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所谓生本课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生本课堂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获得能力的提高。
分层教学,深度探索
每个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深刻内涵。分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思考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以及自主思考的满足感,是让学生真正思考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故事的基础上感受到身残志坚的精神力量,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①对文本内容进行复述,并且对文本中的词语进行积累; ②掌握文本的中心主旨,体验人物的精神;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生活感悟吗?(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几个问题适合不同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引导他们积累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而对于语文素质较高的学生,教师设计的拓展性问题则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激活学生思维。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差異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简化方法,潜心会文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能力也不强,这样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合选择特别复杂的教学方法,而应选择简化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直面文本,直接和文本对话。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诵读是最基本也是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潜心会文,细心咀嚼,这样自然会收获很多。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精选了很多介绍祖国优美风景、壮丽山河的文章,可谓是文质兼美,这些文本都非常适合诵读,其中《九寨沟》是其中较为精彩的一篇。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们由于没有去过九寨沟,所以对于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体会不深。而很多教师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知。借助电教的做法适合学生的形象思维,但是很多小学生却只沉浸在丰富的视频资料中,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借助繁杂的教学手段,而是让学生不断诵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利用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感悟九寨沟的诗情画意,以及“人间仙境”的韵味。通过这样简单的教学方法,却能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简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于课堂内容感悟中,让学生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在最简单的朗诵以及想象中获得深刻体验,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本的内涵。
多元思考,适当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安排教学内容,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多元思考,让学生在拓展视野的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多元感受中进行选择,对重点问题进行细读品味,同时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斯帕拉捷的优秀品质。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学生们给出了很多的答案,如执着、好问、细心观察以及爱思考等,可以说这些认识都符合主人公的特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面面俱到也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于是,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在大家列举的诸多优秀品质中,你认为在他解开蝙蝠夜间飞行奥秘的过程中哪种品质起的作用最大?”大家一致认为“爱问”的品质更加重要,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有哪一位科学家是典型的善于思考的。这样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将文本阅读的内容拓展开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样化的感受,而教师抓住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而适当拓展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以学定教,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出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