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少年”课程文化建设的校本行动

2017-05-08 23:29马超俊张晓丽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特色文化

马超俊+张晓丽

摘要: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文化的灵魂。发扬和传承红十字文化,建设以儿童生命安全、生命成长为宗旨的“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需要以尊重差异、关爱个体的人道精神,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责任精神,胸怀世界、开拓进取的开放精神,志愿服务、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等为内涵的课程文化的支撑。“润物无声”的环境课程建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建设、多元开放的活动课程实践丰富了红十字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红十字少年;特色文化;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55-04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作为一所“红十字会”冠名的单位,洪武北路小学在多年的红十字文化建设中,关注红十字文化内涵的提炼,注重红十字文化精神内涵的发掘和实践。

一、文化的精神内涵解读

文化是什么?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内在的复杂的整体”。在这个复杂的整体内,有许多人们共有的方式,人们通过这些共有的方式进行感知、工作、学习、娱乐、分类、珍爱、使用语言、思考实在、表达情绪、利用时空以及和他人相处。[1]学校文化具有其特殊的情境性。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色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行为、倾向、思维方式、与他人的相处方式等。

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群体或者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或组织的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文化的灵魂,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文化的“魂”,直接决定着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文化的“舵”,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和走向;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文化的“基”,让文化充实丰满。

二、紅十字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1.红十字文化

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长期的红十字运动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红十字精神——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进一步提升,形成一种红十字文化,即“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

2.红十字特色文化

2000年11月,洪武北路小学挂牌“南京市红十字会小学”,成为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冠名单位,江苏省唯一一家以“红十字会”冠名的小学。在多年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红十字少年”已成为洪武北路小学生共有的名字,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标志,也是洪小学生的重要特质。学校将红十字精神与学校的传统文化责任教育相融合,将“爱与责任的融合”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理念“红十字精神浸润责任教育”,将现有的国家课程和学校的核心理念有机融合,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内涵的红十字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掌握自救自护的基本技能,保护他人和自身安全,提高生存技能,实现生命价值。

3.红十字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红十字会在实施社会救助时,不分国籍、宗教、种族,传扬的是人道主义精神。红十字文化弘扬的是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主张,本质上要求“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人的尊严”、“人的意志”。红十字特色文化精神内涵应有以下要义:

(1)尊重差异、关爱个体的人道精神

课程的设计、开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人”本身。不是“千人一课”,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开设适合儿童个体的、有内涵、指向儿童成长的多元化课程。课程的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在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在精神层面有更高的发展。

(2)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责任精神

我校是一所红十字特色学校,责任教育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基于这样的校情,我校的“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还有这样的内涵:对少年儿童生命安全、生命成长尽责,让少年儿童对自己、家庭、社会尽责,培养少年儿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

(3)胸怀世界、开拓进取的开放精神

在如今国际化大背景下,少年儿童的眼界不能局限于眼前和当下,而要放眼世界和未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别人、看待世界。

(4)志愿服务、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

在红十字会的各项活动中,总能看到活跃的志愿者的身影。在红十字特色文化中,这种“志愿服务”的精神很重要。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所进步,有所成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的一种惠人惠己的自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文化,是学校红十字特色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实质。

三、红十字文化的课程探索

特色文化的体现和实施离不开课程的支持。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学校文化密不可分。洪武北路小学的“红十字少年”课程是其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红十字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润物无声”的环境课程建设

人类学家指出,人们一般意识不到他们身边的文化,因为此类文化表现为平常的生活,表现为看上去正常和自然的东西。有一句名言是:“如果一条鱼成了人类学家,那么,它最不容易发现的东西就是水。”[2]环境课程的建设和作用体现得尤其突出。

1.打造体现“红十字少年”主题的校园环境

环境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有形外壳,是学校特色文化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我校在校园环境、班级环境等方面努力创设生命安全教育的环境文化氛围,发挥其特有的感染力。学校建设红十字主题广场,介绍红十字会创始人、红十字青少年之歌;绘制红十字主题文化墙,凸显红十字精神内涵;修建红十字生命安全教育七彩长廊,介绍有关生命安全、生命成长的技术和知识。在班级文化布置中,也凸显红十字的主题,将红十字的有关知识和精神实质展示在儿童面前,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使之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认识。

2.建设符合“红十字少年”特色的文化场馆

红十字课程文化非常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学生不仅要懂得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还要有基本的急救技能。2012年2月,我校民防安全主题教育展厅之地震知识展厅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地震馆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形,创设了家庭地震逃生的场景,其互动直观、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以深刻的体验。学校将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场馆,同时进行升级改造,将特色场馆建设与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结合,开展以防震消灾为主题的生命安全课程开发。

3.开发具有“红十字少年”特质的资源教室

学校根据红十字青少年活动的需要,建设“红十字少年”资源教室。教室中陈列着学生自己做的有关红十字会的画报、红十字会知识的宣传材料、学习基本急救技术使用的器材等。该教室成为红十字会知识学习、红十字自救自护体验、红十字青少年行动体验的综合活动室,也是教师进行红十字会知识和急救技术教学研讨的专用场所。

4.搭建彰显“红十字少年”精神的宣传平台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宣传平台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学校大力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宣传平台建设,建立“红十字少年”主题网站,同时充分利用宣传画册、红领巾广播、校园电子屏、校务微博、校务微信、橱窗等各种平台,开展红十字知识的宣传、红十字精神的传播。

