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婕
从《白夜追凶》看刑侦剧的突破
□张婕
本文以热播刑侦剧《白夜追凶》为例,从影像风格、叙事模式和人物设定三个方面入手,探析当前刑侦剧创作的类型创新。
刑侦剧;突破;叙事模式;影像风格
刑侦剧作为众多电视剧题材中的重要类型,以其独特的悬念化叙事和强烈的戏剧化冲突为观众所青睐。刑侦剧题材大多数具有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引人向善、减少犯罪行为是刑侦题材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电视剧市场日臻成熟、受众的要求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电视剧市场对刑侦剧的制作要求也日益提高。刑侦剧为了迎合市场,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新需求,一改以往严肃、古板的叙事风格,开始寻求新的突破。
优酷与公安部金盾文化影视中心联合出品的刑侦剧《白夜追凶》自2017年8月30日在优酷视频独家播出以来,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没有声名赫赫的原著、没有自带流量的“小鲜肉”演员,依靠实力派演员出色的演绎以及对细节极尽苛求的剧本,《白夜追凶》获得了超三亿次的点击量,成为2017年刑侦题材电视剧的“大热”之作。本文对《白夜追凶》的影像风格、叙事模式和人物设定进行分析,探寻刑侦剧突破创作桎梏的方法所在。
从片头画面可以看出,《白夜追凶》借鉴了美剧的元素和风格,冷峻和暗黑的视觉感受能够瞬间将观众带入剧情氛围中去。影像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白夜追凶》的整体基调,全剧很少见到明艳的色彩,黑暗场景特别多,几乎所有场景都尽量减少灯光的使用。这种调性的设置,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该剧的情节——连环凶杀案、绑架案、灭门惨案等。尤其是在展现关宏峰因失手误杀同事武玲玲而引发的“逆向型感光性休克”这种黑暗恐惧症的时候,诸如此类阴郁的情节设置,配合恰到好处的昏暗的布光,使得画面拥有了更加强烈的视觉刺激,更易于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通和代入感。由于当下的刑侦剧对现代影像审美的追求,使得该类电视剧更加重视影像风格与剧情的配合,而不再一味从剧情上寻找突破口,这便使得该剧从视觉效果上更加精致,具有超越以往刑侦剧的审美感受。
除暗灰的整体调性之外,《白夜追凶》的拍摄手法较为注重形式感。为强化罪犯在实施犯罪过程时的真实感,该剧多次使用晃动、跳跃的主观镜头,营造出一种令人焦虑、恐慌的强烈视觉效果。除了众多主观镜头的使用之外,长镜头也多次承载了完善叙事的功能:长丰刑警支队的办公大楼内,周巡在抓捕变态杀手王志革的过程中,意外遇到了前来解救关宏峰的关宏宇,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长时间的追逐。为展现两人之间的速度和力量的势均力敌,楼梯内的奔跑与打斗场景使用了长镜头跟拍,这种拍摄手法的运用不仅强化了观众的代入感,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巡证实了一直以来的猜测:“灭门案”疑犯关宏宇潜藏在关宏峰的生活中,从未消失过。
电视剧叙事模式多种多样,包括日常生活化模式、戏剧化模式、荒诞化模式等。以往大部分的刑侦剧为了凸显真实案情再现的表达效果,往往采用偏重于纪实性的日常生活化倾向的叙事模式。戏剧化叙事模式的电视剧叙事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体上以戏剧化的人物关系为叙事线索构建全剧,用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组织安排情节的发展、过渡与转折,在细节上也加入戏剧化元素。
冲突是故事的灵魂,同样,冲突也体现在《白夜追凶》的人物设定上。该剧中人物表层的行为冲突屈指可数,但人物内心深层次的冲突却贯穿全剧始终。由于视听语言并不适合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为展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自身的矛盾冲突,往往采用放缓叙事进程的方式。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很好地将《白夜追凶》与快餐时代的电视剧故事表述特点有效区分开来,并且在高速跳跃的剧情过程中起到了调节叙事节奏的“延宕”作用。
