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思
摘 要:对儿童与成人来说,艺术的涵义是不同的。成人眼中的艺术往往与美学领域和外在美相关联。孩子们通过画画,表达自我的世界观和感受,往往却因为大人们的否定,而变得缺乏自信。对儿童来说,艺术首先是一种表现方式,即是说,儿童将艺术看作是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语言”,而大多数成人只是纯粹表达对某种事物的认知,而并非情感。文章通过描述五感联想教学法的运用,激发孩子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五感联想教学法;美术课例;幼儿教学
1 背景
台湾知名作家林中隆先生对作文教学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把五感教学法运用其中。在作文教学中,林先生鼓励学生们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来写作文,打动观者。充分的调动五感感受,让学生们更全面地认知事物、获得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与画画看似不同的两个文艺类别,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内涵:作家用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抒发内心情感;而画家通过画笔创作描述对象,表达自我的世界观,以及丰富的感情。所以不管是写作还是画画,动人的作品都不应只停留在对象简单的描述上,而要进一步地表达情感或内涵。
人类的学习总需要通过感官来进行,尤其是艺术教学,而现代的教育往往忘记了这一点。当今的学校却极少培育人类学习的唯一途径——感觉。那么人类如何了解这个世界?无外乎是听、闻、摸、尝、嗅这五感在发生作用,而在国内,教育的阶梯越高,儿童在学习中对感官的依赖就越少,动手机会也越少。慢慢地,大部分的学习都成了替代性的和抽象的活动。关在象牙塔里的学习,使孩子们远离外界的刺激与促进,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反应迟缓,这个后果直接反应为厌学、学习能力降低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鼓励儿童去观看、去触摸、去积极参与到周围的环境中去。艺术教育恰恰是唯一真正能发展五感体验的领域。艺术中充满了丰富的构筑,令人兴奋的形态与形式,多重的色彩,成人与儿童都能通过对这些的体验而产生愉悦感。
《被吃掉的苹果》这个美术课例,引用的是幼儿园创意美术课优秀案例,通过结合联想教学法与五感教学法,指引教师运用五感体验引导幼儿大胆作画,让孩子们通过充分的体验进行联想,进一步创作,并从中得到发展和快乐。
2 幼儿园美术课《被吃掉的苹果》教学过程
2.1 活动目标
第一,体验苹果的香甜,并运用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受,并利用通感激发想象力。
第二,尝试画出苹果的造型,并撕出苹果被咬后的造型。
2.2 活动准备
第一,彩色卡纸(两色以上),油画棒,水粉颜料,黑色水性笔,胶水。
第二,苹果(实物与照片),小虫子的照片(如毛毛虫等蠕动类的虫子)。
第三,音乐《apple tree》。
2.3 活动过程
教师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一个红苹果,让幼儿摸一下它的表面,以及闻一下,老师提出问题:“苹果的皮肤是滑的还是粗糙的?”幼儿回答:“光滑的,像滑梯一样。”老师再提问:“你喜欢这个苹果的香味吗?”幼儿回答:“喜欢,闻起来甜甜的,像果汁一样甜。”接下来,让幼儿品尝苹果,并互相交流苹果的味觉。最后教师拿出虫子的照片,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大森林里的小虫子们喜不喜欢苹果呢?”由于活动之前,孩子们分组品尝到香甜的苹果或是酸酸的苹果,有些孩子回答:“喜欢”,而有些孩子回答:“不喜欢,太酸了”。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进入森林”,扮演小虫子,孩子们根据各自品尝到的苹果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为创作不同形式的作品埋下了铺垫。
第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一是播放音乐《apple tree》,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虫子舞动,进入树林。二是欣赏卢梭的“异国风光”系列作品或自然美景图片,引导幼儿对森林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小虫子吃苹果,介绍如何撕纸。一是教师:小虫子进入到树林后,看见一棵苹果树,树上长满了香甜的苹果(拿出苹果树的照片),真的好想咬一口,提出问题“苹果咬一口后会有什么变化呢?”,鼓励孩子们根据各自的体验,联想到不同的答案。二是教师:我们先画出苹果的造型,并剪出来。用你的小手蘸上红颜料(如果使用红色卡纸可以省略这个步骤),在这张卡纸上跳一个圈圈舞。你还可以换不同的红色来跳不同的舞哦!用手把纸上每个地方都抹上颜色!三是教师:现在我们变成小虫子,咬了一口苹果。接着在苹果形的纸上撕出一个小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要点提示:一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新鲜的苹果和快要坏掉的缺水的苹果的区别,感受同一种物体在不同状况中产生的触觉和嗅觉差异,这样幼儿就可以在创作中表现出小虫子对好苹果和坏苹果的不同反应。二是“进入森林”之前,老师找的小虫子造型要尽可能简单,并引导幼儿模仿虫子的爬行,体验小虫子吃苹果的乐趣。
