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2017-05-06 12:40陈键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工作少数民族学生

陈键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二级学院后,在融合过程中就有很多隐性问题随之出现,这些问题既具有学校层面的普遍性,又具有学院层面的特异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落实民族教育政策的体现,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相对滞后,处于学术信息膨胀时期,近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成果主题分类繁杂,范围也有不断拓展的趋势,同时还存在偏宏观和民族区域高校研究较多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却很难发现高校在二级学院中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研究。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达2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1.5万人、预科学生4.5万人。妥善解决二级学院少数民族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直接影响少数民族整体工作效果,关系高校学生工作全面发展,决定多元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

一、二级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意义

工作文化软作用:不同于行政工作文化,思政教育工作客体的特殊性使得思政教育文化在引导性、教育性和弱强制性等方面都显得十分突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二级学院层面短期内具有很强的基层性和直接性,而对高校的长远发展而言却具有长效性和广泛性。在敏感问题钝化和积极思想状态引导上二级学院思政教育工作为多元化教育提供经验,针对院情所展开的少数民族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为本”的工作需求,同时也在实践中沉淀了文化内涵。

具体执行硬杆杠:高校在执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服务管理时,往往由学校层面统筹管理,将具体工作下放至二级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学工部门可以行使职能,校团委部门也可以,然而在二级学院中主要以政工队伍一套班子去执行,无论在指导工作理念上还是具体实施上往往很难把握住工作重点,顾此失彼,另外,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成效很难量化,目前的指导标准停留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党情况,信息台账详细程度,各项学生服务项目执行效果等。二级学院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次主体,在行使二级管理职能时,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不但是撬动学院整体办学能力发展的硬杠杆,同时也助力综合性大学建设的硬指标。

学术研究源资料:随着制度上的改进,二级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却存在很大的空白。二级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有助于区分高校层次和二级学院层面工作重点,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使少数民族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更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二级学院中发展,与学院特色结合,使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能够涌现出创新点,将其中优秀的工作案例、理论总结和学术成果汇聚成客观实体,或是工作记录,或是理论著作,又或是制度汇编,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必将对高校教育,尤其是学生思政教育研究有所裨益。

二、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二级学院中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背景差异。高校二级学院中,除去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中依旧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预科班,早期教育大多为民族班教学,普通话水平低,在与汉族学生交流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体现在直接层面的语法构成、词语应用和描述方式等,间接层面的语言习惯,描述习惯和敏感内容的避讳等。即便是语言有相似性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之间也存在类似问题。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少数民族具有自身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这些特殊的行为习惯大多数时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很难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甚至在不同少数民族群体间也会形成矛盾。行为习惯和语言的差异造成学生间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也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难度。

(二)抱团取暖现状。在规模较大的高校中,二级学院间的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甚至比辅导员间的交流更加紧密、频繁,一方面是认同感和习惯的统一性促使这些不同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还是二级管理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如学校层面那样系统、富有条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语言的亲切性,身处异乡、步步艰辛的情感共鸣,使得相同、相近的少数民族学生出现“抱团取暖”现象,致使他们在二级学院群体融合过程显得异常艰难和缓慢,管理学称其为“凝聚效应”,这一现象说明二级学院群体融合的人文环境还有待加强。二级学院虽然在系统性、导向性方面不如学校层面,但是在精细化管理和内涵文化建设方面却有着体系上的优势,学校和学院工作契合过程中“小群体”很容易失去规范,这段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三)恶性循环怪圈。少数民族学生享有部分国家优惠政策,时间一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群体中个别学生就会出现消极状态,资助方面容易产生“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在学习上会养成“拖、赖、躲、逃”的不良习惯,不利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普通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二级学院间的管理有所差异,但是还是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用相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去看待自身的问题,造成攀比和观望等现象。以笔者所在学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为例,他们生活条件较差,长期在校外兼职,身体素质下降,平时旷课在外兼职,考试时希望科任老师给予照顾,但自身却无法达到最低标准,最终又因成绩不够无法获得相应资助,出现抱怨情绪,造成生活和学习上“双贫困”、身体和心理的“双薄弱”的恶性循环。

(四)情緒冲突明显。在统计学和人口学上,学校层面的样本容量大,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情感稳定性数据,但是在二级学院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冲突却较为明显。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和二级学院融合过程中,一方面是高校教职工、学生对少数民族知之甚少,无意间就忽视了这些学生群体,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与汉族学生有差异,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被边缘化,情绪低落。在自尊与自卑情绪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很难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在极端条件下很容易失控。

三、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二级学院中的探索

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二级学院的思政教育要结合学校导向和学院院情,深刻意识到在二级学院中做好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把握少数民族学生发展规律,笔者在实践探索中渐渐形成了二级学院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的“MECCA”工作模式:

(一)中立调节(Mediation)。种种客观因素使学院在处理少数民族学生事务时很难把握平衡度,例如资助指标保留份额、学生干部比例和宿舍分配安排等,这时候就需要引入中立的调节机制。在日常生活中,要在每个年级配置少数民族学生联络员,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动向,将这种制度建立在关心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的力量,笔者所在学院就有一名维吾尔族学生,熟练运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语交流,同时是在维汉双语班教育环境下长大,又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在协调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起到很大作用;调解问题时要客观,必要时可以成立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临时调解委员会,做到普通问题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细致处理,特殊问题特殊处理。

(二)主线教育(Education)。《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学院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把握主渠道和“第二课堂”教育,围绕思政教育三课和党团教育活动,向学生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强化思想引领,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来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让学院师生能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倡导中华文明意识,增加少数民族学生集体认同感。

(三)意识塑造(consciousness)。少数民族文化异质性使得学生在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方面潜力很大,这些潜能的正确发挥要凭借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去引导,总的来看要做好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和大局意识的塑造。责任意识要通过学生干部培养和人文环境带动,从人性本源出发,以情感为媒介,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自己承载着父母的希望,肩负着祖国和家乡建设的责任,带动其积极行为;民族意识,是凝结在中华民族群体中的共同心理特征,民族意识广义上来说是比较深层次的内动力,需要通过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方面长期的素质沉淀,其中中外学者方法论研究中都普遍提及到“多元化”教育在提高民族意识的重要地位;大局意识的塑造是意识培养中最困难的,涉及到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等,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在二级学院管理工作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去磨砺学生。

(四)能力培养(competence)。一个能够凝聚少数民族学生的组织是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竞争力弱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在二级学院中却鲜见这样的学生组织,学校层面有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组织却难以满足全部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需求,二级学院普通学生组织对学生基础能力要求又偏高,造成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得不到能力的锻炼,因此在二级学院中构建少数民族学生组织至关重要。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党委、团委经过长期的调研、讨论和筹备,终于成立了团委学生会下属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联络部,将部长培养成少数民族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目标,通过榜样作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

(五)全面保障(Assistance)。二级学院目前“需求、心理、安全、能力发展和社会认同”五维保障中最薄弱的硬件保障为物质需求保障,除了管理制度,更要倡导资助育人,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助,树立典型,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今年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力度很大,但是最低奖项要求很低,设立初衷就是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物质支持,激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上。

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发展有着独特的看法,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的新晋力量,中國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发现高校二级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秉承育人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理念,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困难,为高校发展铺平一线基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助力大西部建设,实现中华崛起“中国梦”。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工作少数民族学生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家长(SP)互动协同培育模式研究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及挑战分析
双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