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教室里的工匠精神

2017-05-05 06:10方海东
新班主任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室班级生长

□方海东

方寸教室里的工匠精神

□方海东

21年前,我来到了一所几乎是建在海堤上的学校。这里没有校门和围墙,教学楼已经破旧不堪,甚至,冬天的寒风已将教室的窗户吹裂。我看着那张薄薄的介绍信,心里想着,我要教几年书,才可以从这里逃离呢?接下来的日子我该如何熬过呢?

我能拥有的只是那个属于我的教室,和一群可爱的孩子。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坚守在教室里,一直到今天,足足21年。21年来,学校变了,教室变了,唯一没有变的是我那颗守候的心。

我,就是那个被叫作班主任的人。21年的教龄,21年的班主任,宛如守候产品的工匠。

我用21年的班主任时间,看到了教室里的工匠精神的专业性。有专业的本质属性,也有专业的生活方式。专业的本质属性,指班主任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有自己独特的班级工作系统,以及对优秀班集体的追求。专业的生活方式,指班主任工作是实践、反思、研究和学习的综合体。

“教育,其实就是寻找适合每个人的位置。”根据每个人的特质,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一个人的成长,寻找最适合他的位置,找到这个阶段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教室里的工匠精神。

21年的坚定,我把方寸教室变成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天地。这几十平方的地方为我呈现了一个博大的世界。于是,21年来,以“坚”作核心,在我的教室里有了坚毅、坚定和坚韧的精神。

方海东

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市第二中学班主任。

曾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教科研标兵、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第一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出版专著《细节成就优秀的教师》《守候阳光》《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一生一世界,一班一天堂。只想把教育做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只想要将手头的这个班级,做成生命中最好的班级。于是,因材自教,一路陪伴。

坚毅:追求一种信仰——要有光

有时候,简单的几个字会拨亮心中的一片迷茫。我认为,那就是一个人的信仰。

1996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在浙江洞头海岛上的一个学校,叫作大门镇中,我去的那年,它刚刚由两个乡村中学合并。学校所在的位置和镇上的距离,走路要半个小时。我初到学校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被扔到角落无人问津的孩子。

开学后。我很荣幸地“被”当上班主任了。当我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时就被大部分震撼到了。50多双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孩子的衣服打着补丁。他们好奇的眼神和带着畏惧的神情,让我的心忽然就失去了所有的防御壁垒。

了解越多,就越是心疼他们。这里的孩子不懂的东西很多,他们几乎是被封闭的。时事,不懂;历史,不懂;看书,很少;运动,很少。然而,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这样是不够的,或是有欠缺的,他们很满足当下。这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是什么让他们进入这样的状态?为什么孩子们会对人生如此迷茫?要改变他们的状态,当下我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什么呢?我反复地问自己,可是心里没有答案。

学校的位置靠近海边,我们每天都是被海上的日出唤醒,每一天我都享受阳光驱散黑暗的过程。有天清晨,我在学校楼上看日出时,忽然感悟到,黑暗之所以被驱散是因为太阳的升起。也就是说,只要太阳升起,只要有一道光,所有的黑暗就会慢慢地消失。

如果,孩子们心里也有这么一道亮光,或在遇到黑暗的时候,找到自己的亮光,那么,当黑暗来袭时,我们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于是,我想为孩子们种下一道光,我要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我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内心的坚定,看到内心坚定对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我在周末乘了三个小时的船到温州为他们买很多书;我会在家访之后陪他们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回到学校;我会在每周三晚自习之后为他们开设“周三夜话”;我会在暑假坚持住在学校,自己解决饮食,只是想为他们义务补习功课。所有的结果都证明了那个时候我的努力是值得的。他们,成长了。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折腾?我的心里其实只有三个字——要有光!换成当下的说法就是,要有信仰。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信仰,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那束光会给我们指引方向。对于我来说,光,就是教育的信仰。

