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路径研究

2017-05-03 12:14何书彩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困境高校

何书彩

摘要:尽管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年,依旧面临许多困境,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面临的现实困境两方面入手,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重塑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模拟与实习机会、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的举措,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人力资源强国以及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育、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意义十分重要。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怎样在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本质涵义认知的情况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大力推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稳步发展所急需的。

1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的重要意义更为明显。2014年,习总书记在第七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着重提到:“人才驱动是实现创新驱动的本质。要实现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快,关键是吸引、培育及用好人才。”相较于惠民生、促改革、调结构、稳增长所制定的新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差距依然非常大,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短板极为明显。所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及创新精神,推动他们创新创业实践的进行,能够使学校更好的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人力资源强国的实现贡献力量。

最近几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鲜词汇已经为大家所广泛关注,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组织体系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健全、创业资金支持的加大等方面,部分高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取得了极大的成效。然而就整体而言,我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依然较少,缺乏透彻、深入的了解。浅显的认为“科技创新”等同于创新,亦或是将机械式的对“经营—消费”这一传统市场关系进行复制且不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以生存为目的的创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对于意识创新及思想创新却缺乏足够的关注,以为创业同自己学科不具有相关性,仅仅是工科或管理学科需要关注的,并且创新创业教育也仅仅是几门创业课、几场比赛及创业活动的简单开设与开展,无关于专业教学,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

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我以为,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以就业增加、收入增长为衡量的标准,实质上,它是一种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素质教育,目的是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能通过创业或创新项目、科学研究、创业资金、创业活动等数量来简单的对学生发展进行比较或对照。它的科学内涵应当是以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的构建,引导学校师生不断升华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将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及人才培育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及创业精神,从而实现人才培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获得了国家的关注与重视,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也为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书写了美好愿景。但是,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处的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大量问题的存在,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施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阻碍,这对于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2.1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缺失”

2.1.1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缺失

第一,在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方面,高校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为创业教育可以直白的理解为怎样教学生开设企业,同时以为创业仅仅与部分具有较强资本的人相关联,而认为学生在经验与各类资本缺少的情况下创业成功是无法实现的;第二,就创新创业文化而言,高校缺少足够的内涵,创业教育并没有被高校纳入到自身所具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在考核高校及学校领导时,也没有真正的关注创新创业指标,就学生创业来说,众多高校所表现出的态度非常相似,都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缺乏动手意识;第三,“重普轻职、重学轻术”现象广泛存在于现今的高等教育领域,对理论学习较为注重而实践锻炼却缺少足够关注,而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2.1.2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

第一,高校缺乏健全的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其科学体系难以形成,使得无法发挥合力;创业课程与实践相背离,创业教育所需的实践基地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的创新实践过于形式化,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所进行的创业活动不具有实践效果。第二,缺少足够的实践性师资力量。当前,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实践经验足且理论水平高的教师极为稀缺,受制于人事管理制度等条件的影响,导致高校难以对企业人才进行任用,这使得高校极度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第三,缺乏先进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创业课授课老师自身在创业与锻炼方面缺少经验,这使得其主要依靠案例与理论进行教学,同时其课程的传授过度集中在面试技巧、制作简历、获取就业信息途径等方面。实践元素在传统的高校创业课程中是非常稀缺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与成长被制约。

2.1.3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缺乏行动自觉

截至到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为3460万,毛入学率为34.6%,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然而,大部分学生对大学功能的看法依旧滞留在培养社会精英、改变个人命运的层面上,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形成了制约。另外,除了通常设立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外,整个大学课程里,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关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即便是已经存在的创业项目或者实践也普遍出现水平低与重复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不仅创新创业精神缺乏,就连创新创业的胆量也不足,更别说自觉地进行创新创业,最终导致学生创业率低,而创业成功率则更低。

