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鉴赏能力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以及表现手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由外及里的体验、共鸣与赏鉴,就称之为“文学鉴赏”。培养初中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审美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读”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将从美读、精读、博读三个方面,阐述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美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所谓“美读”,是指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以情感人的朗读,在朗读中实现声音与情感的有效融合,促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于读者眼前。在美读中,抑扬顿挫的声音(包括语音、语调、语速等)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不知不觉地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在讲授《春》这一类散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细细体会文字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在优美的诵读声里运用想象勾勒出一幅幅春之画,感受春的生机勃勃、万物更新,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讲授《钦差大臣》(节选)等剧本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让学生依据自身扮演的角色展开诵读,构建剧中人物及发生事件的具体场景,凸显矛盾冲突,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领悟作品语言的精准性,进而理解人物特征和作品内涵……美读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形式,视具体课文的特点而定。美读的关键在于朗读者对于“读”的把握,一是要在语音、语调等方面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使用的习惯性,二是要处理好朗读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
二、精读:精品细读,疑义相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确定该作品是应该采取“精读”的方式还是“泛读”的方式。因为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而言,仅仅是突出表现作品特色和作者思想内涵的重要语句需要采取“精读”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细细研读这些语句,来分析其中的疑惑之处及其蕴含的深意。在讲授《孑L乙己》时,学生简单阅读后便可以得出“孑L乙己是一个有趣、可笑之人”,如果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那就没有真正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意,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未能达到。教师应弓l导学生对该作品进行反复研读、细细品味,让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体会作品中的笑声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其他刻画孑L乙己形象的重要的字、词、句,逐渐加深学生对孑L乙己“可悲形象”的了解,并且深挖出其根源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由此可见,学生对人物个性特征和作品内涵的把握,以及对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都可以通过有选择的精读来实现,这个精读过程也是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逐渐提升的过程。精读的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准确找出作品中的重要字、词、句,由此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冲突;二是紧扣作品所隐藏的“潜台词”,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扩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教材中选用的部分文学作品由于篇幅过长,只挑选了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章节编入教材,如果仅仅学习教材,学生不能完全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不能局限于教材之内,要以教材为基础,往课外拓展,以“课内”带动“课外”,以“精读”带动“扩读”,通过增加文学作品阅读量来拓展学生眼界,增强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所谓“扩读”,简单来说就是课外扩展阅读,教师根据学生学情为学生推介课外优秀文学作品,以实现从“量变”到“質变”的转变。比如在讲授《范进中举》时,因为学生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学生会很难理解为什么范进仅仅因为中举就高兴到发狂以及周围的人为什么在范进中举后发生那么大的态度转变,如有充裕的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阅读该课文出处——《儒林外史》整部作品,如时间有限,则可以选读《儒林外史》中的部分章节,如《周进撞号板》《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等,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社会科举考试腐败现象的了解,促进学生对“范进中举后为什么疯了”的深层理解。除了上面提及的扩展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扩展阅读鉴赏评论,如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水浒传》金圣叹批注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以此为辅助鉴赏作品。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没有捷径,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教师要做好长期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书籍和适当的阅读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感受文学的魅力,实现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