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瑶
陕煤集团是一个靠煤炭起家,但又不仅仅把自己定义为挖煤卖煤的多元化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陕煤集团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和煤化工为两大主业,燃煤发电、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施工、科技研发、金融服务、运输物流等上下关联又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陕煤集团的煤炭产量连续六年过亿吨,经济规模连续两年跻身世界500强,在2016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列347位,较上年前移69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企业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断尾求生的果敢魄力,在改革转型中化蛹成蝶,在严峻挑战中涅槃重生。”陕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照乾说。
杨照乾,一位睿智果敢的关中汉子,一位有胸怀有眼界的企业家,命中注定一生与煤炭结缘。
他出生在煤窝窝,工作在煤矿里,从最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直到问鼎陕煤集团。可以说,杨照乾对煤炭、对陕煤有着非同一般的情结。2014年,正值煤炭行业进入严冬,杨照乾临危受命,接过了陕煤集团董事长的帅印,开始了他的陕煤改革发展之路。2016年初,煤炭形势跌入谷底,杨照乾又接任党委书记,全面掌管陕煤集团。杨照乾曾见证过煤炭命运的几经沉浮,但这一轮煤炭产业波动,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煤炭产业怎样才能跳出周期性波动的魔咒?传统能源企业何以转型?陕煤何以打造百年老店?经过深思熟虑,在2016年的仲秋时节,这一连串的问题终于次第明晰了起来。
在当前产能全面过剩和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大背景下,在新经济加速崛起,能源革命方兴未艾的产业兴替时代,陕煤集团立足传统现状,着眼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确立了打造煤炭优势明显,能源和材料主业突出的错位多元企业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定位表明,煤炭是陕煤的基础产业,是“源”。依托煤炭转化利用,清洁的二次能源和应用材料是两大主业,是“流”。依托科技创新,未来的主业跃进到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陕煤就有了永续无量的发展前景,有了打造“百年老店”的产业基础。
在这个企业战略定位下,陕煤集团转型发展模式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来概括: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
以煤为基。煤炭是陕煤赖以起家之“本”,也是向关联产业辐射之“基”。陕煤始终不忘三秦大地的资源馈赠,不忘对三秦父老的社会责任。“基”是指产业链条延伸扩散的起点。纵观当今世界的百年老店,无不依托起家之业,上下延展,不断创新。在做大做强做优煤炭主业上,陕煤始终有一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执着和自信。
能材并进。能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薪柴到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再到水、光、风、核等新能源,尽管人类社会能源供给的形态在变,但能源产业发展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滞。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铁器时代,再到镁铝、硅、碳等新型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智能材料时代,是材料文明促进了人类进步,引领了社会文明。可见,能源与材料,是人类永续的需求,也是人类文明的永续产业。因此,陕煤以煤炭为基础,向燃料、原料并举发展,可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符合企业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发展大势。
技融双驱。现代社会是技术与资本的社会,技术和资本两股力量从机器大工业时代开始就驱动人类社会飞速变迁。在每次技术革命过程中,金融资本都起到了关键的扩散作用,剧烈的技术革命往往引发社会资本的断裂和再度耦合。可以说,资本从一开始就与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共生与互动。所以,陕煤将依托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这“两个轮子”,既做产业,也做资本,形成虚实相生,互为依存,同步驱动的良性格局。
蜕变转型。要生存,就必须不断改变。日本长寿企业有句名言,没有老铺,只有新业。陕煤集团由老的传统企业向新的产业转型求变,难度很大,主要难在思维惯性的转变上,必须经历毛毛虫一样的变态重生,羽化成蝶。在未来发展中,陕煤集团将主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二是由煤炭作为燃料向作为燃料和原料并举方式转变;三是由相对粗放开发向集约绿色、互联智能方式转变;四是由传统煤炭资源开发生产商向煤炭清洁利用一体化方案服务提供商转变。
“‘十三五’是陕煤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集团公司紧紧抓住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改革为总揽,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以去杂归核、消肿瘦身、蜕变转型为主线,着力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融结合、管理效能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力打造一个主业突出、新经济特色鲜明的现代能源企业。”陕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照乾说。
