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龟探穴针法配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0例

2017-05-05 10:53顾秀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顾秀云

摘要:运用古代“苍龟探穴”针法向上下、左右,由深入浅,再由浅到深,形成多向多层次透刺,加大了对腧穴的刺激量,扩大了针刺的作用面,从而使针感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本法具有行气和探索针刺感应,以及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即《金针赋》中所云:飞经走气之效,使针感扩散,循经远行,气至病所,运用“苍龟探穴”针法结合煎服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苍龟探穴针法;桃红四物汤加味;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4-0068-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疼痛、麻木,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手术与非手术2种。非手术治疗以针刺、牵引、推拿、理疗、中药等为主。笔者在2013-2016年运用“苍龟探穴”针法与中草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11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年龄在22~68岁之间。其中男58例,女52例;病程最短1 d,最长的间歇发作达1月。临床表现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表现为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伴下肢疼痛麻木,多数患者有腰部外伤史或慢性损伤史,查体: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腰部活动受限,病变部位的椎旁有压痛并伴有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肌力减弱,腰椎MR或CT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或膨隆。[1]

2治疗方法

2.1针刺治疗主穴:取患侧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小肠俞、腰部夹脊穴、委中、环跳;配穴:根据疼痛部位不同循经取穴,足少阳经部位选取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足太阳经部位选取秩边、承扶、殷门、承山、昆仑;足阳明经部位选取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足三阴经部位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针刺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腧穴部位皮肤用碘伏常规消毒后分别采用0.35 mm×75 mm、0.35 mm×40 mm、0.35 mm×50 mm毫針(苏州市东方针灸器械厂)针刺,操作:背腧穴、夹脊穴及环跳、委中行苍龟探穴针法,行针手法按《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操作,向上下、左右,由深入浅,再由浅到深,形成多向多层次透刺,务必使针下有放电样感一直传至臀部、下肢及足跟部。余腧穴予以平补平泻法,各经穴位接通电针治疗仪(华佗牌SDZ-II电针治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共2对~4对,采用疏密波刺激,输出量以局部或循经脉部位肌肉收缩,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未愈者休息1周再行下1疗程。

2.2中药治疗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味,组方: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生地10 g,赤芍10 g,独活10 g,续断10 g,川牛膝10 g,制乳香8 g,制没药8 g,地龙10 g,甘草3 g。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餐后温服。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①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②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③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2]

