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刚
“招生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的难题之一,作为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笔者深有体会。近年来,国家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使得职业学校发展迎来了春天。职业教育学校应抓住机遇,向社会输送更多人才。那么,如何破解“招生难”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本校实际和近些年的招生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中职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他们面临着走上社会或者继续学习这样两条路,多数家长和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发展途径,而直接让他们走上社会。这无论对于家庭还是社会都是极大的损失,作为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继续培养他们的责任。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多数学校的发展非常雷同。大多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都出现同一现象:纷纷上马机械加工、汽车修理、电子电工等专业,但又极度缺乏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相对应的实训基地。
传统观念对中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直以来,生产技艺、劳动技术都被人们视为“工人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得不到尊重。到了现代,国内的教育就相当于社会的“筛选器”,上普高就等于选优,而上中职则被认为是淘汰。特别是普高有上大学这样的出路,中职就是培养技术工人,不上照样能当工人,没多大前途。人们的思想观念加上目前的社会现状,使得中职的发展之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仍将十分艰难。当前许多人也认识到了中等专业技术工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工作中的创新性、突破性较差,收入水平、职业声望较低,所以,中等专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与干部和公务员相比还是有一大截的差距。
俗话说“有源则兴,无源则衰”,生源数量已成为当前职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标志。学校必须先有学生,并且要解决学生毕业以后能“走出去”问题,再倒推出需要怎样的培养模式,解决“留得住”问题。这两个问题能解决好,学校能招到学生了。前些年,本校也曾开设很多专业来吸引学生,但收效不大,拿汽车修理专业来说,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多,市场对汽修专业需求明显,但仍少有学生报这个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最终留下三个专业:学前教育,数字排版,铁路运输与服务。
首先,学生通过这几个专业的培养,能实现走出去的目标。我校通过几年的发展,学生从无到有,专业由多而杂到少而精,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发展模式。现今技术创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产业被淘汰、产业结构不断更新,新的职业正在不断产生,工人的工作方式和专业技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都要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以实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并在自己岗位上大显身手。这样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的体现出职业性,使部分还在校就读的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从而给新一轮的招生带来感召力。
其次,学校针对相应专业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方案,让学生从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知道来这里要学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会有怎样的出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也相对有了动力。比如,幼师专业每学期一次的进入幼儿园实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只有学好相应的知识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受到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幼教老师。这种学习和实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职业学校对他们较以往更有吸引力。也正是有效的解决了“走出去”和“留得住”这两个问题,我们学校才能连续四年在校学生数量稳步上升,学校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今年的秋季招生,高职单招学生数激增,一次就招满了四个标准班。
高职单招政策变化对招生的影响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也曾针对高职单招做过专门的招生宣传,但收效甚微。主要问题就是陕西省高职单招各种政策性问题不明朗,考试学科定位、考试大纲等一线教师很难接触到,特别是最关心的问题:参加高职单招的学生所报考大学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足。今年,陕西省高职单招学生能报考的大学数量增加到十几所,以后还要逐渐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空间打开了,家长和学生自然看在眼里,加之我们学校较以往已经初具规模,所以这个看似偶然一次的学生数激增,其实也是必然的,这种必然要延续下去,作为学校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职学校的发展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在教学中突出实用性,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与职业要求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方法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原有知识结构灵活设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能够高效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只有学校自身发展壮大了,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来就读。
由此可见,以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发展不起来,表面上是招不到学生所致,实质上是没能解决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是技校班学生还是高职班学生,只要能解決“走出去”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远景,“招生难”就会成为历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就能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