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圆 Gao Yuan
高密度居住是城市人口增多和土地集约式开发的结果,也是城市住宅高层化发展的原因。高密度城市具有工作机会多、生活配套完善和社会生活丰富等优势;与此同时,也常伴有环境污染、空间局促、远离自然和社会关系冷漠等弊端。高密度城市环境与人类最初居住的自然丛林截然不同,是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缺少自然植被的、违背了人类许多天性的“水泥森林”,还被英国生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比作“人类动物园”[1](图1)。
在“水泥森林”中增加花园是改善高密度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性的有效举措。早在1 8 4 4年,美国自然主义诗人布莱恩特(W. C. B r y a n t)就曾将城市的绿地比作城市的肺,建议在城市中预留自然的土地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受“绿肺”理论的影响,纽约州议会于1 8 5 3年将曼哈顿岛中央2.8 k m2的土地规划为城市公园,并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规划设计。虽然中央公园占据了纽约核心区的大片土地,但综合地看,中央公园为纽约创造了长远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净化城市空气、提供休闲空间的同时,提升了纽约的整体地价,公园东侧的第五大道沿线更是成为纽约豪华地产的聚集地。正如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所说,中央公园虽然不是一栋建筑物,却是纽约最伟大的建筑(图2)。
然而,面对不断涌入城市的人口和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空间的需求,城市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的权衡中多以牺牲前者为代价。城市绿地不断被侵占,花园成为高密度城市中极为稀缺的资源。
1 8 7 1年,芝加哥大火催生了摩天楼的诞生。人们用钢结构和垂直电梯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缔造了可以复制土地的空间传奇,同时也创造了一种远离地表的生活方式。虽然高层建筑可以让人们获得充足的阳光和空气,却无法弥补人与地面植被的远离。勒·柯布西耶在1 9 2 2年设计的3 0 0万人口的城市方案(图3)虽然在高层塔楼间布置了开阔的绿地,但塔楼和花园的机械组合却忽视了人的活动范围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割裂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而相对于大尺度的,被高层建筑阴影遮蔽的地面集中绿化,建筑上的空中花园更有助于居民的抵达、使用和联系。
图1 广州一高密度住区
图2 中央公园
几乎每个人对家的想象都是门前带有花园的别墅,而非集合住宅中的一间公寓。但对于生活在高密度城市中的大部分人来说,拥有花园别墅只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1909年,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漫画家沃克(J.Walker)的一幅名为“8 4层地面”的漫画(图4)。沃克在画中设想了一种垂直叠置的立体宅地,人们可以在人造宅地上自由布置房屋和种植果树。这些人造场地以垂直电梯与地面连接,让人们兼享城市极佳的区位和乡村的田园生活,正如漫画下方的文字所写:“在我们的街块上购买一栋舒适的农舍吧,这里距离百老汇大街不到1英里(1.6 k m)。乘电梯仅需1 0 min。享受乡村的所有美好,剔除所有的不足[2]。”虽然沃克设想的“8 4层地面”过于虚幻和理想,但其表达的人们希望在城市中拥有私家宅地的愿望却是真实的。
2 0世纪2 0年代,勒·柯布西耶提出一种由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人造场地”。这些相对独立的“人造场地”每层高5 m,人们可以在上面自行布置双层住宅和庭院。以此结构,勒·柯布西耶为里约热内卢和阿尔及利亚分别规划了一座线形的巨构城市,将人造场地、集合住宅和高速公路整合起来。位于里约热内卢的巨构有1 5层人造场地,高速公路位于建筑顶层;而位于阿尔及利亚的巨构,高速公路位于巨构的中间,其下方有6层人造场地,上方有1 2层(图5)。
图3 柯布西耶设计的垂直居住塔楼
图4 “8 4层地面”
图5 柯布西耶在阿尔及利亚设计的“人造场地”
1981年,美国建筑师詹姆斯·怀恩斯(JamesWines)希望通过植物的有机形态来柔化高层建筑生硬的造型,构想了一座如立体花园般的“高层之家”(HighriseofHomes,图6),与沃克创作的“8 4层地面”有着相似的理念和形式。
