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云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以此辐射开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升小学阅读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小学生阅读积累较少,认知能力不成熟,社会经验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在寻找阅读切入点时,千万不能用成人的思想代替孩子的思维,这样就会造成难度过大,学生不能真正进入文本内容,课堂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思维得不到锻炼,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结果,那么如何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呢?
抓住主旨,从课文题目切入
文章题目总是在课文的开头,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小学文章的题目大都能够提纲挈领,醒目直观地告诉学生本课文要讲到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就利用好题目这个教学资源,从题目入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抓住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
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阅读教学中,文章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还有两层眼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并且让学生明白事物的美丑不在外表,而在本质。为了让学生能够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内容,接受情感教育,教师从课文的题目“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入手,问:“同学们,看题目你们能告诉老师‘自豪是什么意思吗?用它给老师造个句子,它的反义词又是什么呢?”一个同学回答道:“我是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自豪是光荣的意思。”另一个学生回答道:“反义词是自卑。”教师总结:“答得都非常对,自豪就是非常光荣,值得骄傲,自卑就是它的反义词,那么课文中是什么让小骆驼感到自豪呢?小骆驼曾经自卑过吗?自豪才对,那么自卑对还是不对呢?我们要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好不好?”
任何年龄阶段的阅读都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之上的,都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进学生对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抓好切入点,带领学生从简单到深入地把握文章主旨,发展语文能力,切不可起点过高,难度过大。
抓住关键,从重要词语切入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好,写作能力也好,甚至是学生的整个语文素养,都不是空中楼阁,都是在丰富的词语积累上提升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不仅要带领着学生品味词语的本来意思,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情感,理解词语的潜在意思,以精妙的词语为切入点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
在六年级《最后的姿势》阅读教学中,文章通过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赞美了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怎样让学生了解在地震的关键时刻,谭老师不顾自己生死,护卫学生的壮举呢。首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谭老师在危急时刻的动作描写,“拉到、撑住、护住”三个动词就形象地写出了在地震来临时刻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的经过。在指导什么是“最后的姿势”时,教师仍然从动词入手——张开、趴在、护着,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填空:“立即拉到、双手撑住用身体护住”“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死死护着”。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词语的丰富而步步深入,谭老师在生死瞬间用血肉之躯把死神挡在了学生的生命之外的最后的姿势,这些爱的姿势就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了。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词语文字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把握住了词语就把握住了句子,阅读能力自然就形成了。在小学阶段,教会学生从词语开始分析文章,简单易于操作,是符合这时期学生认知规律的。
切中课标,从文中人物切入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了对叙事性文章的阅读要求,就是能够把握文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情感表达自己或喜爱或憎恶,或向往或同情等等的复杂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动作描写等让学生感知文本之中的人物形象,再加入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强大魅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凭借语言材料从文章里边的人物开始进行引导。教师设置问题:“文章中涉及到的几个人物:林冲、洪教头、柴进,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深刻,为什么?他们的个性分别是什么样的?”学生们自主交流、讨论,最后总结归纳:“林冲非常的小心谨慎、谦虚忍让、武艺高强,而洪教头却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还贪图钱财;还有柴进,学生们也总结了:礼贤下士,爱惜人才。”文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施耐庵是怎样做到的呢,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根据人物活动理清文章的层次段落。
课文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篇幅较长,有很多值得品味,值得挖掘的东西,但是教师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容易让学生因为头绪较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从人物开始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且从中学会人物刻画的方法,感受到了古典名著的藝术魅力,提高了习作能力。
给阅读教学一个简单明了、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契合学生阅读能力的切入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阅读教学就会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