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德育创新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指出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并就如何运用新媒体推动高校德育创新这一论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德育
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一种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的媒体形态,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基础上,能够让受众深入参与的媒体组织,其媒介目前主要包括互联网络、多媒体、智能手机应用等。在技术上,新媒體拥有高速度、高共享度、多媒体化等特性;在传播上,则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信息繁杂性等特征。
新媒体属于虚拟实体,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特性,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正以几何级数拓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自然也包括高校学生。当前高校的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手机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法、娱乐途径乃至思维模式都已经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传统的德育方法已经被许多学生认为形式枯燥,内容乏味,实践效果不彰,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关注与重视新媒体,并将其开辟为德育工作的新领域。但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该如何将德育的内核与新媒体相结合,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怎样吸引高校学生的关注,从而提升影响力,扩大影响范围,都是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一、新媒体对传统的德育带来了挑战
(一)传统德育的理念受到新媒体的直接挑战
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一贯是由教师主导,学生从属,既要求以德育人,也强调教师自己应成为道德典范来引导学生。但新媒体的重要特性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轻易通过多渠道获得大量信息,并作出比较和选择,使得教师原有的信息垄断和分级传达的优势不复存在;也可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网上调查、新闻跟帖等方式积极参与互动和讨论,教师不再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唯一主体,自身的权威示范作用也被弱化,有可能导致学生“教而不听,戒而不止”的现象。
(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对德育带来冲击与挑战
新媒体的重要特征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性,受众的广泛性和虚拟性,因此新媒体上既存在着大量对德育建设有益的材料,但也充斥着各种谣言、欺诈、不良乃至反动信息。学生不但会成为这些信息的浏览者,甚至会成为传播和讨论者。在新媒体传播中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及狂欢化心理使得用户的行为趋于宣泄,而且缺乏监管,这些都对学生的道德自律、道德修养乃至道德底线提出了严峻考验。
(三)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和技术要求更高
高校学生是新媒体运用和推广的主力军。与之相比,许多年龄较大的教育者则显得观念保守、意识淡薄,有些教育者虽然意识到新媒体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受限于知识贫乏、技能水平差,未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育者掌握、熟悉新媒体技术并投入运用,及其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新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效果。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熟悉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在实践中提升素养和技术,这是迎接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二、新媒体为德育形式创新创造了机遇
(一)新媒体可以促进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参与度
新媒体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信息传递的一份子,传统的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局限被打破,身份转换非常快捷。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时成为了新媒体德育的主体和客体,在有效的互动交流下,每一个参与者掌握和传递德育信息的主动性都会增强。
(二)新媒体为德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新媒体具有传统的媒体和宣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它方便快捷,超越了时空局限,更新速度快,成本非常低,可以给用户带来多样化的体验,提升其学习兴趣。通过将德育的内容潜在地融入学生每天耳闻目睹的媒体信息中,可以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涵养情操,润泽心灵,对其他德育形式互相影响和补充,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态势,增强其影响力和实效。
(三)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的内容和效果有促进作用
传统的高校德育受制于时间、空间、资源和信息量的限制,德育内容涵盖范围小,事例不充足,收集和整理资料耗费了许多时间和资源。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手机等了解时政要闻与社会热点,快速阅读巨量的文章,从中获取大量的德育信息,有助于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加速形成。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可以轻易获得大量全新的多元化的德育资源,并可以实现教师间和师生间的资源共享和双向交流互动,使得德育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趋向立体化,具有时效性、客观性和可选择性。
三、运用新媒体创新德育的形式
(一)切实转变德育观念,学习新媒体技能
思想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做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每一个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在信仰坚定的同时,要以现代化的德育观念作为工作指导。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可以也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它在德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新媒体凭借着海量的德育信息,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及时性和广泛的交互性等特点,为高校德育增进了视野,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增强了实效性。教育者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才能弥补传统高校德育的不足,促进高校德育的现代化、高效化。
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一信息来源,成为学生最便捷地表达意见和获得认同的首选通道,使高校德育模式受到挑战,因此给教育者带来的紧迫感也前所未有。新媒体的碎片化、匿名环境、监管缺失、谣言成本低、情绪极端化等特征可能对高校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容易引发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给高校德育增添了难度。这一切都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迅速熟悉新媒体的特性,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养成利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习惯。
(二)完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
互联网络是当前新媒体的主要形式。然而当前的网络鱼龙混杂,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许多网民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极度缺失,成为了德育工作的黑洞。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
首先,应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规范,推广网络行为规则,提倡“科学上网、文明上网、规范上网”,使每一个高校学生网民都认识到:在网上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其次,应主动将网络道德教育引入思想教育课堂,促进网络道德知识与德育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通过系统全面的课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和内省机制,增强遵守网络道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告诉大学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受到法律的约束。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法律普及、宣传和教育活动。
(三)建立新媒体德育与传统德育并举的德育内容体系
重视新媒体德育形式,并不意味着彻底摒弃传统的德育方式,更不意味着迎合新媒体多元化的文化冲击而放弃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传统的德育形式是面向学生集體的,相较于新媒体的信用度更高,应该与新媒体起到互补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完善。两种方式重叠的部分越大,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重叠的部分越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弱。如果传统德育完全与新媒体脱节,或者完全不注重传统德育,则有德育工作彻底丧失影响力的危险。因此需要建立两者并重的全方位德育格局,整体调动高校的德育气氛。
总之,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作为德育创新的先行者,直面新媒体的现实和走向,与时俱进、扬长避短,主动运用各种新媒体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石书臣.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金绪泽,魏冉.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3]潘懋元.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2).
作者简介
赵亮(1983-),男,安徽芜湖人,硕士,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应用东语系教师兼班主任,主要研究阿拉伯语言文学与阿拉伯语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江西科技学院德育专项研究项目:《新媒体背景下江西民办高校德育创新及其实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XJDY1409)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Y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