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之会,出舆入辇

2017-05-06 22:13朱英贵
文史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造字字义乘车

朱英贵

据说“车”这种交通工具不是华夏祖先发明的,但是大约在3000多年前,制做工艺较为成熟的“车”就已经传入了中原地区并为商王朝和周王朝所利用了,因为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多种形体的“车”字了。

一、古代的“车”以及它的变形器物“辇”和“舆”

中国上古时代的“车”有“兵车”与“乘车”之分,据《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记载齐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束马县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通过这段话可知,齐桓公曾三次参与“兵车之会”,六次参与“乘车之会”,而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中国上古时代的“车”经常用来作战,兵车驰骋沙场,乘车为官员贵族提供出行之便。

后来由于骑兵的出现,“兵车”才退出了战场,于是除了运送货物之外,“乘车”供贵人乘坐的功能逐渐加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国人在不断地改变着车的结构与功能,先是令其专门用于宫廷,弃马用人来挽车而行,人力扶持,前呼后拥,号称为“辇”;之后,达官贵人竞相效仿,后来竟然弃轮改用人抬而行,借以抬高乘坐者的身份,号称为“舆”。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出舆入辇”,它的意思是出行与归来都要乘坐“舆”或者“辇”,可见“舆”和“辇”在这个成语中都是表示交通工具的意思。“舆”和“辇”都是由车演变来的,其实它们并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只是早期的“辇”还有轮轴,而称作“舆”的交通工具已经彻底抛弃了轮轴。也就是说,“辇”还可以“扶”(扶辇下除),而“舆”就必须用肩来抬了。

这些都是咱们国人的发明,在“车”脱离作战功用以后,中国人看中的已经不是“车”的速度,有“轮”有“马”跑得快,而是“车”的气势,有“轩”有“辕”才威风。“辇”和“舆”的使用乃显示皇权的身份,后来发展到“官轿”“舆驾”那就更是一路顺风了。真可谓先秦将十兵车之会,汉唐皇族出舆入辇,明清以降官轿盛行,车的权力色彩日益抬升。

本文就来谈谈汉字中“车、辇、舆”这三个字的字形字义演变过程,先来谈“车”字。

二、“车”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先来看“车”字的古文字字形:

“车”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第一个字形含有两个车轮、一个横向的轮轴、车轮两端的轮轴上有防止车轮滑脱的辖(车轭)、两轮之间的竖线条代表车舆(车箱)、前端有车辕,这是一个完整的车形。第二个字形有所省略,只画了两个车轮、一个横向的轮轴以及车轮两端轮轴上的辖。第三个字形在第二个字形的基础上又突出了车箱(两轮之间的一个方形范围)的形象轮廓。金文字形的方向旋转了90度,并且强调了车箱(两轮之间类似于车轮的一个圆形范围)和车辕部位(增加了两个拉车的人形)的特征。而小篆的字形则进一步简化,只保留了一个车轮及其相關的设施。今文字的“车”(繁体)字是由小篆字形楷化而成的,至于简化字的“车”已经破坏了构字的理据,不再像一辆车了。

“车”的本义是一种在陆地行驶的有轮子的交通工具,人类发明制造了车,延伸强化了腿脚的功能,使人类能够快速至远而不疲惫,运载重物而不艰辛,驱车作战而易于制胜。《说文·车部》:“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许慎将“车”解为“舆轮之总名”,并说它是象形字,这是不错的,然而说“夏后时奚仲所造”,这里的“造”当为“创造”的意思,说“车”是华夏祖先发明创造的,另有传说是夏后时奚仲所造,或云少昊时驾牛,奚仲始驾马,但这些传说终归于史无据,难以在正史中找到可信的记载。

