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中教师专业地域化发展研究

2017-05-06 15:07谢小琴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山区

谢小琴

摘要:由于地理条件与生存文化的影响,贫困山区小学与城市同级教育的教学质量差距不断扩大。为了实现区域教育公平与均衡發展,本文从贫困山区地域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结合地域文化促进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从而促进贫困山区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贫困山区;地域文化;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地域化

近年来,由于地理、人文以及经济条件限制,贫困山区的义务教育质量与城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差距逐年拉大。虽然近年来山区小学的硬件资源在不断改善,但优质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是贫困山区小学教育发展的桎梏。由于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如果一味照搬城市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进行追赶,肯定不符合当地学校现实条件,也与山区小学教师现有的素质水平不相吻合,劳民伤财,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呢?需要结合贫困山区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分析。

一、贫困山区地域文化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地域文化环境影响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一般包括教师的教育理想、道德规范以及职业的价值取向,是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教师自身成长经历促成教育理想。经调查发现,我国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多来源于当地或附近地区,自身在山区的艰难成长经历促成了这些教师迫切希望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走出大山,改变世代深居大山的困苦生活的教育理想,对当地的文化、地理持一种抛弃的态度。

贫困山区生活方式弱化小学教师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也走入了山区村民的家中,从电视中山区村民了解到了先进的大城市,很多村民鼓起勇气走出大山,进入城市谋生,贫困山区村镇实际在住人口大量减少,村镇面貌萧条,人文气息薄弱,生活不便,山区教师内心会产生深深的孤独感与凄凉感。

贫困山区民风民俗降低教师的职业价值感。贫困山区村民最迫切希望改变的是目前的经济状况,注重眼前利益,对子女一生的长远发展没有认识,出现了很多家长在农忙时节让孩子在家地里帮忙干活而不去上课的现象。山区村民特有的固执,让许多教师热情的劝说无果而终,由此很多教师感觉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低下,缺乏威信,否认个人职业的价值。

(二)地域文化氛围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

在山区,精英人才甚至是一般的知识分子都较为少见,当地对于先进的文化知识引入量较少,缺乏成人职后继续学习的环境,山民普遍缺少主动接受新知识新文化的倾向,各类新知识在贫困山区传播速度较慢,教师圈外文化氛围较弱。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教师对于先进地区的新知识缺乏敏感性,也无法将时代性的知识融人教学,没有成为区域文化的开拓者。

由于山区地理原因,缺乏较为平坦的场地,大型文娱活动无法开展,山民于是喜欢在空闲时间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自娱。在文化传统上,山民没有阅读习惯,当代山区也没有图书集市,山民基本上不阅读书籍。受周围村民的影响,很多中老年教师也喜欢在课余时间闲聊,回家习惯看电视,部分青年教师则喜欢上网娱乐,而对除教参之外的专业知识书籍的阅读较少。

(三)学校生存文化影响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能力。这是将教育理想与教育知识进行转化的重要环节。

首先,贫困山区小学每所小学的教师数量较少,甚至相关科目难以配齐教师,同事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比较几乎不存在,学校也没有相关的竞争评价机制,教师没有能力发展的需求与压力;第二,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主动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很多老师不备课也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缺乏主动追求教学能力发展的意识与动力。第三,贫困山区教师课时超重是普遍现象,周课时量平均在20节左右,并且有的教师一个人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教师精力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无暇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第四,大量贫困山区骨干教师流向城区,导致贫困山区教师内部的专业引领作用得不到发挥,团队合作的工作环境缺失,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阻塞。第五,当代打工浪潮冲击着贫困山区小学校园,很多山区儿童要么随父母外迁,要么想方设法去城镇就读,导致贫困山区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剧减,在校生中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行为频发,管理与教育的难度加大,教育成效低,很多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不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是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要发生。在这种生存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困难重重。

二、影响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阻力

(一)贫困山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起点有限

当前我国山区小学教师学历整体较低,且在任教中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即使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老师也大多来源于层级较低的地方院校,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甚至有的教师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因就业困难被迫走进教育行业。师资的来源决定了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对各种教育资源的选择加工能力较弱,将教材知识视为正统知识,注重灌输,没有意识到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教学。