3.2治疗结果本组110例中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愈76例,为69.1%;好转31例为28.2%;无效3例,为2.7%。总有效率为97.3%。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科临床的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由于劳动强度大,腰部活动幅度大,椎间盘易造成外因损伤。椎间盘临床上又称为椎间纤维软骨,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由软骨盘、纤维环和髓核3部分构成。软骨盘为椎体上、下软骨板,又称软骨终板或透明软骨板,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保护椎体,防止椎体的损伤。纤维环位于相邻椎骨上、下软骨盘的周围,前后分别与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紧密相连,由纤维软骨构成,内含大量的胶原纤维结构。纤维环前侧部分和两侧部分较厚,后侧部分较薄,仅是前侧部分和两侧部分的1/2左右,故纤维层次减少。髓核是一种柔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位于软骨盘与纤维环之间,具有调节椎间盘内压力,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和颅脑的震荡,成年人髓核在椎间盘内的位置稍偏后,越向下髓核的位置越居后。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前方附着有宽而坚韧的前纵韧带,具有限制脊柱的过度后伸和防止椎间盘髓核向前脱出的功能;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后面附着有窄长而坚韧的后纵韧带,具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和椎间盘髓核向后脱出的作用;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附着有黄韧带,黄韧带参与椎管后外侧壁的构成,并且具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功能。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椎间盘本身的退行性改变,再加外因作用,使椎间盘内的髓核从纤维环或软骨盘破裂口处突出或纤维环局部和髓核一起膨出。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可分为生理性退变和病理性退变2种。生理性退变随着年龄增加而加剧,病理性退变是由于外伤作用造成的,例如腰部扭伤、摔伤、过度扛抬重物,猛力运动或暴力撞击以及感受寒湿等因素引起。这些外部因素常反复作用,使纤维环内的胶原纤维变性、软化,使椎间盘的薄弱处出现小裂隙。髓核在生理性和病理性退变的作用下,可破碎经小裂隙处向外突出。当椎间盘退化时,也可出现局部纤维环软化,髓核经软化部位膨出,呈球状,但纤维环未破裂,仍保持完整。椎间盘可以向各个方向突出,但向前和两侧突出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前纵韧带较坚强,纤维环前面和两侧较厚,故较难造成突出。较常见的是穿过软骨盘垂直突入椎体内形成许莫氏结节或是向后外侧和后方突出。因有后纵韧带的保护故向后正中突出是极少见的,由于后纵韧带在椎间盘的中间形成扩张部,加强了纤维环两侧的中间部,故后外侧的突出易发生在椎间盘偏上缘或偏下缘,不在中间部。当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时易压迫神经根,在腰部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当椎间盘向后方突出时可压迫脊髓或马尾,出现椎管狭窄的症状[2]。中医学将该病归属于“腰腿痛”范畴,《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侯》曰“劳损于肾,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认为该病的发作乃肾虚腰府失养,外感风、寒、湿诸邪痹阻经脉,过度劳作或跌扑闪挫[3],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治据通则不痛之则,宜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为主,佐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苍龟探穴”针法为古刺法之一,始见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4],钻剔四方,有如盘法,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说“盘而剔之,行经脉也”[5],戴晴《<金针赋>飞经走气针法解析》中分析苍龟探穴针法运力点在针尖,在深层,经络学说认为经脉伏于分肉之间,故本方宜在肌肉丰满的腧穴行针[6]。“苍龟探穴”针法在临床中疗效显著被广泛使用,后世医家在继承徐凤“苍龟探穴”针法的基础上,对行针深度、补泻手法的融合、载体的运用等方面作了更细致的探讨与创新。”苍龟探穴针法是一种加入了徐疾补泻手法的混合行针手法,徐凤为首创者,汪机、李梴、杨继洲等人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汪机在徐氏基础上提出上下行提插手法、左右施捻转手法以及先“三退”后“一进”而后在地部“右盘而提”的操作方法[7]。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均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位于脊旁1.5寸,分别平第2~5腰椎棘突下缘及第1骶后孔,穴下有胸腰肌筋膜浅层、骶棘肌及腰骶神经通过,针刺感表现为腰部酸胀及向臀部与下肢放射的麻电感,取之可疏通膀胱经气血;华佗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脊旁0.5寸,在腰部平各腰椎棘突下缘,穴下主要布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肌,刺之有腰部酸胀感,取之病原所在,疏通局部經脉,松解腰部软组织痉挛粘连。环跳乃足少阳胆经腧穴,为足少阳、足太阳之会,该穴位居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位居腘窝,腘横纹中点处,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其下正当胫神经,此二穴针感表现为局部酸胀和强烈的向下肢一直放射至足跟的麻电感,刺之可疏通太阳与少阳二经气血。根据疼痛放射部位循经取穴,疏通病变部位经脉气血。桃红四物汤源于《医宗金鉴》,原方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共六味组成,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效,善治伤后瘀血作痛之证,笔者运用该方加独活、川牛膝以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引经下行腰腿部,使药至病所;加续断以补肝肾,强筋骨;加地龙、制乳没以增活血通络之效,甘草调和诸药,共凑补肝肾,祛风湿,通经络之效。

5结语

运用古代“苍龟探穴”针法向上下左右,由深入浅,再由浅到深,形成多向多层次透刺,既加大了对腧穴的刺激量,又扩大了针刺的作用面,从而使针感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本法具有行气和探索针刺感应,以及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即《金针赋》“飞经走气”之效,使针感扩散,循经远行,气至病所,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顽麻久痹之证[8]。配合中草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水煎服,针药结合,通补兼施,以通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疗效显著而持久,无明显毒副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2]严振国.针灸推拿临床与解剖[M].上海:上海中医药出版社,1990:295-297.

[3]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96.

[4]明·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6.

[5]明·汪机.针灸问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2.

[6]戴晴,盛燮荪,陈峰﹒《金针赋飞》经走气针法解析[J]﹒浙江中医,2016,1(51):16-17.

[7]王奕祺,尚秀葵 ﹒古今医家苍龟探穴针法对比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248-1250.

[8]雷教育﹒苍龟探穴针法初探[J]﹒中国针灸,2000(5):293-294.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技术配合消髓化核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温阳活血洗足剂配合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
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运用
中药熏蒸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和护理
X线和核磁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分析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