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瑒+王春燕
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游戏类型,主要指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1〕笔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在对一次主题为“医院”的大班角色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园角色游戏在环境创设、主题生成与情境深化以及教师指导等方面容易陷入困境。笔者拟结合案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寻求适宜的出路。
困境一:教师习惯以成人的视角去创设环境,将幼儿限于成人的游戏环境中
(一)案例再现
在“医院”主题的角色游戏中,教师设置了挂号收费处、骨科、五官科、妇产科、输液室、住院部、药房等大大小小七个游戏区域。每个区域均备有丰富且仿真的活动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扮演医务人员。医生的白大褂、活动室桌上的白布、随处可见的医疗工具……让人仿佛置身于真的医院之中。在每个游戏区域,教师用汉字在墙上标着各科室名称(如图1、2),病历本上也全是打印的汉字。各科室配备了若干张药品清单(如图3),“医生”替“病人”诊断后,会在药品清单上打勾开药。然而,药品清单上20多种中药多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少见且说不出名称的,“医生”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勾选几种中药便算是开了药。
(二)问题分析与建议
游戏环境的创设是支持幼兒在游戏情境中模仿、想象和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明确的是,游戏环境的创设是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服务的,它不该基于成人视角和成人标准。
在此次角色游戏中,游戏道具逼真、材料丰富,每一处环境设置都再现着医院的情境,然而,印着汉字的各科室标牌、幼儿所使用的病历本、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药品清单等,无一不透露着成人对儿童经验的漠视。如果角色游戏的环境由教师一手打造,游戏环境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就会成为一种人为的接受性的关系,而不是创造性的关系。幼儿在教师创设的角色游戏环境中游戏,就宛若在别人的头脑中活动。长此以往,幼儿心灵所需要的养分就不能从游戏中得到。〔2〕其实,在此次角色游戏中,“医院”的场景应当让幼儿参与规划和创设,病历本和科室标牌上可以用幼儿自己的图画和自创文字,药品清单上繁多而陌生的中药可以用幼儿熟悉的药品来代替。
在创设游戏环境时,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听一听幼儿的想法和建议,问一问幼儿需要什么材料、需要怎样的支持。此外,教师应让幼儿参与进来,以他们自己的认知标准和表征方式去创设他们可感、可懂、可用、可爱的环境,让每一处环境设置都与其内心的想法和需要相呼应。教师应当将幼儿看作是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为他们包办一切,最终在剥夺幼儿创设环境的主动权的同时牺牲他们在游戏中的愉悦感和归属感。
困境二:教师忽视对幼儿原有经验和能力的评估,独自掌控游戏主题的生成和情境的深化
(一)案例再现
五官科
笔者在“五官科”门外驻足许久,都没有看到孩子扮演病人进来游戏。里面只有一名扮演医生的女孩。女孩看来有些无所事事,一会儿来回走动,一会儿站在桌子前东张西望,仿佛在等待“病人”光顾。笔者进入“五官科”,见女孩没有主动打招呼,便开口问她:“这是什么科?”女孩回答是五官科。笔者接着说:“那给我看看眼睛吧,我的眼睛很不好。”女孩指了指旁边的躺椅,没有说话,应该是示意笔者躺在那里。笔者遵照她的指示躺在躺椅上。女孩找来一个手电筒,想用它检查笔者的眼睛,但手电筒的开关一直推不上去,她便把它扔在一边。接着,她一言不发地转身回到桌子前拿起一本用来检测色盲的书,翻到其中的一页。笔者见她没叫本人,便主动来到桌前辨认起来。笔者答对了两次后,她就指着前面的一张小椅子说“坐下”,并交给笔者一个遮眼板。笔者坐下来准备检测视力。她指着视力表的图标一个一个测试,直到笔者看不清为止。接着,她收走了遮眼板,坐回到桌子前面。笔者紧跟着也坐在她对面,急切地问道:“医生,我的眼睛怎么样?有问题吗?”女孩拿了一支笔在药品清单上随便打了几个勾(如图4),并说:“我给你开点药,你拿着这个去配药吧。”说完,便转身去做别的事情了。
住院部
笔者拿着病历本来到“住院部”。“住院部”有两张病床,没有病人,也没见到医生。笔者问:“有医生在吗?”艾艾见状,从隔壁的“药房”走过来,平静地问道:“怎么了?”笔者回答:“我的嗓子不舒服,挂号的医生让我来住院。”艾艾说:“好的,那你到这边躺下吧。”说完,转身去取输液材料。她拿着输液管等材料摆弄了很久,自顾自地玩了起来,仿佛忘了“病人”的存在。于是笔者喊了她一声。她来到床边,笑着说:“现在我来给你打针。”笔者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并说:“我非常害怕打针,可不可以不要打针?”艾艾没有作答,转身去安装仿真的打针材料。笔者再次重复并有意提高音量说:“我非常害怕打针,医生,能不能不要打针?”她仍然没有理会。接着,她用棉签为“病人”擦了一下手背,然后把“针”扎了下去,嘴里模仿着“刺,刺……”的打针声音,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接着说:“可以了。”然后在“病人”打针处贴上胶带,并说:“可以出院了。”没有等“病人”作答,她便转身去收拾材料了。
(二)问题分析与建议
史密兰斯基和思凡亚特提出了想象游戏必备的六要素:(1)角色模仿游戏:儿童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且用模仿的行为和语言表达它。(2)和玩具有关的假装:肢体动作、语言声明以及用来替代真实物体的材料和玩具。(3)与行为和情境有关的语言假装:语言的描述或陈述与行为或情境相一致。(4)角色游戏中的坚持性:儿童的表演至少持续10分钟。(5)互动:至少两个玩伴在游戏片段中互动。(6)语言交流:与游戏情节有关的言语互动。〔3〕然而,结合以上要素来分析“五官科”和“住院部”中两名幼儿的表现,我们就会发现这次角色游戏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幼儿较被动,缺乏愉悦感和满足感,该游戏更像是一场表演。第二,缺乏有效的语言交流。游戏中,幼儿以淡漠的态度和消极的言语对待“病人”。比如,五官科“医生”极少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只是用动作发出命令,指示病人;住院部“医生”的语言也十分简洁,没有任何对病人的关怀。第三,缺乏积极的互动。比如,在“住院部”,无论“病人”如何“呻吟”,“医生”都置之不理;五官科“医生”也显得十分被动。互动的发起者多是“病人”,且得不到积极的回应。第四,由于幼儿简单地模仿教师规定的治病流程——问诊、检查、打针、开药等,无法有效应对游戏中遇到的诸如游戏工具操作失灵、病人不断表达需求等状况,缺乏创造性加工,游戏情节很难展开,所以角色投入的时间较短,角色的坚持性较差。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其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