(二)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良好的地域人文环境

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正能量影响。中老年教师普遍缺乏职业价值感,自认为生源质量差,成材率低,收入微薄,所以自我效能感低,成就感低,生活重心转移,要么追求副业,要么照顾家庭。山区小学青年教师大多是近十年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受时代浪潮的影响,注重现实生活,追求较高水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且自认为专业知识过硬,不愿向年龄较长的教师学习,认为中老年教师已经落伍,不结合贫困山区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沉迷于教学的理想状态。

由于贫困山区公共文化资源欠缺,虽然有些地方有所谓“文化大院”,但图书资料稀少并且老旧,无人愿意前往。健康的文娱活动较少,尤其是大型的文体活动较少,教师与山民的联系较少,造成学校与当地地域文化割裂。山区地形造成的交通不便,使得教师与山下城镇的直接交往次数减少,日常生活枯燥,精神文化缺失,与城镇文化也存在断裂带。山区小学本是山区文化传播的中心,如今却生存在文化夹缝之中。

(三)贫困山区小学校园文化氛围受地域文化特征传染较为冷清

校园是贫困山区教师的生活空间的重要部分。贫困山区小学一所学校的教师数很少,往往一个年段二至四个班,一个学科才一二个教师,很难营造热烈浓厚的教研氛围。迫于上级检查,学校才开展教研活动,无非是听课和评课,由于圈子太小,大家过于熟悉,老师们宁愿平时随意交流,也不愿意在专门的教研活动中探讨。缺乏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阻碍贫困山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原因。目前山区小学教师的评价多与资历、职称挂钩,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贫困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文化引领不足且有偏差

现行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贫困山区实践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尤其不具有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示范性,形式化倾向明显,没有具有针对性的示范课程,使得山区小学教师对于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只能望洋兴叹,无法借鉴应用。

三、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地域化发展的策略

(一)主动改善贫困山区地域人文环境

贫困山区小学是山区村镇文化的中心,是贫困山区文化过滤、加工、进化、更新的熔炉。当地政府和小学校长应从人文关怀人手,为教师营造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人文环境。比如,学校建立教师之家,供应茶叶与开水,购买教学参考类、教育理论类、文学类书籍置于其中,布置可以上网的电脑,若能提供WIFI当然最好,更能吸引教师前往。教师之家环境温馨,可以喝茶休憩,可以读书上网,让教师在休闲中学习。

其次,可以利用山区的条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陶冶和放松教师的身心,比如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踏青、野炊、短途旅游,教师们会对所在地产生自然的情感。另外,倡导教师走出校园,走人寻常山民家中,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与山民打成一片,既可以休闲同时又了解民间文化,更重要的是与山民的闲聊中可以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树立教师的地位与威信。

(二)主动适应当地文化,积极改造当地文化

小学教师要有专业发展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于贫困山区教学改革,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课程,努力将当地文化融入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不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命运完全寄托在外部环境改善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贫困山区孩子,如若无法在城镇立足,仍然需要回到山区或在外打工,因此很多孩子及其家长认为打工较为实惠。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得课堂教学能够结合地域文化,比如将当地生产知识融人教学中,使得学生进可以城市就业,退可以成为生产能手。另外,教师要改变走出大山的教育理想,教育学生学有所成建设家乡。

(三)引进城市先进文化

采用多种形式促进贫困山区与城市的文化交流。积极倡导城市小学与贫困山区小学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教师交流、共同教研等活动。比如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和送课下乡,逐步将国家及省内外的优质教师教育和教学资源输送到广大贫困山区学校。

教育部门设立专门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研究基金,鼓励师范院校科研人员和贫困山区小学教師联合申请,开展以改进贫困山区小学教学为主的教育研究或行动研究。

(四)扎实有效地推进贫困山区教师的全员培训

培训内容紧扣贫困山区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如现场研讨、集体备课、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微型科研、叙事研究等。

总之,我国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教育的平稳与均衡发展,我们需要全员努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与发展贫困山区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山区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刘辉
简谈贫困山区学生的“自主学习”
聪明药
山区
关于对贫困山区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