该剧中最具看点的冲突便是刑侦支队队长周巡和辞职的刑侦专家关宏峰之间的冲突,冲突的核心紧紧围绕“灭门案”疑犯关宏宇的去向之谜。全剧中,针对关宏宇的去向问题,两人之间进行过多次沟通,言谈之间看似风轻云淡,实则内里风起云涌,而这种强烈的戏剧化冲突,并没有发展成为肢体冲突,而通过对两者之间交谈时神情的刻画,将这种内心冲突与纷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皱眉,一声冷笑,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语气词,都能把两者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扩散到最大化。
此外,该剧第一季虽长达32集,但并没有向观众交代故事情节的最终结果。在叙事的关键之处将情节打住,为观众留下一个悬念和一种期盼,从而使第一季《白夜追凶》形成一个面向观众的召唤结构,使观众主动参与对故事情节走向以及下一季剧情的创作中。可见,该剧在刻意营造一种尖锐的戏剧化叙事结构,开放式的结局使观众极易产生叙事期待。
偶像化已经不局限在偶像剧范畴内,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剧、谍战剧、职业剧等剧集形式大多走入依靠“颜值”撑收视的误区,《如果蜗牛有爱情》《法医秦明》《美人为馅》等热播剧都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诟病。
而反观《白夜追凶》,全剧没有一个当红“流量”明星,除一人分饰两角的潘粤明之外,演员表上没有让人十分眼熟的名字。《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流量明星若无演技终成流星”。不依靠“流量”带动点击率的《白夜追凶》无疑是近年来高评分剧集的一股“清流”。演员本身不作为卖点,从《人民的名义》《琅琊榜》到现在《白夜追凶》的成功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剧作成品的质量永远是观众考量的第一标准,拼流量、拼IP、拼明星的影视作品是很难经得住口碑和时间的考验的。
该剧英文名称为“Day and night”寓意剧中主人公兄弟俩昼出夜伏与夜出昼伏的矛盾与关联。哥哥关宏峰的警察身份和弟弟关宏宇的罪犯身份,是该剧剧情发展的基石,也是主创人员在人物设定方面费尽心思做出的设置。白天出没的哥哥关宏峰严肃、不苟言笑,循规蹈矩地过着不抽烟不饮酒的健康生活。而夜晚出没代替哥哥断案的关宏宇则喜欢喝酒,性格上带有一丝“江湖习气”,他一方面要掩饰自己的虚假身份,不断与想方设法追捕他的刑警支队队长周巡进行潜在的较量;另一方面,作为刑侦“门外汉”的关宏宇也需要时刻掩饰自己拙劣的侦查能力,以防在负责“盯梢”的实习女警周舒桐面前露出破绽。在不断的掩饰与露出破绽中,该剧的戏剧张力得以强化,关宏峰兄弟俩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除了双男主的设定之外,剧中另一核心人物周巡的设定也极为精妙。在故事前半段中,周巡以顾问身份将辞职的刑侦支队前支队长关宏峰笼络在身边协助探案,这一阶段中周巡所体现出来的工作状态是消极而无能的,成为关宏峰的陪衬。不论遇到大小案件,全都仰仗关宏峰出手,周巡的无能,对比衬托出关宏峰刑侦能力的超群。看到这里,观众似乎感觉关宏峰陷入了俗套的主角光环中,但该剧的人物设定的深意远不在此。故事的后半段中,关宏宇的身份败露,周巡不需要再以“协同办案”为由牵制关宏峰,从这一阶段开始,不再需要以无能作为掩饰的周巡逐渐展露他暗藏已久的卓越的刑侦技巧。人物设定的逆转,助推了情节的发展,周巡本性的回归也掀起了全剧的一个叙事高潮。
从2007年到2012年,国产电视剧的自由竞争周期,就已经走到了“增长的极限”,产能过剩的问题得以暴露。直到2015年广电总局发布“一剧两星”政策后,产能过剩的问题才得以缓解。随着电视剧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电视剧创作在视听方面和剧情叙事方面逐渐丧失了应有的严肃性和艺术性,刑侦剧创作数量提升的同时,同质化竞争加剧,但又缺乏能够跳出陈规的佳作。在这样的创作现状之下,《白夜追凶》的出现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国产刑侦剧的希望。
1.彭菊华.影视作品评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