所以,我为种一束光而教育。

坚定:确定一个方向——要有力

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走下去,就能到达目的地。

选择一种方式,帮助孩子们找到最好的自己。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在班级生活中不断经历各种实践之后的发展。就是说,班级里如果有各种实践的机会,必将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于是,我构建了一个班级管理体系,更是一个班级发展系统。至今,我坚持使用的是“因材自教运行系统”。

“因材自教”是针对学生资质和能力的集中表现,由学生根据自我特长选择成长资源,自主、主动的接受教育,是实现自主成长的一种班级管理系统。“因材自教”指的是:因,根据;材,资质、能力、学生特长智能的集中表现;自,自主、主动;教,自我教育。“因材自教”源于“因材施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决定了不同的主体。

“因材施教”重点在于“施”,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因材自教”重点基于“自”,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资源并在实践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教育。

“因材自教”包含:“因性自教”:根据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帮助他们保持和发展优势,体现不同的教育资源需求;“因龄自教”: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因年龄特征提供不同的资源;“因能自教”:允许学生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自主选择,主动教育。

我在班级里实施的“因材自教运行系统”由资源构建和评价方式两方面构成。其中,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公共资源两个部分,分别体现为个人成长要素和班集体建设要素。评价方式以班级货币,即“追光币”为载体,通过实践资源获得“追光币”,并以“追光币”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流通使用,促进“因材自教系统”的运转。

在我的“因材自教运行系统”中,资源是实践的基础,“追光币”是评价实践的方式。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设立学习资源和行为资源,根据班集体建设的需要设立责任承担岗位和资源建设岗位。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收获成长。

我发现,这种班级管理系统使我的“追光班”的运行像一个小小的模拟社会,符合孩子们了解社会的心理特点,具有趣味性,受到了学生的喜欢。我对学生们实施“按劳分配”,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尽心尽责。为了获得“追光币”,同学们自觉学习,努力表现,与我之前使用的天天“严盯死守”相比,班级管理效果有了质的提高。

我一直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们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能力。我希望我的学生踏出校门的时候,有独立的思想,有适应生活的能力。

对于班主任来说,帮助学生寻找最好的自己的方式,以科学的方式构建它,最后实践成功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坚韧:树立一份信念——要会爱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育是一种影响,是在班级生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那么班主任的信念就决定了学生的信念及其未来的发展。

手机问题成了我班级管理的一个难题。平日里,很多孩子都是背着老师玩手机,当然也有个别孩子“明目张胆”,下课就拿出来玩。本来我体谅到家长和孩子联系不方便,打算“睁一眼闭一眼”,但现状让我担心,如果再这样放任他们,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可是,不能带手机,家长和孩子怎么联系?孩子若带手机,纪律怎么遵守?经过思考,我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手机在我们班里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应该好好协商一下,手机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很快,孩子们分成两派,一派大喊“能带”,理由是“我们能够自我控制,而且也需要和家长联系”。另外一派则说“不能带”,这些是手机被家长控制的同学,他们觉得别人能带手机不公平。

经过半个小时的讨论,大家的观点变得很统一,大家都认为因为需要联系家长,才带手机。其实,我知道无论怎么讨论最后都是这样的结果。

“反正是需要联系,使用一个手机和很多个手机应该是一样的作用吧。”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孩子们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纷纷点头。

“那么,我们何不选一个人带手机,万一有什么事情就让他来联系家长,或者用他的手机呢?”

有孩子大喊:“那谁来带,我可以吗?”

