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月琴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许多学生喜欢的诗歌,使儿童诗的诵读教学受到教师更多的重视。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从学生本位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儿童诗诵读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生本位;儿童诗;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0801
儿童诗富有深厚、纯真的情感,且生动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而现阶段的儿童诗教学僵硬,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使儿童诗教学回归学生本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儿童诗诵读教学丰富化,充分展现儿童诗的独特之处,提升教学质量。
一、适度引导,启发学生心智
小學语文教学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工具,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使命。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形象直观的实物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感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具象化,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字的含义,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同时,教师应结合诗歌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思考的魅力。另外,教师应进行拓展性思维练习,让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上课伊始,教师应让学生理解“盲”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何要送蝈蝈给盲婆婆,让学生感受到“我”为了给盲婆婆带去更多的欢乐而送蝈蝈给她,体现出“我”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帮助。文中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一句较为抽象的句子,教师继续追问:“盲婆婆既然看不见,怎么能走进田野呢?”在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虽然盲婆婆不能走进田野,但是蝈蝈的叫声能够让她联想到田野那盎然生机的景象。”“您听,它唱得多好”这是对蝈蝈的夸赞,它之所以唱得好听,是因为它给盲婆婆带去了欢乐,让婆婆在蝈蝈的鸣叫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这首儿童诗将“送”的用意与蝈蝈欢快的鸣叫声以富有意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充满爱心的少年形象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
二、解读文本,传递知识与情感
进行儿童诗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本位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实现传授知识和传达情感的双重目的。基于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找到作者创作诗歌的情感来源,对诗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认知文字,领悟词句,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与韵味,不断积累知识。另外,教师进行诵读示范时应准确把握音调与情感的关系,把握好语调的节奏,给学生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规范、流畅诵读的目的。
例如,教学《乡下孩子》时,这首儿童诗将乡下孩子的见闻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快乐的生活图景。因此,教师应用赞美的语调进行诵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下孩子的快乐生活。如“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的形式将蝴蝶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展现乡下孩子的聪明和创造性。在诵读时,教师应将互相对称的语句读出节奏和情感,如“欢唱”“黄鹂”“盛开”等词语应以欢快的语气进行诵读,“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等语句要有较强的节奏感读出来,表现出赞叹之情。
三、反思教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是否领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并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重视儿童的心灵体验,引导学生以儿童的思维对诗歌进行感知,以儿童的眼光对教学方法提出质疑,从而不断完善儿童诗的诵读教学。同时,教师要从儿童天性的角度来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诗歌的美好,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表达师生间深厚情感的小诗,诗情画意的景象滋润着教师的心田。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对诗歌进行分析。对此,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文中我们为何要踮起脚尖儿呢?”原来是想悄悄地将紫丁香送给老师。夜深了,教师仍在灯下写教案,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勤付出,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增强师生间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提高诵读教学效果。
总之,为了提高儿童诗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从学生本位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易于儿童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而充分发挥儿童诗的教育作用。
(责编蓝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