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亭林精神

2017-05-06 22:16钱声广
文史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顾炎武林先生昆山

钱声广

那是一个盛夏时节,我应邀去上海参加一个论坛,会后专程去了一趟昆山,并非是去欣赏那粉墙黑瓦、小桥流水的江南景致,而是去一个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镇——千灯,朝拜我心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千灯镇人,出生于“江东望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中华历史七十二伟人之一。他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又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后学尊称其为亭林先生,世称顾亭林。

年少时,我尚不知顾炎武何许人也,更遑论其《日知录》《肇域志》等著述了;但他那段脍炙人口的“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1]——被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淬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却让彼时的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三百年来,这熠熠如新、振聋发聩的八个大字,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座右铭,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血,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存亡,为了民族的振兴,将生死置之度外,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埋头苦干、只争朝夕。

赤日炎炎中,我置身于修缮一新的顾炎武故居。这是一座幽静典雅、质朴清秀的古建筑院落。石质的雕花门楼图案精美考究,敞开的栗漆大门气派非凡,高高的门槛里挺立着威严的大影壁墙。一门一墙,貌似开放实则防范森严,直把内里的风景遮蔽得严丝合缝。我不由得暗想,如此这般的深宅大院,何以能走出像顾炎武这样一位勇于入世、敢于担当、阳刚彪悍的男儿?

行走在这深深院落里,我仿佛经历了三百年的时空变换,亭林先生“行己有耻”“博学于文” [3 ]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眼前。多少次,他独坐书桌前吟出“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你看他骑着一头跛驴,带着两匹驮书瘦马,行走于大江南北,深入到边塞亭障,考察了解民情、慰问士兵。所到之处,遇有与平时听到的不相符合的风土人情、地理山川,他就打开书本验证,直到弄清楚才肯罢休。有一次他骑在驴上,由于沉浸于书本中,走着走着就掉到土崖下。他爬起来,抖一抖身上的尘土,继续行走。多少次,他凝望山河破碎叹道“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5]。面对清廷威逼利诱,他慷慨陈词“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6],“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7]

我正思忖着顾炎武那种崇高的家国情怀,难道仅仅只是来自于先生的严谨好学?难道仅仅只是来自于边塞亭障和民间的考察?陪同我的当地朋友的一席话使我得出答案。在这个雨打芭蕉、吴侬软语,处处以阴柔纤细为美的江南古镇,曾养育出一批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陶渊明第九代裔孙陶岘,是“江南丝竹”的首创者;“昆山腔”创始人顾坚,被后人尊为昆曲的鼻祖;昆山第一位状元是南宋的卫泾;明朝文武状元陈先锋乃是著名的抗倭英雄;明代还有太史官徐应聘,是显赫清初的“昆山三徐”的曾祖……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友人那滔滔不绝、神采飞扬的介绍中不难看出他对家乡千灯充满着自豪感。正是友人的这种自豪感,使我对这古镇肃然起敬,且不论古镇的一桥一水,皆有出处,就是脚下的石板路,也可上溯到清、明、元、宋时期。还有那条贯穿于镇中的“尚书浦”,竟也和历史名人——明朝疏浚河道的尚书夏元吉和助他工程的海瑞、袁复有关联。对此,我倏然顿悟:亭林先生的那种家国情怀,正是源自于昆山的厚重文化,源自于一脉相承的东方智慧,源自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我在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脈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当国家危难之时,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在抵御外族入侵的古代,纵是文弱的书生亦能仗剑而行;在抗击外敌侵华的近代,有多少稚嫩的脸庞和年轻的身影消失于硝烟战火;在复兴中华民族的当代,又有多少勇于担当、埋头实干的建设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青春和热血……至此,我从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想到了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8],想到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9],想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10 ],想到了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11]……这些历代有识之士,他们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这种强有力的担当不正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是夜,就宿于千灯。夜晚的千灯是那么清新安静,湛蓝的夜空,朗月波光,小桥流水,空气中隐约有栀子花香。我伫立于窗前,久久没有睡意。今夜能在这古镇好好地陪陪神交已久的亭林先生,是我久有的意愿。先生的那种担当精神于今仍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我朝拜的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担当精神。

注释:

[1]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

[2]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3]“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二语,分别出自《论语》的《雍也》篇和《子路》篇,是孔子在不同场合回答门人时所提出的主张。顾炎武将二者结合起来,赋予新的内容,成为其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

[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自视然》条。

[5]清·顾炎武:《亭林诗集》卷之一《海上》。

[6]清·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一《记与孝感熊先生语》。

[7]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叶讱庵书》。

[8]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9]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0]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卷九《岳阳楼记》。

[11]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七《病起书怀》。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猜你喜欢
顾炎武林先生昆山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邻居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顾炎武谢鼠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