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敏++章乐
摘 要学校“爱慕虚荣”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其实质是学校荣誉观的异化。它可能会使学生陷入道德困惑,形成“作秀”人格,以及产生对权力、权威的盲目崇拜。学校自身对利益的热衷和追逐,官僚体系下学校自主性的丧失,“面子社会”的影响是其内在原因。只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引导社会和学校积极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教育真正助力孩子的成长。
关 键 词爱慕虚荣;荣誉观;学校荣誉观;异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4
学校荣誉观就是学校对什么是荣誉,如何追求荣誉以及如何看待获得荣誉的态度。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理应以正确的荣誉观去影响学生。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学校荣誉观呢?判断标准至少有两个:其一,在内容上,应该把符合学生本性的东西作为荣誉来源,即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感到荣耀。其二,在方式上,应该以道德的方式去赢得荣誉。
一、学校荣誉观的异化及其道德后果
尽管学校应持有正确的荣誉观,但当前学校荣誉观却出现了异化现象,集中体现为“爱慕虚荣”。
(一)学校荣誉观异化的具体表现
其一,“曝光式”晒成绩。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经常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其主要内容就是“晒成绩”。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宣传路径也变得五花八门:可能是公交车视频上学生取得全省第一的喜讯;可能是在校园广播中反复播放的竞赛获奖消息;也可能是闹市LED屏幕上某校一本率突破的视频;甚至成绩还没出来,就开始设计“喜报”了……这些宣传“无孔不入,无地不钻”,高强度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此外,在一些校园荣誉馆里,除了陈列奖牌、奖杯和证书之外,还在显著位置摆放着与荣誉无关的领导视察照片。荣誉是指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肯定评价和自身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意识。[1]领导视察,应属校史事件,将其当作荣誉,就成了一种带着“炫”和“夸”的虚荣表现。
其二,“表演式”假汇报。学校经常会接受上级领导的工作检查。为了能给上级留下好印象,学校通常会进行“精心”准备:或不惜全校停课反复进行大扫除;或提前让学生背“标准答案”;甚至制订“阴阳课表”,说一套做一套,如此等等。学校为接受检查而适当准备并不为过,但过于夸张甚至造假式“准备”就让人难以接受。某小学为了迎接领导的视察,竟让学生在雨中做操,而领导却有人撑伞。[2]类似事件并不偶然。很显然,这不是正确的荣誉观,而是赤裸裸的虚荣。
3.“抱大腿式”贴金
近年来,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把“著名校友”头像挂在学校显著位置,一可以激励在读学生,二可以展示学校实力,这本无可厚非。但对校友资源的过度消费甚至是“抱大腿”就不合适了。譬如有些小学和幼儿园不惜翻破名册来寻找“著名校友”以求宣传自己;有的则捕风捉影甚至编撰出虚无的校友故事。其实,优秀校友的成功里到底包含着多少学校的功劳?如此标榜,危害极大。
(二)学校荣誉观异化的道德后果
学校荣誉观的异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使学生陷入道德困惑。学校的校训告诫学生“求真务实”,老师也教育学生“知行合一”,追求“真善美”,可是自己的行为却截然相反。领导检查时学生背答案、说假话,学生必然会陷入道德困惑:该不该诚实?该不该知行合一?其结果必然是,因对老师所说的“道德”持怀疑态度而陷入道德困惑。
其二,使学生形成“作秀”人格。在学校追求虚荣的影响下,孩子极易养成浅薄、圆滑、浮夸、虚伪等品行,最后形成“作秀”的人格。这种不良性格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其人生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
其三,使学生盲目崇拜权力。以“領导是我们的上级,必须要给领导留个好印象,这关乎学校的声誉”为由,让学生违背常理来迎接检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留下领导就是“绝对权威”的印象。对还没有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学生而言,极易导致他们产生对权力的盲目崇拜,这种影响无疑十分恶劣。
二、学校“爱慕虚荣”原因探究
学校“爱慕虚荣”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校自身对利益的热衷和追逐
首先,是应试教育的逼迫。如今,在相当多人心中,好学校就是考试成绩突出的学校,而且考试成绩的好坏还决定学校领导的名誉和升迁问题。由此看来,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成绩作保证,就算是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被认定为“名校”。就教师而言,所谓好教师就是那些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校提高“升学率”的人,像师德这样的“软性”条件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3]所以,一名教师如果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想在学校有所“成就”几乎不可能。由此,领导和教师要想获得发展机会,就不得不去追逐成绩。其次,物质化社会的驱使。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社会正朝着物质化和消费化方向发展,追求金钱、权力、名誉的风气日浓。学校领导和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追名逐利的欲望同样被激发。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学校极易迷失自己。