三、“车”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车”的本义是陆地行驶的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是古代最常用而便捷的交通工具。据《考工记·舆人》载:“为车。大车、柏车、羊车,皆两辕,驾牛:田车、兵车、乘车,皆一辀,驾马。大车,平地任载车;柏车、山车;羊车、善车也;田车、兵车,乘车,通谓之小车。”这一段话对上古时代的“车”的种类(大车、柏车、羊车、田车、兵车、乘车)、形制(两辕、一辀/驾牛、驾马)、功用(平地任载车、山车、善车、小车)等都作了较为具体的解释。

“车”这种交通工具历代都在使用,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又如唐·白居易《卖炭翁》所云:“晓驾炭车辗冰辙。”由于古代的“车”多为两轮车,故将“两”字添加一个“车”字旁,造出一个新字“辆”用作称呼“车”的量词。

古代的车经常用来作战,故又引申为特指战车、兵车的意思,例如《史记·陈涉世家》所载:“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又如唐·杜甫《兵车行》所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两例中的“车”都是指的战车或兵车。

后来又将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不一定属于交通工具)也都叫做“车”,例如:水车、纺车、风车、车床等。

再进一步引申,可以将利用轮轴旋转做的功也叫做“车”,这就是动词意义的“车”了,例如:“用水车车水”,“用车床车零件”等,这两例中的第二个“车”字就都是用作动词的“车”。

另外,古人还将牙床也叫做“车”,例如:有个成语叫“辅车相依”,它的意思是说牙床和颊骨互相依存,借以比喻事物互相依存。《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除此之外,“车”有时还可以被借用作量词,作为计算一辆车所载的容量单位。如:两车干柴。

根据上面对“车”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车”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车”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车”字在常用成语中保留最多的文化含义是作为交通工具的“车”,大致有三类情形:

其一是指作战的车,例如:有个成语叫“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会盟,齐国都带有军队,史称“兵车之会”。这个成语出自《梁传·庄公二十七年》:“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还有个成语叫“车无退表”,“表”是标志的意思。意思是兵车没有后退的标志(相当于今天说“这辆车没有倒挡”),引申为军队决不退却。

其二是指民用的车,例如:成语“杯水车薪”的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源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而“闭门造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语本出自宋·朱熹《四书或问》第五卷:“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还有个成语叫“安步当车”,它的意思是安详地不慌不忙地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语本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其三是与“马”对举的车,例如:“车水马龙”这个成语是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源自《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有个成语叫“车殆马烦”,语本出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殆”通“怠”,是疲乏的意思;“烦”是烦躁的意思,形容旅途劳顿。还有个成语叫“宝马香车”,意思是名贵的马,华丽的车,特指考究的车骑,语本出自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

谈过了“车”,接着来谈“辇”(读作niǎn),有个成语叫“扶辇下除”,何谓“扶辇下除”?古文常常“阶除”连用,“除”就是台阶,可知“扶辇下除”的意思就是扶着“辇”走下台阶。“辇”,字从车,可见其与车同类,“车”如何下得了台阶?若以马拉车,可要人仰马翻的,可见此“辇”即便是车,也不是马拉的车。那么“辇”究为何物?这就需要考察“辇”字的形义源流了。

五、“辇”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先来看“辇”字的古文字字形:

“辇”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均为合体会意字,从二人从车会意,象二人挽车之形,意思是用人力拉动的车。小篆的构字原理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将两个人形写作两个“夫”字,位于字形的上部,下部为车,从二夫从车会意。

从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来看,“辇”最初应该是有两轮的,只是不用马来拉,而用人来“扶”,(挽车);而从《唐太宗步辇图》的画面形象以及唐代传入日本专供日本王室之用的“葱花辇”图来看,唐代的“辇”是没有轮子的,是用人来抬的,这正是有身份的人的乘舆从“车”向“轿”的过渡。从后来创造的“轿”字的构形来看,从“车”从“乔”,“乔”是高的意思(比如“乔木”就是高大的植物,“乔迁”就是往高贵之处搬迁),可知“轿”就是没有轮子的用人来抬高的“车”。那么“辇”就是古人的“轿车”的雏形。