第三,在感知的基础上创作和操作,体验成功。一是播放韵律音乐,幼儿听着音乐,在纸上涂抹颜色,充分感知红色系。二是教师引导幼儿将画好苹果形的纸剪出来,并撕出一个小口(被虫子咬了一口)。三是把最后纸苹果的造型贴在另外一张卡纸上。请小朋友们用水性笔和水粉颜料画下苹果被咬了一口后发生的事情,完成创作。(导入时教师可以指出吃苹果可以使我们身体健康,那么小虫子吃完后是不是也可以变得更加健康开朗呢?)
3 五感联想教学法在教学案例中的运用
3.1 进行美术活动前,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描绘对象
假设我们要画一只螃蟹,那么首先要做什么呢?没错,一定是先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换言之,即是要让我们熟悉描绘的对象。就如表演歌唱,你绝不会挑选一首你从未唱过的歌。幼儿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品尝、触摸和闻,充分感受苹果给我们带来的味觉、触觉、嗅觉感受。不同的五感感受,通常会让绘画者呈现不同的画面。例如,教师在进行《被吃掉的苹果》美术活动时,对幼儿进行分组,一组幼儿尝到甜的苹果,一组幼儿尝到酸的苹果。结果显示,吃到甜蘋果组的幼儿会展开联想:甜苹果很好吃,我很喜欢,所以小昆虫们也很喜欢,所以小虫子们排着队往苹果里啃;而另一组吃到酸苹果的小朋友则觉得小昆虫们很想逃出这个酸苹果,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同一物体的多元性,更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游戏与美术活动的结果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2 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调动五感感受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幼儿美术能力发展上看,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透过眼前事物的形状、色彩、肌理等产生的。所以
联想的产生离不开专注的观察,而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包括肉眼的观察,还包括耳朵、鼻子、嘴巴、皮肤的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式进行提问:“听起来像……;闻起来像……;吃起来像……;摸起来像……”,让孩子们不仅只是描摹对象,而是通过表达对对象的联想创作,抒发自我情感。
有些幼儿园教师在听课后,进行同样的美术教学,可是小朋友创作出来的画面大部分雷同,这是为什么?在经过笔者对部分美术教师的听课中,终于发现问题,原来,部分教师在引导作画过程中,总会“强制性”地告诉孩子们“你应该怎么画”,而不是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怎么画”。虽然意思相近,但是后者的提问却比前者的提问更能激发出孩子们的想象力,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平等对话,才能更加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让美术创作更有灵气和个性。
3.3 完成作品后,鼓励孩子们学会评价艺术作品,增强创作信心
学会对自己与同伴的评价,是孩子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修课。让孩子们从美术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体验成功,才可以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使其对美术创作保持热忱的态度。而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孩子们不盲目地自信,而是保持虚心的态度为人处事。
正确地掌握美术教学法的运用,才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法宝,怎么去发挥它的魅力,总是需要更多的实践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张卓.五感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的有效运用[J].科教导刊,2013(4):133.
[2] 林世珍.运用联想教学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J].新课程(小学版),2010(7):60.
[3] 孟旭红.调动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有效写作[J].山西教育(教学),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