(二)官僚体系下学校自主性的丧失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官僚体系的产生。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学校只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从上而下看,学校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性;从下而上看,学校也在趋炎附势中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性。自主性的丧失正是学校爱慕虚荣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一直没能梳理清楚。由于学校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处在官僚体制的下游,经费、各种荣誉获得的权力都在政府手中,需要向“重要他人”显示“政绩”以邀功请赏,从而沦为政府的“附庸”而丧失了自主性。这与官僚体系中的“政绩工程”是一个逻辑,都是通过“炫绩”来换取赏识的思想在作怪。[4]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想要摆脱“虚荣”,十分困难。
(三)面子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的社交往来都是以“面子”为核心的。“面子”深深地摄入中国人的生活,其恒常性超乎罗马天主教教条,其权威超乎美国宪法。[5]在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很爱“脸面”的社会中,家庭、学校以及领导自然十分“爱面子”。本文所说的“面子”有三种:其一,学校的“面子”。比如,很多学校为了表面的光鲜亮丽,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去建设超出需要的硬件设施就是这种思想在作怪。其二,家庭的“面子”。如今家庭,“名校”已成为众多家长的追求。孩子读“名校”,不仅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还成了家长的身份象征和“脸面”。为了上重点,他们不惜花费数额巨大的赞助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校当然要狠狠地去宣传自己,因为知名度一旦提升,生源和赞助费便不愁没有来源。可见,对于学校的“爱慕虚荣”,家长“贡献”了不容小觑的力量。其三,上级领导的“面子”。很多学校在接受上级检查之前都会收到通知,要求学校作好准备。领导要视察,为什么要提前通知,让学校作好准备呢?原因无非两点:第一,希望有能够体现自己身份的场面;第二,希望能看见自己喜欢的“一切安好”。统而言之,都是为了“面子”上好看罢了。在这样“被通知”的情况下,学校想不“准备”都不行。
三、改变学校“爱慕虚荣”的应对策略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爱慕虚荣”的行为已经对学生产生了无法忽视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应对症下药,改变这一现象。
(一)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社会地位通常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政治待遇及社会声望。上文已经论述,学校爱慕虚荣原因之一就是“领导及教师对利益的追逐”,然而,再深究这个问题,会发现正是我国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长期处于偏低水平,才是导致“追名逐利”更深层次的原因。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之初,在国民经济12类行业中,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一直在倒数第一位至倒数第三位之间徘徊 [6]。虽然现在教师平均工资已上涨很多,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建立和完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势在必行。对此有三点建议:
其一,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将教师工资纳入公务员工资序列管理。可以借鉴美、日、韩等国的做法,修订《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对教师工资水平的表述,将教师工资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视作特殊公务员,工资待遇完全比照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其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责机制。对政府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经费投入责任的问责,应该由同级人大进行,人大应审批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投入,监督政府执行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罢免。其三,明确经费分担比例,改革义务教育经费划拨方式。我国如今的经费在划分时,时常出现中央、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被层层挪用的现象,经费根本到不了教师手中。对此,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尝试建立把教育经费直接划拨给学校的新体系,甚至把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直接划拨到他们的个人账户 [7]。只有经济待遇合理,教师因“逐利”而“弄虚作假”的行为也才可能减少。
(二)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有两种探索思路:
其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多中心治理的学校管理模式。学校多中心治理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方式的超越,其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共同治理。而要实现这一模式,首先,政府需要转变以往管理学校的思维定势,建立一种以满足学校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新理念,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其次,权力下放,把办学权力交还学校;最后,实施管办评分离,积极引导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到学校教育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8]比如,就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来看,政府应该用达标式评价取代评比式评价,且标准公开化,接受多主体的评估与监测,让学校在多中心治理下享受到更多的公平,进而争取到更多精神上的自由。
其二,学校拒绝“平庸的恶”,对官僚体制持理性反思和有限服从的态度。“平庸的恶”是没有行恶动机、平庸无奇的恶。犯下这种“恶”的人,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他们只是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命令来行动,不思考、或者力图忘却命令本身的善恶。在官僚体制中,“服从权威”是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服从,从不按照自己的良心去省思,服从命令的师生就会非常容易犯下“平庸的恶”[9]。学校作为培育人的场所,如果失去这种思考和醒觉的能力,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校需要持有一种理性反思和有限服从的态度,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盲目顺从会导致“平庸的恶”,而这将成为一种持续推动理性反思和有限服从的动力。这也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是面对困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态度。
(三)加强反思,树立立足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依然是一个讲究“脸面”的社会。作为国家,可以积极倡导国民建立良好的“面子观”,发扬作为“自尊,礼仪和交往规则”的面子,而拒绝作为“讲排场,虚荣和好大喜功”的面子。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当事人的上级领导,家长和学校教师都应该加强反思,以树立起立足孩子健康成长的价值观:其一,权衡利弊。领导一定希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家长肯定盼望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势必望学生能成人成才,全社会都盼望着“少年强”。因此,用“孩子的道德健康成长”去换取自己的“脸面有光”是不值当的,上级领导,家长和学校教师务必认清“面子”的危害。其二,自我价值认定。“面子”本质上是为了追求一种价值的认可和安全感,而“面子”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我价值认定。人的能量和安全感既可以源于外部,也可以源于自身。对于那些酷爱“面子”的领导、家长和学校教师而言,正是因为对自我价值认定不足,才急于通过“排场,名校,升学率”来满足自身需要。所以他们应该在某些自己认可的事情和领域上去争取有所成就,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让自己获得安全感,从而摆脱虚无“面子”的困扰。其三,认清“面子”,接受“面子”,选择“面子”观。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动物,潜意识里人都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社会认同”是一种我们活着就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需要认清的是,一个没有他人认可的人生一定是悲哀和可怕的,人人都需要“面子” [10]。人们需要接受自己“爱面子”的现实,不必因为“爱面子”而感到痛苦。但是,人们虽无法改变“爱面子”的习惯,却可以选择“面子”,选择促进自己或者激励他人的“面子”,拒绝虚无的、有害的“面子”。
夸美纽斯说过,学校是一个造人的地方。“人”不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学校荣誉观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巨大,只有当学校彻底杜绝“爱慕虚荣”的行为,才对得起“造人”二字,社会也才能把“造人”的任务放心地托付给学校。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每一分子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雷小波.論教师职业荣誉[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4):51-55.
[2]张立美.学生冒雨领导打伞的闹剧为何屡屡上演[J].青年教师,2015(4):7.
[3]章乐.现代教育的“分数崇拜”: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8):76-80.
[4]高德胜.学校也像郭美美那样爱虚荣[EB/OL].(2015-10-21)[2016-09-03].http://blog.house.ifeng.com/article/38049036.html.
[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台北: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176.
[6]奚宇鸣.教师收入将超过白领,20年增长近18倍[J/OL].中国广播网,2004-04-04.
[7]熊丙奇,田凤凤.怎样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N].科技日报,2008-12-30.
[8]王佳佳,杜亚丽.以多中心治理为目标取向的学校治理诉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5(12):91-92.
[9]严从根.论学校中“平庸的恶”[J].当代教育科学,2010(6):54-56.
[10]黄有璨.如何能放下面子[EB/OL].(2014-12-29)[2016-09-03].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580015.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