陕煤集团依照这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出六条转型升级路径。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对信息的有效性产生危害。任何不符合信息来源意愿的、妨碍有效信息传递的障碍物,都属于传播学意义上的噪音。在企业外宣翻译的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信息表达、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文化、认知或心理方面的因素都被视为噪音。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性,使得译文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译者可以通过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地降低噪音。
路径之一:去杂归核,优化结构
2014年5月,陕煤集团提出了“去杂归核”发展战略。其内涵在集团的不同层面、不同产业板块,有不同侧重。对主业而言,就是要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不一味追求自我配套和闭环产业链。对多元板块而言,就是要把业务收缩到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从不熟悉也管不好的领域有序退出。就管理权限而言,一切以提升管理能效为出发点,该集权的集权,该放权的放权。总之,“去杂归核”的要义是,实施有主有次、有张有弛、有保有压的稳健型发展战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陕煤集团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从2014年5月起,开展为期5个月的“陕煤发展三十题”大讨论活动,进而通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拉开集团改革的序幕。是年十月,推出十项改革举措。启动了关闭关中老区资源枯竭、亏损严重的8对矿井和缓建4个煤矿项目工作,在扎住企业出血点、消灭亏损源、化解企业经营风险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对物资、实业、装备制造所属部分业务进行了适度的体制回归,进一步降低了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成本。
近两年,陕煤集团又对部分房地产项目,进行了有序退出,既退出了非核心竞争领域,又足额收回了投入资金。特别是,国家去产能政策出台后,集团列出了关闭22对矿井、缓建4个煤矿项目,关闭1座炼铁高炉的退出计划。其中,退出煤炭产能2355万吨,占全省煤炭退出产能的50%;压减生铁产能60万吨,占全省钢铁退出产能的26%。
在做好“减法”的同时,陕煤集团没有放松对煤炭主业的做优“加法”。 可以说,发改能源〔2016〕1602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一直停滞的煤炭项目核准工作,具有了重启的政策支持。下一步计划采取主动核减建设规模、跨区域调剂置换等举措,稳妥推进6个优势煤矿项目的核准建设,为做大做强做优煤炭主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关中老区5万名职工的分流安置提供空间。
陕煤集团董事长杨照乾指出,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陕煤也在积极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工结构。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陕煤也在积极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工结构。在优化组织结构上,以“归位、放权、精简”为改革思路,以实现“集团公司—产业板块—厂矿实体”三级管理为改革方向,通过撤并、压缩、虚化等过渡性手段,5年内取消中间层级,彻底清理“二传手”单位,真正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在优化职工结构上,坚持劳动用工统一计划、统一招聘、统一调配,严把人员“入口关”。结合新投运项目,打破岗位、行业、区域界限,实施老企业机关人员精减、借调返聘人员清理和生产单位裁减劳务派遣用工、外包外委用工、内部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等多项措施,用存量解决增量用工需求。从2014年至今,陕煤的劳动用工总量累计压缩2.5万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集团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目前,集团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杨照乾说。
为此,陕煤集团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等方式,依靠科技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十二五”以来,陕煤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累计争取政府科技支持资金3.2亿元,取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19个,申请专利1437件,获权专利1156件。
在生产环节,通过智慧矿井建设、保水开采新工艺、瓦斯零排放矿区建设、无人值守技术应用等举措,不断提高生产矿井的智能化装备水平和矿区循环经济建设。集团所属黄陵矿业建成了全国首个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实现了煤炭开采的技术革命。积极引进110-N00采煤工法,并在神南矿业进行了成功实践和再创新。可以说,110-N00采煤工法是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的探索。
在消费环节,改变煤炭利用方式,大力发展“煤粉—高效锅炉—供热服务”产业链,解开了煤炭燃烧与超净排放的死结;实施了兰炭干熄法技术改造,既治理了生产环节的污染问题,又提高了产品的环保质量,以此为基础修订的新的兰炭生产标准,完全具备了打开京津冀地区民用洁净型煤市场的条件。
在交易环节,利用自身优势,探索通过洗煤、电子配煤等手段,推行煤炭产品标准化,为用户定制标准化的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使用成本,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依托陕西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实行网上交易,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
路径之三:横排竖写,延伸能源链
陕煤集团坚持以煤炭为基础,大力发展煤电,积极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瓦斯发电的同时,适时积极布局新能源。