既然“辇”就是古人的“轿车”的雏形,那么“辇”字的造字本义应为人拉的车,《说文·车部》:“辇,挽车也。从车,从夫夫,在车前引之。”《说文》的解释与造字原理一致,故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谓人挽以行之車也。”

六、“辇”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辇”的本义为人拉的车,例如《诗·小雅·黍苗》所云:“我任我辇,我任我辇。”又如《左传·襄公十年》所载:“辇重如役。”这两例中的“辇”都是用的本义。

“辇”逐渐成为古代宫中用的一种人力便车。这种人拉的车都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乘坐的,它应该是轿子的早期形态,故引申为特指国君、帝王、皇后等的乘驾,例如《战国策·赵策》所云:“老妇恃辇而行。”《通典·礼·嘉》称“辇”为“夏氏末代制辇,秦以辇为人君之乘,汉因之”。

又可引申为贵族乘车的动词义,例如唐人杜牧《阿房宫赋》所云:“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根据上面对“辇”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辇”字字义的发展脉络概括如下:

人拉的车——特指国君、帝王、皇后等的乘驾——贵族乘车。

谈过了“车”和“辇”,古代还有一个跟“车”和“辇”功能接近的交通工具,那就是“舆”。“舆”字内含一个部件为“车”,那么“舆”字的本义是否为“车”呢?这也要依据古文字字形来解读。

七、“舆”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先来看“舆”字的古文字字形:

“舆”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中间一物,四方各有一只手,表示四个人每人一只手或者两个人每人两只手,意谓用四只手共同抬起中间一物;中间的构件,依据甲骨文字形来看像是“”字。“”在甲骨文中表示一个装满东西的口袋,据此可知“舆”的含义为众人抬一物。另有解释认为中间的构件不是“”,而是“车”,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罗雪堂)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认为:“象众手造车之形”。

然而从甲骨文字形来看,中间的构件确实不是“车”,只是后来的小篆将其讹变为“车”了。诅楚文(秦国人篆)就已经将“”字的上下斜画讹变为横画了,小篆字形与之一脉相承,后世文字便都一律写作“车”了。但即便是“众手造车”,也有众人将车抬起来之义,因此将“舆”的字形字义解释为“象众人抬物之形”是符合造字原理的。

“舆”的造字本义为众人抬物。《说文·车部》:“舆,车舆也。从车舁声。”由于甲骨文早在殷商末年就已经被黄河泛滥的泥沙所埋没,东汉时代的许慎没有机会全面接触甲骨文字,故《说文》依据小篆字形将其看作是一个形声字,并将其解释为“从车舁声”,这跟“舆”字最初的造字原理不完全相符。其实“舁”就是由四方各有一只手的四个构件隶变而成的今文字,因此“舁”仍然是表意的形旁,而不是所谓“舁声”的声旁,也就是说,“舆”字确实是个会意字。

八、“舆”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舆”的本义为众人抬物,例如《礼记·曾子问》所载:“下殇: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这里的“机”是抬尸之床,这里用指出殡,“舆机”的意思就是把尸体放到“机”上抬着。又如《左传·哀公十五年》所载:“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豭从之。”这段话的大意是:已经吃过饭之后,孔伯姬便亲手操着利戈,走在前面带路去逼迫担任执政大臣的儿子就范。大子蒯聩和五个帮手都身披着皮甲(“介”是皮质的甲衣),用车拉上一只猪,紧随其后。可见,“舆豭”的意思就是抬着猪的意思。以上两例中的“舆”,都适用于“众人抬物”的造字本义。

从字形中四只手形符号来看,抬物需要两人、四人或更多的人,因此“舆”字便引申出“众、众多”的意思,例如古代字书《广雅》的解释:“舆,多也。”又如近现代所说的:“舆情不洽”就是众人反映不好的意思,“舆议咸冤”就是众人都认为冤枉的意思,“舆望”就是众人所望,“社会舆论”就是社会中众人之论。

