论结合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对造园技巧、技法的总结,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造园思想和学不完的造园技巧。他在该书中运用自己丰富的造园经验,精辟地将造园技巧归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16个字虽然很短,但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构成了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精髓,所以,当《园冶》刊行之后,许多文人争相购买,一睹为快,也使得园林艺术成为当时的风雅,之举。
在《园冶》奠定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理论成熟基础的同时,一批园林作家和作品也发出自己的声音,从不同方面丰富着园林理论和实践探索,与《园治》一起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理论、实践体系。比较著名的有陈植先生的《长物志校注》,文震亨的《长物志》。
陈植先生在其自序中对园林造园理论作了详尽阐述,文震亨主持建造的园林有香草坨、壁浪园、水嬉堂和竹禽茅舍。其著作《长物志》评述了明代文人园林中建筑、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器具、位置等内容,既是对造园艺术理论的评述,也是对园林风格的评价,他们的著作有效地补充了《园治》中的理论缺陷。
四、文人园林艺术风格的转向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风格的转变不是一个偶然的因素,有着历史背景变迁、社会政治动荡等多方面的原因,它的转变的完成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果,而是在几百年前的宋代就显现出端倪。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理论提出上,如著名画家郭熙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提出了影响后代的“三远”构图理论,即深远、平远、高远。这个理论具有深刻的意义,为宋代以后元代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浅显易懂且可供借鉴的模式,也在初期造成了一度繁荣的绘画创作局面,促进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但这种模式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给创作者提供一個自我自由发挥、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成为一种固定的、僵化的公式,从而出现了极端创作实践的出现,这种极端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笔墨形式只是追求纯粹;一种是图画形式只注重画图的华美,缺少实质内涵和绘画风骨。
元代出现的绘画极端现象为古典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致命的阻碍,文人们在创作绘画中的艺术创造力和主题表现、才情展露受到束缚和制约。很长一段时间,文人复古的潮流占据当时的社会主流和长时期的历史时期,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中规中矩发展自己的绘画技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中创作,在题材少、技法单纯的一段时期使得绘画迟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印。到了明代,这样的状况也没能得到很好地改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董其昌。他的绘画“十分注重师法传统,题材变化较少,笔墨造诣很高”。这样的评价也从侧面说明文人画在“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相比于文人山水画艺术,文人园林艺术也有了相同的遭遇,面临着同样的发展瓶颈。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和园林景观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文人园林在意境和主旨上也是在走传统的老路,或多或少表现出相似的审美追求。这种现象说明,古典文人园林发展到这个程度,它的功能需求、造园手法、艺术风格与意境追求已经趋向于成熟,它需要做的只是等待时机实现园林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清]钱泳撰.履园丛话[M].张伟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
[3]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张国栋.园冶新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商丘工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