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困生心理特征及转化对策

2017-05-05 20:21李红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0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转化策略学困生

李红仙

【摘要】每个学校都有学困生,学困生转化效果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整体教育水平与公民素养提升。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寻找有效转化对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为高等院校输送更多高素质栋梁人才。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特征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58-01

1 引言

素质教育应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负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均衡,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但教学实践表明,在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中,总是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学困生的存在,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导力量,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班级中的学困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转化策略,进行因材施教。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了提高学困生转化的效率,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高中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来判断其心理、动机中的与学习有关的障碍,并探究克服心理障碍、矫治不良行为的对策。

2 高中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经过笔者调查及访谈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学困生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主要如下:

第一,自尊心、自卑心比较强,自信心缺乏。近年来,笔者发现学生们的个性越来越强,个性特征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有的特别敏感,尤其对于学习中的出现的错误,情绪心里有较大的波动;有的自尊心极强,即便是老师对其提出普通的学习建议,也会面红耳赤,委屈流泪。在部分学困生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追求优越的愿望来自人的自卑,人对某些缺陷的补偿是自卑的重要的内容和表现。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展示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他们非常关心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尤其是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渴望得到别人对地位的认可,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笔者每每问起学困生你是否聪明时,几乎90%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明显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有研究表明,许多学困生正是由于缺乏自信心而造成的。这种自信心的缺乏,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家长或他人过多的责备与批评造成的。

第二,存在惰性心理。调查发现,学困生普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志水平低,没有上进的动力和毅力,喜歡安于现状,对于稍微需要开动脑筋的学习活动,表现出抵触情绪,不愿思考问题,缺乏主动探究的动力,学习懒惰的现象非常突出。他们在课堂上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差,不认真听课,教学活动中表现不积极。

第三,有强烈的孤独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多集中于外来务工子女身上。在与学困生的交流中,发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感觉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因为自己是外来务工子女,总是觉得比城市学生低下。自卑感强烈,在这种压力下逐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开始变得消极。一方面强烈的自卑感使自己缺乏自信心,怕被别人看不起,学习中、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知道退缩,愿意将自己习封闭起来,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给人以不合群的印象;另一方面学困生们大都得不到有效的鼓励,班级中好学生的榜样影响力也难以影响他们,长时间徘徊在孤独之中。

第四,适应能力差。大多数本地学生中的学困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再加之其父母的娇生惯养,在学生的个性及性格上造成一些问题。例如内向、孤僻、行为幼稚、不成熟、等,甚至一些交叉性的性格问题,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学习效果差。

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对于学困生影响较大,在转化学困生的时候,教师应加强对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关注和疏导,通过内因强化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3.1 建构有效的认知结构,促成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学生认知能力的普遍缺失是造成学困生学习障碍的直接因素之一,其原因与其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建构知识相关。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应在已有认知基础上主动建构认知,通过建构,理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建构学科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2 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活化内在思维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困生对于趣味性教学也非常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化、生活化教学情境和动态变化的问题任务情境,让不同层次尤其是学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使之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学活、用活,最终内化为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意识,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3.3 尊重教学差异,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困生,避免不恰当的言语和行为,避免给学困生带来自卑心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析其各自的兴趣爱好与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帮助全体学生都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分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新课标要求的体现,它在覆盖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注重和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某种层面上说,学习障碍更多存在于中下层面的学生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略。由于大多数学困生存在不同层面的学习障碍,特别对过程性的学习和知识间的理解和运用缺失,加强针对性的学习辅助显得更为重要。

3.4 建立学科跟踪学习档案,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成效

为便于就近观察与研究学习障碍者的学习行为,解决其学习效果乏力的问题,笔者与课题组采取“有目的的抽样”(purposeful sampling),建立学困生学科跟踪学习档案,对其学习进程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全面跟进。学困生因为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也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努力学习的上进心。档案内容包括单元学习情况分析、考后成绩分析及需要教师指导的具体问题。每次单元学习或考试结束,学生先对单元学习和试卷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找出进步或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标示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的具体问题。每次大型考试后召开专题学习指导会进行解疑辅导。通过学习档案的跟踪,有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建立更为密切的师生互信关系,学生的学习信心动力更足了,学业成绩也日渐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方林.学困生的元认知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7-80.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转化策略学困生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