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初探

2017-05-04 07:21王家爱
中国市场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

[摘要]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问题严重,任务严峻,挑战与机遇并存。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对于问题解决具有重要价值,该模式要求注重校企合作、关注就业市场,依据就业过程来完成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同时要加强资金筹措能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新型城鎮化;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47

1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转移人口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转移。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完备的农村发展和城市布局新规划,新型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要高于以前的城镇化速度。此次城镇化最大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人的最大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问题严重,任务严峻。首先从数量上看,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之前实现1亿人落户城市的目标,我国目前还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按照时间计算每年至少有2000万人要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就山东省而言,到2020年全省要转移1000万农业人口,同时针对城中村、城边村原有700万居民实现市民化,因此每年要完成180万劳动力转移培训。其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作出农业转移人口的相关安排,五中全会后为落实政策制定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的问题和最艰巨任务,转移人口要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扎根发展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问题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由于转移人口形成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20、互联网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急需大量的高技术就业人才。统计表明2015年我国225亿第二产业从业者专业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仅占比139%,而这个比例在转移人口中更低。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纾解我国人力资本的矛盾,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通过实现城镇化过程中的人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可回避的课题。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劳动年龄人口的技能素质提升,不仅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也能实现转移劳动力迅速的市民化,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契机。

2职业教育对于农业转移人口问题解决的价值

21职业教育提升职业素质,助推岗位获得能力

农业转移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学历水平偏低[1],多从事建筑等重体力行业,技术门槛较低,近20年房地产经纪的景气给这些“农民工”带来较为丰厚的劳动报酬。随着房地产经济春天的结束,相关领域会产生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从根本上说,以职业技能为代表的职业素质提升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为迫切问题。技术技能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安身立命的基础,掌握专业技能才有可能获得较稳定的工作,带来经济收入,才能构筑他们自身城市生活的物质基础。

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同样也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专业技术的培训。他们或进入常见的加工工厂,接受岗位培训,掌握岗位技能,然后上岗工作;他们也可能在劳动力输入地或输出地接受当地政府提供的短期技术培训。但这两种方式目前都显示出了较为严重的弊端,由于加工制造业的衰落,国家去产能化、调结构政策的推动,低附加值高能耗企业退出市场,很多制造业领域就业的转移人口重新回到人才市场。而政府提供的短期培训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效果较差,人才市场接受度较低。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要以企业和职业院校为双重主体,以相关政策为辅助,以就业为目标,打造全流程、宽领域、开放、分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转移人口成功城镇化的引擎和保障,全流程的职业教育是针对转移人口终生的职业教育,而不是一次或一个阶段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要按照转移人口个人意愿、工作经历、年龄分层次进行,同时和学历、证书相挂钩。

22职业教育提升市民素质,助推社会融合能力

转移人口离开亲缘、地缘的乡土,经常会出现对于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只有提升他们的市民素质,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他们才能适应城市生活、工作环境。职业教育在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通过课程设置,帮助转移人口提升交往能力和适应水平,通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传授,帮助他们建构职业人的主体精神、公民道德、法制观念、言行举止等市民素质。

23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素质,助推创新创业能力

农业转移人口同样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职业教育完备条件下,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让他们成为创新创业大潮中的活跃力量。王钦峰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一名农民工,1992年初中毕业的他进入一家配件厂当工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技术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获得了三项技术专利证书和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被授予“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2009年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只有职业教育才能为王钦峰式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成功的支点,也只有培养他们的职业技术技能,同时注重创新意识提升、工匠意识养成,他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实用的发展技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以人为核心高质量的劳动力转移。

3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31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的城镇化”以来,关于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马建富提出的“前三模式说”即依据城、乡职业教育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将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模式分为都市圈协作型统筹模式、中心辐射型统筹模式和城乡联合型统筹模式三种类型[2]。郭耿玉则提出“后三模式说”即区域统筹合作型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校企一体化合作型办学模式[3]。

农业转移人口职教发展模式必须是一种多元发展模式,只有多元发展才能解决每年20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才能更好地发挥目前以职业院校、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院校、城乡社区教育中心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力作用。2014年以后,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各省都出台了相关转移人口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方案。这些方案大多规定了转移人口中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目标任务,山东省的方案就提出2017年前全省教育系统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270万人次,制定了培训基地基本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

构建多元发展模式要实现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方案的目标超越。从根本目标来看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还是在某一生产领域提升转移人口的基本技能,例如山东省在方案中提出要“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转移人口技能培训不能不快,但快到什么程度,有些基本技能可能30天就结束了,有些基本技能他们进入工厂就会有师傅培训,根本不用来职业院校培训。鉴于此,多元发展职教模式要求注重校企合作、关注就业市场,依据就业过程来完成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

企业必须成为转移人口职教培训的参与主体。农业转移人口最终的就业场所是城市里的具体企业,企业现在也承担着技术培训的任务,但培训层次低、时间短。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转移人口职教培训目标就会超出“基本技能”的范畴,企业在工人培训时购买多元职教主体的职教培训业务。现在较为成熟的职教“订单培养”“合作培养”有必要推进到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中来。

转移人口多元职教发展模式要注意就业市场的决定作用。现行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关注到了农民工培训后的就业率问题,但就业市场发展趋势的研判还没有成为工作的重点。下一阶段多元发展模式的构建任务就是组成教授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团队,判断3~5年行业企业特点,提出培训岗位名单、具体能力目标和质量验收标准。

转移人口多元职教发展模式要依据就业过程来完成教育过程。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一般遵循初就业至稳定就业的职业发展过程。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分阶段甚至和学历教学衔接的多层次过程。因此,多元职教发展模式要注意中高职衔接、初中高级岗位培训衔接、创新创业培训衔接、技能学历证书衔接四个衔接教育过程。

32职业教育发展动力

资金、政府政策是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首先,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各省市都有相关的专项资金保障,一般的形式有培训补贴、政府购买的培训券和获证奖补等。山东省各市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补助标准一般为每人700元、800元、900元,创业培训补助每人为1600元。山东省2016年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达到11万元,2017年预计可达到12万元。即使高职学生大一经费资助也要远超于高级工的培训经费,因此下一步还是要下最大的力度提高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经费标准,使参与主体能够正常支付教育成本,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物质基础。

另外,政策支持是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持。有必要加强国家层级的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在资金、准入、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下限,各省市要在农民工技术培训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政策执行细节。还是以资金政策为例,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向企业征收职业教育税收的条件,也不具备要求转移人口承担教育资金的可能,只有通过各地财政拨款的方式,由政府购买教育服务,那么就需要制定补助的标准、实行服务招投标、制订第三方监管的方案,这些都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和引导。

33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轉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期待我们解决。首先要建立开放性、灵活性的招生制度,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只能集中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通过学分制来控制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质量。其次要探索第三方监管的方式和效果,组建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组成的第三方机构,监管教育质量、经费使用情况,构建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建立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进入和淘汰机制。最后,职业院校等教育主体要加强课程创新,针对转移劳动力特色开展更多实效课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全社会群策群力来解决这一新型城镇化中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智,郑循刚农业转移人口的构成类型、地域特征与市民化意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4-83

[2]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3(13):29-34

[3]郭耿玉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68-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职业院校服务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GX005)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家爱(1961—),男,潍坊职业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