“十二五”以来,集团燃煤发电产业已初具规模,在陕西、河南、湖南等地布局的火电项目,权益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在黄陵、彬长、韩城布局的煤矸石发电、瓦斯利用以及粉煤灰和矿渣等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已显成效。特别是彬长矿区瓦斯乏风发电、零排放矿区建设得到国家能源局高度评价。“十三五”期间,将建设咸阳2×100万千瓦、府谷2×100万千瓦,以及黄陵、渭南两个2×66万千瓦四个电源点,其中渭南电源点主要解决关中老企业煤炭就地消纳问题,咸阳、府谷、黄陵这三个电源点主要着眼于西电东输。
在煤制油方面,陕煤自主开发的“粉煤快速热解系列技术”“中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等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有的还是国际首创。这为高效清洁利用低阶煤开辟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路径。
顺应新能源发展大趋势,依托资源优势,在陕北及关中布局风、光发电项目;抓住电力体制改革机遇,以重装集团泾河工业园、韩城龙门工业园、咸阳纺织工业园为切入点,开展分布式光伏、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网、微电网示范园、光热和煤热发电互补示范项目建设。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已经成为陕煤集团转型升级的又一条路径。
路径之四:循环供给,拓展材料系
在材料系中,陕煤集团目前形成了煤—焦—钢, 煤—电—铝,煤—盐—PVC等传统材料产业集群。在循环产业链中,热电装置为化工和水泥装置提供电力和蒸汽,电石装置所产电石反应生成的乙炔气和烧碱装置产生的氯气、氢气用来生产PVC,电石装置产生的电石泥废渣和热电装置排出的炉渣及粉煤灰用来生产水泥,实现了循环生产。另外,通过建设乙炔回收装置、氯气吸附装置、中水回用系统等实现了废气、废水等的再利用。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中间物料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改变了氯碱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新材料研究、新产业发展方面,陕煤集团已经取得了8项成果,部分技术转化已进入调试生产阶段。这八项技术分别是:纳米流体能量吸收材料工业化制备技术;三元动力电池及其正负极材料制备技术;TCO透明导电薄膜工业化制备技术;柔性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膜工业化制备技术;NaY分子筛工业化制备技术;超级活性炭工业化制备技术;高乙烯MTO催化剂工业化制备技术;新型苯甲醚工业化制备技术等一批精细化学品生产新技术。可以说,这些技术的突破和转化,引领转型的方向,是陕煤实现新旧增长动能转换与接替的希望。
路径之五:技术引领,错油煤化
错位石油化工的煤化工,是陕煤实现煤炭清洁转化的压舱石。
陕煤集团坚持与石油化工错位发展,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没有的煤化工产品、产品品质优于石油化工和比石油化工更加经济的产品。依托技术优势、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按照大型化、专业化、一体化、精细化、集群化的模式,积极布局“清水煤炭分质利用基础化学品综合工业园、渭北材料精细化工园区、榆林煤制天然气项目、现代载能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四大煤化工园区,吸引世界著名企业和先进技术进入园区,在承接东部材料产能转移的同时,带动陕西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纺织、材料工业的集聚发展,打通陕西煤炭资源和相关制造产业的互联互通,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中,在蒲化建设聚烯烃、聚丙烯、环氧树脂、橡胶等百万吨级烯烃及尿素下游产品的精细化工园区,大力发展材料化学工业,转化煤炭1000万吨;在榆林榆神工业园区,利用煤炭分质高效转化技术,借鉴沙特朱拜勒综合产业园以及日本鹿岛工业园的模式,以低阶煤热解为龙头,采用适用的中低温热解技术、焦油加氢制航空煤油和环烷基油、煤焦油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技术,以烯烃、芳烃、乙二醇等大宗基础材料为主体,向下游发展烯烃、芳烃及聚酯产品线等高端产品群,建设转化煤炭3000万吨的世界级大型煤化工综合产业园。
路径之六:资本运作,高位嫁接
实践证明,产融相通、虚实相融是一个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让金钱长上眼睛,在资本市场上寻找标的,通过产权置换,实现高位嫁接,规避产业成长初期的风险。
2009年,陕煤集团参股长安银行,2012年成为陕国投的大股东,控股西安开源证券公司,参股幸福人寿保险公司,并成立了期货公司和陕西省第一家省属企业财务公司;控股的煤炭电子交易中心获取了第三方交易支付资格。目前,陕煤集团已形成涵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基金等门类齐全的金融产业板块。
“十三五”,陕煤集团将坚持实施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 “双轮驱动”战略,发挥以煤为基的产业经营支撑作用和资本运营倍数效应,把投资股权、搞活产权和运作资本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上市公司资源、投融资平台资源和产业资源高效融合。首先,进一步放大集团控股的陕西煤业、陕国投、建设机械等上市公司平台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电力、装备制造和金融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水平。第二,加快上市工作进程,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平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新生板块跨越式发展。第三,在加快组建长安人寿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发挥好集团已有的证券、银行、期货、信托、财务公司等金融平台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资本运作投资公司的发展模式。第四,发挥好集团设立的100亿元产业创新基金、创投基金的作用,借助资本市场重组并购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培育“新经济”,为陕煤转型升级做好项目支撑。
陕煤集团的转型发展战略既定,路径已明。在杨照乾董事长的带领下,这艘横渡沧海的巨轮,已在转型路上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