2000年,MVRDV事务所设计的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将叠置土地的梦想变为了现实。荷兰馆的不同楼层分别布置了沙丘、耕地、岩洞、森林、雨林和堤坝6种荷兰典型的自然景观,将自然界平面展开的多样景观集于一楼(图7)。
20世纪80~90年代,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运用生物气候原理以垂直绿化来实现高层建筑的生态节能。其设计的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办公楼以植物作为立面,实现了景观、百叶和通风的一体化。
2011年,意大利建筑师斯特法诺·博瑞(StefanoBoeri)在米兰设计的“垂直森林”(意大利语:BoscoVerticale,图8),相当于将1hm2的森林“披在身上”,既净化了米兰受污染的空气,还通过科学布置的树种调节了室内的光线。虽然“垂直森林”建成后售价不菲,却仍受到热捧,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图6 “高层之家”
图7 2 0 0 0年世博会荷兰馆
2 0世纪初期,虽然欧洲各国为应对住房紧缺而建设了大量住宅,但建筑形式却仍延续着传统的内院结构。针对传统住宅内院狭小、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问题,法国建筑师亨利·索瓦日(HenriSauvage)以金字塔造型在巴黎设计了多座住宅,以倾斜退台的形式改善住宅的物理环境,并将“金字塔”底座内采光不足的部分用于商业、娱乐和停车(图9)。
图8 “垂直城市”
在纽约高层建筑发展的初期,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以恒生大厦为代表的摩天楼几乎占据了整个街区,庞大的体量在街道和周边建筑上投下巨大的阴影。对此,纽约颁布了《纽约市1 9 1 6版区划条例》(1916ZoningResolution),规定了建筑在不同高度上的体量上限以及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由此产生了诸多“婚礼蛋糕式”逐层后退的高层建筑,如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等(图1 0)。
受到美国摩天楼和工业城市的影响,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圣埃里亚(AntonioSantElia)设想了一栋工业建筑样式的、可以改善通风和采光状况的“阶梯后退式摩天楼”(CasaaGradinate)(图1 1)。
2 0世纪后期,法国建筑师克劳德·巴夯不赞同勒·柯布西耶通过独立的垂直塔楼解决城市高密度问题的做法,而是以多变的、互联的和动态的斜面构想了一种新的城市形式——“倾斜城市”,在增加城市用地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和多元的社会联系(图1 2)。
虽然倾斜退台式建筑具有诸多优点,却结构复杂、造价高昂。1 9 6 7年,加拿大籍以色列裔建筑师萨夫迪(MosheSafdie)以“堆积式”(hill-tonlike)结构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的“住宅6 7”(Habitat67,又称“设计生境馆”,图1 3),像叠积木一般,用3 5 4个工业预制住宅单元创造出一个造型丰富的住宅。模块的错位磊叠让每户家庭都拥有宽大的露台,露台种植的植物让这个工业化住宅生机盎然。
图9 索瓦日设计的巴黎住宅
图10 《纽约市1916版区划条例》对建筑高度的控制
建筑结构的发展给退台式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2 0 0 8年,B I G事务所在哥本哈根设计的“山坡住宅”以层层后退的形式在平地上再造了一座“山城”(图1 4)。作为B I G事务所“住宅三部曲”之一的另一栋大型住区“8字住宅”(H o u s e 8,图1 5)则以立体起伏的8字造型在为居民提供私人阳台的同时,将建筑变为一个巨大的公共运动场。
图11 “阶梯后退摩天楼”
图12 “倾斜城市”
图13 “住宅6 7”
图14 “山坡住宅”
图15 “8字住宅”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海滨,纽约O D A建筑事务所以堆叠的方式构想的名为“海湾”的高层商住综合体,形似一座渐起的山峰,在为居民提供面向海的户外花园的同时,还以其动感的造型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图1 6)。
屋顶平台是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五要素”之一,能够为人们提供干燥、卫生且视野开阔的室外活动场地。柯布西耶在书中写道:“草地既潮湿,又不卫生;所以,住宅真正的花园将不再是位于地面上,而是设在离地3.5 m的高处:这将是空中花园,地面干爽且卫生,在这里可以饱览风景,比在下面强多了[3]。”