以上为“舆”字字义演变的一个源流,但“舆”字自从在小篆字形中写入了“车”这个部件之后,其字义演变还有另一个源流需要梳理。那就是“舆”可以表示“车箱”的意思。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为“舆,车舆也”,可见“车舆”不等于车,而是指车中受物 (装载东西)之处,即车箱,例如《潜夫论》所载:“木材……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这里是说弯曲的木材适合做车轮,端直的木材适合做车箱。

后来由“车箱”的意思引申为泛指整辆的车,例如《老子》八十章所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解释,例如《一切经音义》认为:“车无轮曰舆”,据清人王筠《说文句读》称:“无轮则人舁之矣”。这里提到“人舁之”,就是用人抬的意思,那么这就又回到“舆”字的第一个字形字义的源头上来了。

用人抬的没有轮子的“车”,已经不是车了,那是轿子,因此“舆”又有轿子的意思,后来在民间使用的时候就叫作“轿子”了,而皇宫贵族还是称作“舆”。例如《世说新语·简傲》所载:“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这里的“肩舆”指的是用肩抬的轿子。另外跟“舆” 有关的词语还有一些,诸如:“彩舆”就是彩绘的或者彩装的轿子,“舆士”就是抬轿子的男人,“舆夫”就是轿夫。

根据上面对“舆”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舆”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九、含有“舆”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舆”字本是众人抬起的意思,跟“车”并无关系,但由于字形的历史错讹,便同“车、车箱”发生了联系,在常用成语中其文化含义大致有四类情形:

其一是表示动词义的“抬起”的意思,例如:“舆死扶伤”这个成语是说抬运死者,扶持伤者,形容死伤之众。

其二是表示形容词义的“众多”的意思,例如:“舆论哗然”这个成语是说众人的言论杂乱,议论纷纷,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其三是表示名词义的“车箱”的意思,例如:有个成语叫“梓匠轮舆”,其中的“梓”和“匠”是两种木工:梓人造器具,匠人主建筑。“轮”和“舆”也是两种木工:轮人是制造车轮的人,舆人是制造车箱的人。用这四个字代指古代造器物造房屋造车辆的木工,进而泛指有手艺的人,比喻有才干的人。还有个成语叫“面缚舆榇”,源自《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其中的“面缚”的意思是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chèn)”是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之投降仪式的场景。

其四是表示名詞义的“整辆车”的意思,例如:“连舆接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行并车,止同席,形容亲密友爱。“明察秋毫,不见舆薪”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思是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却看不到整整一辆车的柴草,借以比喻为人虽然精明,然而只能看到小节,却看不到大处。

“舆”字源流既明,再来附缀一点相关的信息:

被称为繁体字的正体字中还有两个字与它形体近似,那就是“與”字和“興”字,现已简化为“与”和“兴”,简直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舆”字没有简化,故“舆论”不能写成“与论”。“舆”字有抬高的意思,“與”(与)字和“興”(兴)字的本义也有抬高的意思。“興”(兴)字自不必说,“興起”(兴起)、“興盛”(兴盛)、“興旺”(兴旺)不都是往高处发展吗?至于“與”(与)字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连词,还有两个用它来做构件的汉字呢,那就是“舉”(位置抬高)和“譽”(声望抬高),现在也被简化成“举”和“誉”了。其本是“與”字头,却变成“興”字头,丧失了这两个字原来的理据。

综上所述,“车”“辇”“舆”这三个字都内含一个“车”字,它们都曾作为古代的交通工具被使用过。时代发展到了现代,“辇”和“舆”已经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唯有“车”的交通工具的功能得到了极大地发挥,今日的世界简直就是车的世界。每座城市的街面上,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公交车、越野车、大卡车、小汽车、出租车、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络绎不绝。老祖宗决不会想到:今天居然还有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交通规则,马路上,宝马香车谁作主?安步当车有行人。

作者:四川省“中华文化城市传承普及基地”教授

猜你喜欢
造字字义乘车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这一次优步乘车,让我感动了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乘车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孙子·计篇》字义探微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