(二)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建设

1.“红十字少年”校本课程开发

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命安全急救知识和方法尤为重要。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段,设计不同层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逃生或者自救。在中年级的校本教材中,编排有红十字创始人、标志、基本原则、红十字日、新月运动的组织机构、中国红十字的宗旨、性质等红十字会务知识,同时,还包含“学校里的自我保护”以及包扎急救技术。在高年级的校本教材中,对红十字会务知识的介绍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编排了“家庭中的自我保护”、“社会上的自我保护”以及骨折固定急救技术。四至六年级每月上一次专门的“我是红会小会员”校本课。

学校每周五上午的“红十字广播”也是“红十字少年”校本课程的重要部分。广播中不仅有校本教材内容,还有各种健康知识讲座。近年通过“红十字广播”开展的预防艾滋病、防龋防近视、远离毒品和烟草、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普及、合理膳食、青春期生理卫生等宣传活动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红十字少年”校本课程活动建设

在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活动来进行红十字文化的建設。在学校特色课程“体验责任60事”中,就有体现“红十字精神”的系列活动。比如四年级上学期六月份开展“共同参与献爱心”活动,7月份开展“和同伴共做地铁站指导员”活动。五年级下学期有“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 ,学习宣传“红十字会”知识。六年级下学期有“我会急救技术”。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从校内走到校外,走进社会,把人道的精神也传播出去。

3.“传扬人道”主题性微课程新升级

“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中,人道精神特别突出。学校将“少年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找国家教材中人道精神的知识点,将“少年儿童生命安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进行一系列微课程开发。比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番茄太阳》一课教学时,可以和红十字会倡导的“器官捐献”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进行人道精神的教育。学校拟覆盖所有学科,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开发100个主题性微课程,让“传扬人道”从课外走向课内。

(三)多元开放的活动课程实践

1.开展红十字节日主题活动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每年的这一天,学校都组织“博爱校园行”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将家里的闲置物品带来学校进行义卖,筹到的善款捐助到市红会,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主题鲜明的活动激发学生向善的美德,使他们对红十字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开展红十字日常实践活动

(1)“紧急疏散、自救自护”体验活动

每个月都会有一天,校园上空突然响起警报,学生不论在做什么,能够迅速地停下手里的事情,快速有序地用手和胳膊护住重要部位跑到操场上,找到自己的班级和老师。有时候老师还会设置一些情景,比如学生受伤了,需要大家的救护。这是洪小每月一次的“紧急疏散、自救自护”演习。这项常规工作让洪小每一个孩子明白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在遇到受伤情况时如何处理。在这样接近真实的情境演习中,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术,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学生除了在疏散活动中进行自救自护的体验和学习,每周五的“包扎社团”集中时间进行系统的“自救自护”技能的学习。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伤员、体验医生,以便更好地自救自护。

(2)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红十字少年”系列探究活动

2003年起,学校成立了“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红十字会少年科学院”,聘请市、区红会领导、专家担任少科院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指导工作并授课,学校将继续依托红十字会少年科学院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如进一步了解研究红十字会发展史、世界上有影响的红十字会名人、红十字会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和活动、有影响的红十字会组织和五八红十字纪念活动等。同时,我们和南京农业大学红十字会结盟,南京农业大学红十字会的会员定期来学校和洪小学生共同开发和实践“人道法”课程。大家通过游戏、通过比赛、通过反思,将“人道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3)定期定点的社会服务活动

学校三至四年级的学生隔周去敬老院看望、帮助老人,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务,去特殊儿童中心探望那里的孩子,送去自己的温暖。学生们每年都自发向贫困山区儿童捐学习用品、衣物等,将自己的爱传递出去。

(4)“红十字少年”心理陪伴活动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不仅仅包括对身体的保护和尊重,还包括对心灵的守护。在“红十字少年”课程文化建设中,围绕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优化生命、发展生命这一主线,学校建成示范心理咨询室,成立了心理教育实验小组,开设了心育晨会,筹建了心理咨询室和沙盘室,有两名教师通过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学校设立“阳光小屋”心理辅导室、“阳光热线”咨询电话、“阳光快递”信箱、“阳光地带”宣传橱窗等,建立学生个别辅导档案,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为全方位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保驾护航。

(5)“红十字少年”志愿服务活动

红十字课程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和发扬,主要通过学校一支支的志愿者队伍来实现。学校通过自愿报名、岗前培训等环节,成立志愿者队伍,参与地震馆讲解、图书馆整理、课间文明游戏监督等工作。在一次次服务同学、服务学校的过程中,这种志愿服务的意识深入人心,志愿服务的行动感染他人。

(6)“红十字少年”社会角色体验系列活动

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多亲历、感悟、行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社会角色转变中体验,在各种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体验,担任小特警、小城管、小救护员、小消防员、小食品安全监督员、小环境保护员、小保险员等,在活动中有事可做、有感可发、有责可负,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小主人。

学校以“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为指引,把它作为引领我们达到新目标的灯塔。红十字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深远的,红十字课程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中,学校通过环境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活动课程实践让学生充分领悟红十字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成为真正的有大爱、敢负责、向善行的“红十字少年”。

参考文献:

[1][2][美]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等.课程文化[M].余强,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8.20.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17-01-30

作者简介:马超俊,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江苏南京,210018)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张晓丽,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课程论。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特色文化
古希腊建筑风格所折射出的文化特色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