2.2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薄弱

2.2.1创业支持体系较为薄弱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来源渠道窄,主要来自高校本身与政府,来源于民间与社会的资金相当少。而大学生创业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高校的工作,社会与政府在其工作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较低,并未发挥明显作用,所以其制定的政策也难以对创业者的具体需求进行考量,大大影响到了政策效力的发挥。薄弱的创业支持体系不仅对创新创业教育规模效益的形成造成了不利影响,还使得创业质量的提升受到了制约。

2.2.2创业评价体系导向存在偏差

创业评价体系导向偏差的存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更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社会、政府、学生以及高校相互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良性互动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社会、政府、学生与高校等这些子系统的角色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其二,在评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时,太过关注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实施情况的后期监督却没有予以重视,对项目失败不够宽容。

3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讨

3.1弘扬创新精神,重塑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面对目前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窘境,高校应该积极应对,主动肩负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担。先从思想与观念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重视,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次,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利用比赛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再者,健全校园内创业相关制度,将高校发展为追求创新、尊重知识的文化阵地;最后,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创新创业并非一项立竿见影的短期工程,而是一个需要市场、时间、政策以及技术等等进行配合的复杂项目,所以,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创业予以鼓励,对其成败保持宽容。

3.2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1建设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只有在自身拥有良好创业能力与精神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精神进行培养。教师具备创业意识后,才能更好地提取学校教材与社会实践中有关创新创业内容进行培养,使创业思想更好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培养。只有教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积极吸收了各方面知识,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适合的人才。所以,学校应该就教师创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培训,并通过优质教师资源的引进,打造一支多元化、高素质且专兼职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

3.2.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就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应该实行四个化,也就是实操化、模块化、区域化以及学分化。实操化具体表现有创业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创业孵化中心的培养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与企业家的沟通,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模块化包括管理知识、创业意识、创业区域特色、创业素养以及创业实训等模块;区域化指的是创业课程应该结合当地区域具体情况,课程不仅包括通用課程,还包括特色课程。通用课程的设计可以以国外大学为参考,但特色课程的设计须以本校办学特色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为基础;学分化指的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学分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又可以保障培训的质量。

3.2.3建立系统化、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标准

对教学的评价可以遵循系统化、多元化以及开放式的标准,主要指标有: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数量、课堂教学中的团队合作、产业园等平台的构建情况、问卷调查或市场调研、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撰写的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认知作业的施行情况、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情况、课堂课外进行的大学生创业类竞赛得奖情况、大学生发明专利情况以及学生创业类社团的建设情况等等。总而言之,所有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提供价值的元素均可成为评价课程教学的指标。

3.3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模拟与实习机会

与创业素养的培养相比,创新创业这项具体的社会活动更加注重实践培训。所以高校应该利用对创业实践平台的打造,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首先,可开展各种类型校园创业活动,比如:组织科研竞赛、学术报告、创业交流活动、辩论赛以及邀请专家到校进行讲座等,又如:开办“创业论坛”、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组建“创业俱乐部”等;其次,成立专门的创业项目,筹备专用经费对大学生团体开展的创业实践予以资金支持;再次,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园,让学生着手去经营与创办科技公司与商业企业,并随时对其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的实习基地予以高度重视,和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为学生多创造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成立实习基地,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使其创业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还可以给企业的发展输送大批创业人才,使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保障。

3.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3.4.1加强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

实践教学还可以通过国家级以及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以协调创新制度推动本校和其它院校、行政机关、行业、科研院所、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等共同育人,再利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共同育人新机制的建立,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通过校企与校校合作得到提升。另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途径。加强和其它院校、行政机关、行业、科研院所、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等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创新创业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按照社会要求,为社会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既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3.4.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

通过对社会、学校以及企业等各方资源的利用,积极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首先将“孵化(实战)区”“研发区”与“培训区”这3个功能区域设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里,给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通讯、场地与网络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支持,以及策划咨询、政策指导、项目顾问、资金申请、人才培训与技术鉴定等软件服务;其次,在大学生创业基地引入创业投资、企业以及风险投资等机构,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完善;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园里面建立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以及自主创业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3]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4]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困境高校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