我接着说:“首先,这个人一定要自控力好,懂得遵守规则。第二,这个人要值得信任,只有值得信任的人,才不会影响别人,也不会影响自己。所以,只有具备这样品质的同学才能带手机。”

我说完,继续问:“谁愿意承担这个重任?”没有想到,在这么高的要求之下,还是有很多孩子举手了。

“看来我们只有进行选举了。这个同学被选出来后,要遵守约定。因为大家都认可你的品质,你就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在我的“操纵”下,承予同学很“意外”地被选上了。

“看来,承予在大家的眼里很值得信任的人,只是是否对得起信任,需要在接下来的行动中表现出来。”我说完之后,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孩子们则若有所思地看着承予。

课后,我走到承予的旁边,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很真诚地说:“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结果,但我特别高兴,同时,我也特别期待。”

直到今天,回头去看,三年内,承予没有给我们机会再选一次“最信任的人”,而且用自己的行为“霸占”着带手机的权利。

教育要有爱,更要会爱,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选择坚韧,树立一种信念,其实就是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真正的将教育过程变成孩子的发展过程。对于班主任来说,会爱是有爱的高级层次,更是班主任专业能力的表现。

坚持:陪伴一个过程——要生长

人生是一个长跑的过程,不输在起跑线就一定能够赢在终点吗?教育是一个过程,需要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要求调整节奏,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奔跑、行走、跳跃和舞蹈。

教育,还应该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包括学生和班主任。

一个孩子的生长过程必将是丰富而优美的过程。我陪伴亚明成长的过程成就了一本将近4万字的书——《角落里的眼睛》,讲述了我为亚明制定的“关注—帮助—坚持”的生长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我们一起感受什么叫作“重视”,什么叫作“坚持”,以及我为她做的“青石微推送—青石主题人—青石小人书—青石大文章—青石人专著”等。在这几万字中,看到了她一路的生长。

一个孩子的生长过程也是执着和发展的过程。就如承予,近5万字的《路过冬天便是春》便是我为他生长留下的记录,其中一次次的争吵、一次次的谈话、一次次的抗拒、一次次的接受……无一不呈现着他生长过程的美。这一切,看起来十分纠结,但又是以一个螺旋式的轨迹中缓缓上升。

生长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事,更是班主任的事。好老师才能成就好教育,班主任的高度影响着学生的高度。所以,班主任更应该坚持生长。

我学会了每天上一节好课。每天进入课堂之前,告诉自己,这应该是今天要上得最好的一节课。课后反思自己的不足后,再想想自己是否有什么是可以改变的。随后的每一节课,我希望比这节课更好。这样过程式的要求直接影响了我对课堂的反思,课堂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我学会了每天和一个孩子谈话。将班级里的孩子分类,每天与和1至2个孩子谈话。为了谈话,我需要更多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科学分析孩子们身心的成长。平均下来,每位学生一个学期都可以常态地和我进行4次谈话。这我促进了我的成长,也让我能非常快速地对学生问题做出反应。

我要求自己每天阅读一个小时的书。我开始选择更加“杂乱”的书籍,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教育经典和教育艺术的书,更多的时候,我选择跨界阅读。社会学、伦理学、企业管理、金融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都会吸引我的目光。我发现,它们可以让我更直接地把握我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方向。

我要求自己每天写一篇超过一千字的文章。我不为写而写,更不为发表而写。我只是希望在写作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不足,理清自己的教育思路,构建自己的教育思维。现场式的记录,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生长过程。于是,每一个三年带班的周期,都会让我比过去的三年做得更好一些。以上的四个“一”是我的专属生长方式。

要生长,我总是这样对自己说。我始终认为,我能成长到多高就能决定一个孩子能走多远。所以,我一路坚定而安心地生长。

三寸教室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工匠需要具备很多。要有光,有力,会爱,不停地生长,这是很重要的四个要素。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因为计划完备,再去实施,就可以达到目的地。一切的一切也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上所有的路都是固定的,但也许有一条路只有你能走。至于是哪一条,不要问,走便是了。

那么,同样的,对于班主任来说,如何做教室里的工匠,不要问,做便是了!

(责任编辑 陈殷)

猜你喜欢
教室班级生长
“313”教室
班级“四小怪”
碗莲生长记
班级英雄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