另一方面,在高密度城市中,屋顶花园是一个可以避免机动车、陌生人、蚊虫等不利影响的社区活动平台。社会学家西美·和韦伯的研究表明,现代城市中陌生人的增多会造成人们安全感的降低和戒备心的增强,不利于公共交往。对此,曼努埃尔·德索拉-马拉勒斯提出“集体空间”的概念。“集体空间”是指那些能够为公共活动提供场地,并在某些方面对使用者的身份和行为进行限制的城市空间。空中花园就是“集体空间”的一种,由于要到达空中花园,人们要穿越建筑的门厅和电梯,期间会受到大楼管理员和居民的审视,因此过滤了许多不速之客,为居民提供安全、有序和整洁的半公共环境。
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指出,由于受到街块面积和土地所有权的限制,纽约的建筑要靠向高空发展来获取空间。一个街区就是一栋建筑,一栋建筑就是一个公社,这些彼此割裂的街区犹如漂浮在曼哈顿岛上“干涸的街区群岛”[3](图1 7)。
另外,摩天楼虽然容纳了大量的人口却缺少传统城市空间结构中作为社会交往空间的街道。莱昂·克里尔在《社会建筑》中指出,垂直塔楼和平面的近端式街区属于相同的空间类型,并将垂直塔楼比作“竖向的死胡同”[4](图1 8)。
对于高层建筑彼此孤立和尽端式交通的问题,2 0世纪2 0年代,美国建筑师哈维·威利·科贝特(H a v e y Wi l e y C o r b e t t)用高架桥建立城市立体交通的未来城市构想值得借鉴(图1 9)。而如果在高架桥的立体交通功能外,结合空中花园的优点,其形成的“花园廊桥”将有助于提升高层住宅的连通性、景观性和社会性。
2012年,B I G事务所在韩国首尔的龙山国际商务区设计了一座“交叉大楼”,在两栋分别高2 1 4 m和2 0 4 m的公寓塔楼间架设了两个横向的长方体体块,将两座大楼连为整体(图2 0)。在相邻的地块上,MV R D V事务所设计的“云团大楼”也采用了相似的方式,在两栋分别高5 4层和6 0层的公寓塔楼间插入了一个云朵状的公共空间(图2 1)。这些架设在高层塔楼间的,包括空中花园在内的公共空间,在丰富社区生活的同时,也塑造了建筑独一无二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图18 “竖向的死胡同”
图19 科贝特设想的未来城市
近年来,萨夫迪成功地以花园廊桥为主题设计了多座城市综合体。其设计的新加坡“碧山中央”(BishanCentral,图2 2、2 3)居住区有着退台形式的私人花园,其两栋住宅楼间架设的3座公共花园,还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抵达的户外活动场地。2 0 1 0年,萨夫迪设计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一经建成,就以其屋顶上巨轮般的空中花园闻名遐迩。在3座酒店塔楼共享的空中花园上,客人们可以在近2 0 0 m的高空一边游泳一边俯瞰城市(图2 4)。而由萨夫迪设计并在建的另一座城市综合体——重庆朝天门“扬帆”广场,则以更宏大的规模演绎了花园廊桥在复制土地、丰富建筑形象和打造城市公共空间上具有的潜力。这座集写字楼、住宅、公寓和购物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由8座摩天楼组成的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超过8 1万m2,建成后将成为重庆的新地标。屋顶上连接各座塔楼的线形花园不仅为楼内用户提供了凌空漫步的室外场地,而且将成为全体市民的观景台(图2 5)。
图20 “交叉大楼”
图21 “云团大楼”
图22 “碧山中央”
图23 “碧山中央”的花园廊桥
图24 新加坡金沙酒店
图25 重庆“扬帆”广场
垂直叠置的人造场地能够在有限的用地上创造出多层次的种植绿地;倾斜退台能提供宽大的露台并创造出丰富的建筑造型;而架设在垂直塔楼间的花园廊桥能够连接孤立的塔楼,为居民提供安全、整洁和半公共的社区交往空间。随着城市住宅向高密度、生态化和品质化发展,空中花园与高层住宅的结合有助于城市从人工、单一和冷漠的“水泥森林”向生态、丰富和亲密的“生态家园”转变,提升高层住宅的空间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英]德斯蒙德·莫利斯.人类动物园[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0.
[2][荷]雷姆·库哈斯.癫狂的纽约: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M].唐克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 5.
[3][法]勒·柯布西耶等.勒·柯布西耶全集(第2卷)[M].牛燕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5.
[4][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M].胡凯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