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于2017年3月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的《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话语权》一文中认为:把握正确的话语导向。这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前提和目的。在国际场合,我们所要把握的正确导向,就是要有利于维护我们国家利益,有利于推进我国外交方针、政策、原则和总体外交战略的运行。需要注意的是,正確的国际导向也应该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协调的导向。在国际上我们主张尊重各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在国内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坚持国际话语权导向和国内话语权导向的协调统一,我们的话语权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正能量,才能发挥我们所期待的正向影响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于2017年3月17日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的《探索表达规律 讲中国故事如何不事倍功半?》一文中认为:在故事传播中,人的位置始终应该占据中心的位置,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群众,是产生各种故事的主人。因此,故事不能没有情节,但是更不能不聚焦于人的心灵,以及人的甘苦冷暖。好的故事不会是硬编出来的,而是真实的人生写照。在一个巨变的社会当中,最不缺乏的就是人的奋斗、人的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实践,这些实践都贯穿着活生生的情感,而情感是流动的血脉,没有情感的故事,一定是苍白的,也不会为人所理解和共鸣。
外交学院副教授杨悦、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肖羽婧在《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第1期刊发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文化外交——以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为例》一文中认为: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资助艺术创作、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文化“走出去”,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一项具体举措。与美国和韩国等文化外交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家相比,中国在资助自身优秀文化走出去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缺乏投资大、周期长的品牌项目,而且配套机制及机构也较为匮乏。2013年12月设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具体措施。国家艺术基金对在国(境)外开展的艺术活动给予资助,是推动文化外交发展的新机制,也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机制建设卓有成效的典型案例,标志着我国管理、资助、扶持和引导优秀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了新平台、新渠道、新机制。
@东方网:#2017全国两会#【教育部长陈宝生:让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诗词大会》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积累了经验。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做好四件事:建设教材体系;拓展校园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2017年3月3日17:36)
@察哈尔学会#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提出的第一个涉及世界一半人口的国际合作倡议,中国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仅仅是开始,“报道内容既要有‘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更要有故事,通过故事帮助外国人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这个很重要”。中国媒体有必要在对外报道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要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一条共商、共建、共享之路,是在共商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点,然后共建;而不是由中国一家掏大钱,最终达到共享,让各国都受益。”(2017年3月15日 13:28)
@唐润华:NISC|刘扬: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提高和对外传播能力提升,加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等的对外报道,超级工程、高铁奇迹等已经对外产生影响,如美国民众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沪昆高速铁路桥的雄壮景观后,都在发问自己的国家在做什么,为什么中国会后来居上。这给美国民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反思机会。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传播要乘势而上,加强说理。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平台,结合目标对象的特点,利用其语言通俗、生动地讲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主张。不仅要给国外人士讲明白中国发展经验,还要形成“出口转内销”的效应,也给国内群众说清楚,提高国人对发展道路的自信。(2017年3月7日10:34)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荆林波、杨敏:西方智库并无绝对独立性。西方智库历来推崇独立性,甚至以独立性作为评价智库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2016年8月《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多个方面质疑了美国智库的“独立性”。此外,据2017年2月5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日本驻英国大使馆每月用一万英镑(约合8.5万元人民币)收买英国智库“亨利·杰克逊学会”(Henry Jackson Society),以进行反华宣传,包括聘请像英国前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这样的英国政客,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智库“独立性”的思考。(2017年3月16日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